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 田甜 枣庄报道

9月20日,枣庄市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开展情况新闻发布会举行。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目前枣庄市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8273.8公里,面积密度达181.28公里/百平方公里,位于全省第5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枣庄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清华,市交通运输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家银,市交通运输事业服务中心主任蒋铭,台儿庄区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单德轩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李清华介绍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交通运输部门不断深化交通运输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四好农村路”建设,铺就乡村全面振兴康庄大道,让农民群众从“走得了”到“走得好”,让农村物流从“运得出”到“运得畅”,农村交通运输服务品质不断改善,“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美好愿景成为美好现实。目前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8273.8公里,面积密度达到181.28公里/百平方公里,位于全省第5位。特别是2020年11月,枣庄市被交通运输部确定为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试点市。自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全市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不断探索创新,基本消除了制约“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了权责清晰、齐抓共管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新体制,形成了财政投入职责明确、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新格局。三年来,全市累计完成投资27.65亿元,实施农村公路新改建780公里、路面状况改善1745公里、危旧桥梁改造39座,实现农村公路危桥动态清零;农村公路年均修复养护工程比例达到7%,优良中等路达到90.6%,且逐年提升,农村公路列养率维持在100%,县乡村三级“路长制”覆盖率均达到100%,农村公路养护资金得到了有效保障,农村公路路长制高效运行,农村公路治理能力明显提高、治理体系持续优化,农村公路通行条件和路域环境明显提升,交通保障能力显著增强,逐步形成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枣庄经验”。

政府主导,建立权责清晰的管理养护体制。枣庄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枣政办发〔2020〕14号),明确了枣庄市级政府相关部门和各区(市)政府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权力和责任清单,建立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支持政策机制、养护资金补助机制和指导监督考核工作机制,全市全面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农村公路“路长制”,确定路长2679人、安装路长制公示牌2434块,明确各级路长职责、公路概况、管理目标、监督电话等内容,通过媒体全方位宣传“路长制”工作动态,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引导广大群众理解、支持、参与农村公路治理工作。2021年5月,颁布实施《枣庄市农村公路条例》,开启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法治化建设的新局面。

行业牵头,健全统筹协作的部门推进体系。枣庄市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在明确主体职责的基础上,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市政府有关部门、各区(市)政府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和试点创建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推进改革及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交通运输局。各区(市)政府参照市政府模式成立了相应机构,全面抓好工作落实。

创新发展,探索改革试点高质量发展之路。枣庄市以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试点市创建为总抓手,紧紧围绕试点主题,建立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长效机制,全面提升农村公路管养水平和通行能力,助推乡村振兴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创新农村公路养护生产模式,分类有序推进农村公路养护市场化改革,提高农村公路养护专业化、机械化和智慧化水平;发挥“农村公路+”先导作用,拓展交通服务广度,探索“农村公路+乡村振兴”“农村公路+美丽乡村”“农村公路+文化旅游”等融合发展模式,打造了“6+N”美丽农村路示范环线,丰富农村公路功能定位,成为推进农村公路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旅游路、产业路、资源路;创新农村公路信用评价机制,出台了符合枣庄实际的农村公路信用评价管理办法,逐步建立信用管理台账和失信黑名单制度,把失信企业列入“黑名单”,健全优胜劣汰机制,有效提升地方农村公路管理能力。

三年来,枣庄市坚持试点先行,高效推进,深化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成效不断显现。

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水平明显提高。按照“有路必养、养必到位”的要求,建立了全市以专业养护企业为主体、群众积极参与的农村公路养护生产新模式,养护生产模式改革成效显著。各区(市)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建立了“区(市)级指导、乡级负责、市场养护、环卫保洁”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新机制;全面推行农村公路路面技术状况检测自动化,开发和应用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信息化系统,建立农村公路数据库,农村公路管养实现常态化、标准化、规划化。

美丽农村路建设长效机制日趋完备。高标准制定了全市“美丽农村路”建设指导意见和评估办法,为专班推进机制提供了组织保障,一批特色美丽农村路(驿站)成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器”。先后有山亭区环岩马湖旅游路、峄城区榴花路、台儿庄区季庄涛沟桥路和薛城区十里湾绿道等200余公里美丽农村路入选全国“十大最美农村路”推选宣传活动。“鲁风运河”台儿庄古城文化廊道小季河七彩花田美丽农村路成功入选2024年全国“我家门口那条路”主题宣传活动。

农村公路管理服务能力大幅提升。枣庄市制定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从业单位信用评价管理办法,实行农村公路工作目标责任制和绩效管理,构建了完善的农村公路建设与养护信用管理体系,强化了地方农村公路管理机构能力建设,有效保障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新闻伴读

发布会现场问答实录

记者:刚刚发布人介绍到,试点工作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请问,能否从体制机制创新上介绍一下枣庄市开展农村公路养护生产模式改革试点方面的情况?

王家银:试点过程中,枣庄市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科学养护为切入点,积极推进农村公路养护生产模式改革试点创新。通过实施“市场化+一体化+群众化+智慧化”四位一体多元化养护生产模式创新,积极推进全市农村公路养护由传统粗放式向专业化、规范化、精细化转变。

一是养护工程市场化创新。对于农村公路养护工程,我市积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推进预防性和修复性养护工程市场化改革。各区(市)改革养护生产模式,将小修挖补日常维修与日常保养分离,与养护工程一并打包,分片区进行统一招投标,重要县道、乡道养护工程全部实现了市场化专业公司养护。

二是日常养护一体化创新。对于农村公路日常养护,我市积极探索改革路径,采取市场化与群众性养护相结合模式加以试点,农村公路日常保养(保洁)等非专业项目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相结合,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由镇(街)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交由专业公司负责实施,实现了日常养护的专业化、市场化。

三是村道养护群众化创新。我市积极推进全民养护理念,加大宣传教育,提高爱路护路意识,激发农民群众的参与热情。通过采取专群结合的养护模式开展村道养护作业,优先聘用沿线群众、农村低保户等群众参与村道日常养护管理,采取以工代赈的方式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提供公益性岗位,实现了群众稳定增收与公路养护的“双赢”。

四是路况检测智慧化创新。我市联合科研单位加强农村公路路面技术状况检测技术研发,优化轻量化自动检测设备、应用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辅助技术,不断提升检测效率、精准度和自动化的检测比例。各区(市)每年根据路况情况,科学制定检测计划,公开招标优选第三方专业检测机构,对路面技术状况进行全面的体检,根据检测评定结果开展养护需求和养护决策分析,科学制定养护方案,及时进行养护作业,确保了农村公路设施常年处于良好的技术状况。

记者:刚刚发布人介绍到,枣庄市开展“美丽农村路”主题试点,形成了美丽农村路建设枣庄经验,能详细介绍一下建设模式、建设机制等具体内容吗?

蒋铭:我市将“美丽农村路”建设理念融入“四好农村路”建设全过程,积极开展“美丽农村路”主题试点,不断改善农村公路环境,积极打造美丽农村路示范区和示范样板路。例如,薛城区30公里十里湾田园美丽农村路示范区,依托十里湾绿道,充分发掘当地历史人文元素,打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风俗人文之路、产业振兴之路、乡村旅游之路及红色传承之路。山亭区24公里环翼云湖美丽农村路示范区,结合翼云湖、抱犊崮等特色美丽自然资源,打造了农村公路+乡村旅游示范样板路。市中区10公里天桥至苗家峪美丽农村路示范区,通过实施绿化提档,驿站及文化雕塑建设,全面提升了农村公路品质。峄城区20.8公里以榴花路、东环线为代表的精品示范美丽农村路,打造成了乡村振兴农村经济示范样板路。台儿庄区通过对15.9公里涛沟河片区县、乡、村道进行美化提升,因地制宜实施绿化配套建设,并设置快慢车道、骑乘车道,打造成了涛沟河湿地示范片区样板路。滕州市通过建设180公里美丽农村公路大环线和6条产业路网小环线,打造了“山水东郭”莲青山美丽农村路、“古薛官桥”北辛文化美丽农村路、“莲微绿道”旅游农村路等示范样板路。在“美丽农村路”建设过程中,重点做好了“四个结合”:

一是美丽农村路与文化旅游相结合。通过深挖我市深厚文化内涵,把美丽农村路建设与文化旅游有机融合,将旅游景点、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影视基地等相串联,提高公路通达度,提升区域综合环境,为枣庄全域旅游添彩助力。

二是美丽农村路与红色资源相结合。我市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在美丽农村路建设过程中,注重红色基因传承,将一批红色文化资源串联成珠,深挖沿途红色文化、历史文化,巧妙融入其中,使美丽农村路变成爱国教育路。

三是美丽农村路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我市通过大力实施“农村公路+产业”融合工程,将美丽农村路与地方特色产业基地进行无缝衔接,串联“果品小镇”“制造小镇”等特色小镇,一条条美丽农村路筑成了产业路、致富路。

四是美丽农村路与生态景观相结合。我市坚持一路一模式,一路一特点,将生态保护贯穿到美丽农村路建设过程中,在公路两侧设置观景平台、休息驿站,将山区特色、休闲生态融为一体,达到因地制宜,移步换景的效果,一批独具特色的美丽农村路,串联起了乡村风景线,形成了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记者:6月28日,台儿庄区举办了2024年全国首场“我家门口那条路”主题宣传活动,请您介绍一下,台儿庄区在“四好农村路”建设、运营、管理方面进行了哪些有益探索?

单德轩:近年来,台儿庄区扎实推进“交通强国”和“四好农村路”战略实施,把人民群众出行满意度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实施农村公路路网提档升级等工程,打通群众出行的“最后一米”,为乡村振兴注入交通动力。回顾近几年的工作,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

一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打造路景相融的“生态路”。充分依托辖区内丰富的红色、绿色、古色旅游资源,规划建设美丽乡村旅游路。在南部山区打造了革命老区黄邱山套经济文化带、旅游观光带,沿线串联偪阳古城、穆柯古寨、十八黄丘陵、千年银杏等历史文化遗址和八路军115师运河支队旧址,设立景观小品、公路驿站、观景平台40处。在北部运河流域,打造了以台儿庄古城为核心,以运河风景文化带为中轴,将双龙湖湿地、涛沟河湿地、小季河湿地、九星山狼窝水库等景点有机整合,初步形成全域贯通的美丽公路环线。推动农村公路由单一“通畅”型向“通畅、安全、舒适、美丽、绿色”的生态公路转变,实现公路建设与生态发展同频共振。

二是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打造乡村产业发展的“畅通路”。在积极争取上级政策和资金支持的同时,台儿庄区充分整合财政及涉农资金统筹使用,利用金融政策、道路冠名权、路侧资源开发权、绿化权等市场化方式,将农村公路项目与经营性项目共同包装,打通专项企业债券、银行贷款等多元融资渠道,实施了路网改善、自然村组道路硬化、窄路加宽、危桥改造等农村公路项目,形成了以城区为中心、镇(街)为节点、村组为网点的农村公路交通网络。截至目前,全区农村公路路网规模达1037公里,全区自然村通等级公路、行政村通四级公路达100%。农村公路实现由“交通线”向“风景线”、由“通上车”向“富一方”的转变。

三是结合城乡一体化建设,打通乡村便民服务的“舒心路”。合理推进城乡公交线路规划运营,开通各类城乡公交线路12条,投放公交车124辆,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基本实现通客车,积极推进“多站合一、一站多用”乡镇运输服务站建设,开通2条交邮合作线路,打造客货邮供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新样板。目前,建制村物流服务网点和乡镇物流服务网点均实现全覆盖,极大方便了城乡交流、群众出行,真正实现了让老百姓省时省心又省力。

四是扎实推进高速公路与农村公路融合机制。为提升高速公路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旅游资源的可达性,台儿庄境内先后开通了新台高速台儿庄北、台儿庄南出口,结束了境内无高速公路出入口的历史。近两年,为打通京台高速出入口,与山东高速集团充分沟通协商,并经省交通运输厅批准,在京台高速新建全省首个开放式交旅融合发展服务区—台儿庄大运河服务区。服务区后端设置收费站,计划于10月1日正式开通运营。届时,从京台高速沿运河南堤风景旅游大道至台儿庄古城单程缩短20公里、40分钟,将有效助力地区交旅融合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强市建设贡献交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