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人心中都有一个“江南”。

这个江南常以“文化”和“财富”的面貌出现:雨丝风片,烟波画船,文人雅士宴集,如花美眷曼舞。典雅别致的园林,中西璧合的大宅,荫蔽着几代富商巨贾的发迹。

品味高雅的“江南”,底子是经济中心的自信。江南文坛领袖钱谦益曾在一封私人密信里写道:“夫天下要害必争之地不过数四,中原根本自在江南”。

而江南根本在湖州。

无论是生产方式,还是生活方式,抑或生态价值,素来低调的湖州堪称“集江南之大成”——桑基鱼塘和繁盛的瓷、丝、茶产业,代表农业生产融合“天地人”三要素的实践;湖笔、书画代表精致从容的文化生活;经“绿水青山”理念加持的千年南浔古镇再焕生机,更是象征生态文明的绝佳样板。

9月12日当选为“东亚文化之都”的湖州,正以全新姿态走向世界,以文惠民、以文兴城;一袭文脉牵系东亚,推动国际人文交流互鉴。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若欲更寻江南处,湖州能不最江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湖州莫干山风景如画

生产:融天地人为一体

位于“江南腹心”的湖州,西部和南部是天目山系的山地和丘陵,东部和北部为水乡平原。两大区块以东西苕溪为界,山峦呈指状伸展渐失。随地势缓降,水系在东部平原散作千港万湖,形成密集的河网。

以天时而言,高温年代,地表水丰富的江南平原土壤肥沃,收成更好。以地利而言,湖州作为“整个长江中下游的缩影”,山、水、林、田、湖、草诸要素齐全,是太湖流域的生态涵养地。

以人和而言,江南地区劳动人民善于治水、改土,促进生态循环发展;又擅养殖、种植,极大发挥人力作用,提高单位经济效益。

凭借天时地利人和,湖州的农业生产水平冠绝全球。

湖州桑基鱼塘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以桑基鱼塘闻名的湖州溇港,入选第三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湖州的蚕桑丝织、制茶技艺均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农业种植和养殖两大领域,湖州无不融合中国“天地人”哲学理念,将生产和生态有机结合,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以湖州桑基鱼塘系统为例,其始于公元前770—403年的春秋战国时期,距今约有2500多年历史。

这一片区域本属于低洼地,每当雨季,西面天目山山脉的山洪水经东苕溪和西苕溪流入,洪涝灾害时常发生。

劳动人民通过修筑“五里七里一纵浦,七里十里一横塘”的“纵浦横塘”水利排灌工程(“纵浦”就是溇港),将地势低下、常年积水的洼地顺势挖深,变成鱼塘,挖出的塘泥就堆放在水塘四周作为塘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桑基鱼塘

这一排灌工程最后形成“塘中养鱼、塘基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的循环农业模式,创造出种桑和养鱼相辅相成、桑地和池塘相连相倚的桑基鱼塘生态农业景观。

其中,种桑养蚕的收益比种粮食高很多,而且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这种生态系统是世界传统循环生态农业的典范,也是中国农业社会最为高级的农业形态,直到今天依然发挥作用。

以钱山漾遗址为例,湖州的丝织产业历史悠久,经久不衰。

经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检测,遗址中的绸片和丝带为人工饲养的家蚕丝织物,这批织物距今已有4200至4400年,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丝绸织物成品,证明湖州先民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1880年,中国生丝产量16万担,浙江占38%,而湖州的生丝产量占浙江的55%,即中国产量的五分之一。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上海开埠,湖州南浔的商人均以出口丝织品致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茶叶为例,湖州不仅有安吉白茶,更有长兴贡茶。后者作为贡品,从唐代起一直延续到17世纪,是中国历史上进贡时间最早、时间跨度最长、数量最多的贡茶。

“紫者上、笋者上、叶卷者上”,这是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对上品茶叶的一段描述,写的就是长兴紫笋茶,“紫笋茶”一名也由此而来。

如今长兴作为“茶文化圣地”,正打造集观光、修学、品茗、休闲、购物、体验为一体的茶文化旅游景区。

生活:偕山水化人文

湖州是名冠江南的人文圣地。

夏夜登船,自项王码头起,从潘家廊折返,漫游古苕溪,一叶叶小舟风驰而来——或浅斟低唱,或光影变幻,演绎出13个场景,13种风情,直令游人不知今夕何夕,追想不绝。

“青绿湖影”是湖州夜游演艺项目,借助现代声、光、影技术,集游船、曲艺表演、情景剧为一体。内容上融合湖剧、丝瓷笔茶等特产以及书画艺术元素。

其中,赵孟頫与妻子管道升的爱情故事,又引出一段湖笔渊源。

“湖笔”位于文房四宝之首,又称“湖颖”。唐代诗人白居易曾用“千万毛中拣一毫”来形容制笔技艺的精细和复杂,后来又有“毛颖之技甲天下”一说——制作一支湖笔要经过取毛、水盆、装套、择笔、刻字等一百多道工序,每一步都有严格的要求和细致的讲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制作湖笔的工序精细且复杂,一百多道工序都有严格的标准

历史上与湖州渊源深厚的书画大师很多: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苏轼等都曾在湖为官;湖州本土的书画大家如曹不兴、张僧繇、燕文贵、赵孟頫、王蒙、吴昌硕等都是开宗立派的名士。

此外,传世佳作中有关湖州的题材也很多,像《吴兴帖》《湖州帖》《苕溪诗帖》《西塞渔社图》《吴兴山水清远图》《青卞隐居图》……数之不尽。

元代书法家、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赵孟頫就是湖州吴兴人,对湖笔的要求精益求精——一旦不满意,整支笔都要拆掉重做。

赵孟頫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他的书法作品《吴兴赋》,手卷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文章以吴兴“势雄乎楚越”的山川地貌开头,历数各个朝代“风流互映”的名士显宦,极言家乡富庶情状,最后弘扬文教隆盛的文明面貌。

此书正、行、草相参,体势舒展,神气一贯,显然深得湖笔之助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颜真卿《湖州帖》

500多年后,另一位湖州艺术家吴昌硕以书法的笔墨为基础,运用上海画派的典型线条和色彩组织构图,将诗与画完美地结合起来。

吴昌硕探索走出“印、书、诗、画”四艺融合之路,与齐白石齐名,人称“南吴北齐”。他曾说过,自己治印可居首,书法次之,画则在其后。

为历代艺术家服务的湖笔,发源地就在湖州南浔区善琏镇。“湖俗出笔工,遍海内制笔皆湖人也,其地名善琏村。”“善琏人多以笔为业”——既是制笔工匠,又是贩笔商人。

清代以来,知名度和影响力最大的湖笔品牌非王一品莫属。2006年,湖笔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湖笔写作体验广受欢迎

今天的善琏镇也叫“湖笔小镇”,各国游客可以亲身体验湖笔的制作过程,感受流传千年的细腻工艺。

经过精巧、繁琐的手工工艺制作,湖笔为无数文人墨客提供了发挥艺术造诣的得力工具,也侧面映衬出中国书画艺术的精深博大。

一支小小湖笔翻飞,呈现的是江南山水清远秀丽、文教兴盛悠久、名家名作传世的人文底蕴。

生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湖州是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肩负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先行探索的重大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吉余村首次提出“两山”理念,引领湖州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近20年来, “两山”理念从湖州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成为全人类的共同理念和发展共识。

在绿色发展的前景下,湖州坚持美丽城市、美丽城镇、美丽乡村“三美联动”,成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全球唯一的生态文明国际合作示范区。

特别是京杭大运河的湖州一段,古镇、古村、古塔、古桥积淀了丰富的江南古韵文化。南浔古镇更被誉为“江南第一镇”,泛舟河上,只觉眼底秀丽,耳边浆声,人间烟火,处处清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浔古镇

在南浔古镇,最常见的景象就是“傍水人家起楼阁”。此句出自明孙蕡的《湖州乐》,“湖州溪水穿城郭,傍水人家起楼阁。”南宋释居简的《寄湖州故旧》也云:“梦忆湖州旧,楼台画不如。溪从城里过,人在镜中居。闭户防惊鹭,开窗便钓鱼。”

来自不同方向的水流,将湖州城切割成一个个水中芳洲。白墙、黑瓦、绿柳、蓝天和烟火人家,一起组成了浓淡相宜的画卷。

湖州之美屡见诸诗篇。

湖州本因太湖而得名,又因城内外水域辽阔,自古就有水晶宫之美誉。唐代杨汉公《明月楼》诗云:“吴兴城阙水云中,画舫青帘处处通。溪上玉楼楼上月,青光合作水晶宫。”湖州也被称为“水云乡”,唐代诗人郑谷云“远看城郭里,全在水云中”。

一方面,南浔、新市、双林、菱湖四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领衔的运河古镇集群,代表着景色清雅悠远、居民依水而居的田园风貌。一方面,名镇也代表了河网枢纽的商贸节点,人员和货物穿梭不停、流动不息。

这种“两面性”是农商社会的真实反映。

两宋以降,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城市、市镇的兴起,江南地区形成了一个农商并行发展的“农商社会”,经济结构体系则是农业、商业、手工业和牧业为基础的多元并行经济。

湖州拥有优越的区位位置和便捷的水运交通,名城南京、苏州、杭州环抱,丝绸之路联通全世界,市场广阔。

其实,江南早已不仅仅是一个地域概念或经济概念,更是一种文化概念、生态理念。强大的经济力量、深厚的文化传统和优美的山水、人居环境,在湖州如诗入画般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据此绿水青山,便拥金山银山——湖州能不“最江南”?

南风窗长三角研究院 出品

作者 | 荣智慧

编辑 | 陈 莹

统筹 | 查一鸣

排版 |拼 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