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只是知道大将黄克诚,但是对于他的为人并不是很了解,最近才发现,这位大将眼光超前,有大局观,关键是为人不贪功,无私,坚持己见!

奠定我国解放战争胜利的是三大战役,三大战役首先从东北辽沈战役开始的,继而占领华北的平津战役,然后是控制中原的淮海战役。

之所以从东北开始是因为我党当时在东北有着优势,而这三大战役的成功离不开一个人,那就是黄克诚大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抗日战争结束之后,苏军控制了中国东北,黄克诚意识到这是我军进入东北的大好时机,于是他想通过华东局向延安发报请示,但是当时的华东局书记饶漱石不同意发报,黄克诚就回到自己的驻地以自己的名义,向延安发表了自己对于当前局势和军事方针的看法。他向中央建议:

第一,应该多派部队去东北,至少5万人,如果能有10万那更好,并且派遣有威望的军队领导人主持工作。

第二,以山西、热河、察哈尔为第一根据地,集中10万主力,进行消灭傅作义、阎锡山和胡宗南的决战,达到控制察、绥和太行山的目的。

第三,以山东作为关内的第二根据地,集中15万主力,等敌人缴械之后,沿着山东铁路线进行决战,达到控制整个山东的目的。

最后,为了执行上述方针,山东应该调遣3到5万人前往东北,华中调遣3到6万人去山东,在河南和平原的主力应该调往山西,江南的部队调回江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认为自己对各个方面的材料不甚了解,可能有些片面,但是他认为我党目前没有连成一片的大战略根据地,就不会有大的胜利。

不久之后中央就发布了《关于目前任务和向南防御、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和部署的指示》,10月,中共中央命令山东部队主力向冀东和东北出动,华东新四军主力由南向北转移,以集中力量,控制东北,保卫华北、华中。

9月23日,黄克诚接到中央的命令,率领新四军第3师主力3.5万人开赴东北。28日,黄克诚率第3师,经山东直奔东北,本来中央让他在山东休整一段时间,但是他认为兵贵神速,并没有休息,稍微休整之后立即北上,在11月25日到达锦州附近,完成了中央的战略任务。曾克林少将:东北武器非常多,都空手来吧!黄克诚:都带足武器

新四军第三师是一支有着英雄传统的队伍!他的前身可以追溯到徐海东领导下的红十五军团。

新四军第三师前世今生之黄海东领导下的红十五军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克诚率领的新四军第3师更是一支出名的部队,其前身最早是工农红军红15军团,后来更是成为了第一批进军朝鲜的第39军。

红15军团是在1935年9月18日组建的,由原25、26、27军合并组建红十五军团,军团长是徐海东,这一个被毛泽东誉为“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

徐海东原名元清,湖北省黄陂徐家桥村人,1925年4月加入共产党,1926年夏,参加北伐战争,1924年参加黄麻起义,1935年,率领25军北上抵达陕北。他经历大小战役百余次,9次负伤,身上大小有17处伤痕。徐海东有一个外号“徐老虎”,能打硬仗,所以才导致自己伤痕累累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2年2月,徐海东率领一个团的队伍遇见了敌人20多个团的部队,部队苦战一天一夜后,在天亮的时候前沿阵地被敌人突破了,很多的干部受伤,徐海东见状,甩掉棉衣,穿着白衬衫就在雪地里飞跑。

战士们一见这种情况就知道决一死战的时候到了,溃退下来的人又回到了阵地,徐海东的出现,使得红军官兵士气大振,号手牺牲了,警卫员负伤了,徐海东就自己拿起军号,在阵地上来回跑动,敌人冲锋了几十次也没有冲破防线,第4天敌人终于泄气撤退了,来不及逃走的2000多人成了他的俘虏。一个俘虏叹服徐海东的战法,能攻能守,非常佩服他。

1935年,徐海东得知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川西会师之后,决定配合两大红军的主力行动,红25军率部进攻甘肃南部,袭取两当城,攻取天水县,威逼静宁,截断了西安至兰州的公路,威胁敌人的后方。蒋介石极为震惊,连下5道命令抽调围堵中央红军的部队回来进攻红25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红15军团成立之后的第三天,正是敌人对陕甘根据地发动围剿,经过反复比较,部队决定先打掉尾随红15军团的东北军。红15军团决定先围攻甘泉,调动了延安的敌人,然后半路伏击。

围攻甘泉3天,依旧没有看见延安的敌人出来,徐海东有些着急了,就在这个时候侦查员气喘呼呼地跑了回来,报告说是敌人来了。

徐海东的指挥部设在了一棵大树下,从望远镜里面看到了出来的敌人,原本估计敌人会出来2个团,没想到敌人一露头,就是四个纵队,这让徐海东气的骂娘,敌人也认为红军会埋伏,但是估计错了埋伏地点,以为埋伏的地点是在自己刚刚经过的地方。

敌人师长还得意洋洋地对身边的参谋说:“我以为共军会打我一个埋伏呢!现在已经走出来了,他们打不着咱们了……”结果他的话还没有说完,要命的枪声就响了。

战斗打得很激烈,敌人被徐东海所部猛烈的枪火打垮了,到处看乱串。

同时红十五军团也把敌人的退路给阻断了,面对如此绝境,再加上东北军对红军政策的了解,纷纷投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7年国共第二次合作之后,红15军团改编为八路军115师344旅,徐海东任旅长,黄克诚任政委,后来参加了平型关战役。

平型关战役,徐海东所部担任助攻的任务,这对于一向善于打硬仗的徐海东来说有些不大乐意,但是他还是坚决地执行了命令。他作战喜欢抓作战科,徐海东喜欢到战斗最激烈的地方去指挥,在平型关战役打得最激烈的时候,他还跑到了前线打得最激烈的687团2营,参谋拦都拦不住。

平型关战役之后,大部分部队撤离。徐海东还率领部队在平型关一带和敌人周旋,天气慢慢变冷,战士们的装备也越来越少,越来越差,后勤否供应不上,许多战士还穿着草鞋和单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缺医少药的徐海东所部侦查到驻守平型关的日军还有着一支负责运送后勤军用物资的分队往来运送物资。掌握这一情况的徐海东亲自率领部队消灭了公路边上小寨村的敌人,趁机破坏敌人的公路,过了几天,日军调集重兵企图打通交通线,但是徐海东指挥部队经过一天的激战打退了敌人的进攻。

部队乘胜追击,逼近了平型关,部队迅速占领了山头,利用有利的地形和敌人激战。在平型关东面城墙上有国民党军队撤退时丢下了许多滚雷,样子像个大铁球,平时摆在阵地上,用时一拉导火索,用脚一踢就向山下滚去,往往滚到半山腰就爆炸了。

687团就趁机点燃了这些滚雷,这让日军以为这是八路军开了大炮,不敢恋战只能狼狈地撤退,徐海东所部第二次占领平型关。

这次战斗被毛泽东称为“二次收复平型关”,还写成了一篇文章收入了《毛泽东选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徐海东在战场上面如鱼得水,经常把敌人搞得晕头转向,找不到部队的所在,加上他率领的部队又善于打硬仗,能打硬仗,使得敌人无可奈何。

可惜的是徐海东的指挥才能没有在抗日战场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就因为他多次负伤的身体而被中央命令回去休养。

徐海东走后,344旅改编为八路军第二纵队,司令员是左权,政委是黄克诚。

左权生于1905年,湖南醴陵人,黄埔军校一期生,八路军高级将领。

1925年经陈赓介绍加入共产党,参加黄埔军校学生军,1927年进入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1930年任红一方面军司令员,1934年参加长征,参与了强渡大渡河、攻打腊子口等战斗,1936年,担任红一军团代理军团长,率部参与指挥山城堡战役,1940年参加了百团大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0年2月6日,中央为了统一太行山南部地区的部队作战指挥,决定成立八路军第2纵队,左权兼任司令员,黄克诚任政委,下辖第115师第344旅、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3纵队、新编第1旅、河北民军第1旅和独立游击支队。

1942年,左权为了掩护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等机关的突围转移,不幸牺牲,年仅37岁。

新四军第三师前世今生之八路军第二纵队

黄克诚1902年生于湖南省永兴县,1925年加入共产党,1928年参与湘南起义,1930年任红5军团、师政委,参加历次的反围剿,因为反对进攻中心城市而被撤职。到达陕北之后任红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长。红军改编为八路军之后任115师344旅政委。1940年任改编后的八路军第二纵队政委。同年,黄克诚率领344旅、新二旅主力共五个团,1.2万人以及教导营500余名干部南下支援新四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0年,第二纵队已经发展到了2万人,但是这么多人集中在一个地区不利于今后的发展,在这个大平原地区,这么多的部队,回旋余地太少。

于是找来了杨司令员,将自己的考虑告诉了他,商量道“根据中央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精神,我们是否可以向中央和总部建议,将二纵队分成两摊子,我们各自带领一摊子,一部分坚持冀鲁豫斗争,另一部分越过陇海路,向华中发展。”

对于黄克诚的意见,杨得志非常赞同,于是两人立即向中央作了汇报。不久中央同意两人的意见,命令黄克诚率领部队南下,越过陇海铁路向华中挺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克诚率部抵达淮河北岸,与彭雪枫领导的新四军六支队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彭雪枫任司令,黄克诚任政委,准备在津浦路西,陇海路以南贯彻中央“巩固豫皖根据地,扩大与整训部队”意图展开对日作战。

6月29日,中原局书记刘少奇来电指示黄克诚继续东进,留下一个旅和彭雪枫整编,其他部队继续向津浦路东活动。

但是当时已经整编完成了,彭雪枫额建议他留下,并回复中原局打算向伏牛山发展,黄克诚也比较同意这个观点,但是刘少奇三次要求他东进,总部却要求他合编,于是只能向中央发报请示是听总部指挥还是中原局指挥,不久毛泽东代表中央回复:由中原局指挥。

于是黄克诚留下了344旅的两个团给彭雪枫,自己则率领二纵队机关、教导营等穿越津浦路于 8 月初到达皖东北地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达指定地点的黄克诚之后赶往中原局驻地会见刘少奇。刘少奇向他介绍了当地的情况:张爱萍所部有一千多人,还有彭明治率领的苏鲁豫支队,韦国清指挥一只山东八路军南进部队,江华从山东带来的一部分部队。这里的抗日力量虽然多,但是缺乏统一指挥,谁也指挥不了谁。

刘少奇之所以叫他来这里,就是为了让他负责总的领导工作。并且告诉他已经致电中央。

新四军第三师前世今生之八路军第五纵队

经过中原局的商定,最后将新二旅、344旅的687团、苏鲁豫支队、陇海南进支队、第四总队合编为八路军第五纵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0年10月,陈毅由于受到国民党韩德勤的进攻而向他求援,黄克诚立马率领5个主力团赶往盐城地区支援陈毅。

面对韩德勤的一再挑衅,终于发生了曹甸战役,在战役发生之前,黄克诚是反对发动攻坚战的,他认为曹甸地区水网密布,攻坚战对我军非常的不利,认为应该坚持中央指示“我们应准备对付最黑暗的局面。我们的对策是稳健地对付国民党的进攻,军事上采取防御立场,他不进攻,我不乱动。政治上强调团结抗日。”

但是他的意见没有得到采纳,在中原局和华中指挥部的坚持下,中央同意了攻打草甸。

在战役之前,他提出了六点作战方针,坚持持久战的方法,首先围堵敌人的据点,截断其联系和增援,将敌人逼入据点,逐步突进,用小股部队消耗敌人的弹药,破坏其房屋,最后找到敌人弱点,强攻消灭。如果强攻,则需要用所有的炮火轰击。

可惜他的建议再次被否决了,部队采取了猛攻的方法,经过十八天的激战,歼敌八千,而我军也伤亡两千人,草甸战役的失败,被上级领导认为是黄克诚犯了“右倾”错误,所以撤销了他第五纵队司令员的职务,由陈毅兼任,但是由于陈毅是华中地区新四军和八路军的总指挥,统管全局,无暇顾及第五纵队,所以黄克诚以政委职务行司令之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四军第三师前世今生之新四军第三师

1941年,皖南新四军军部遭到国民党优势兵力的伏击全军覆没,这一消息震惊整个中国。

1月20日,中央决定重建新四军军部,新四军重建的消息,让黄克诚和同志们欢欣鼓舞,2月2日,毛泽东致电黄克诚,要求黄克诚率领的部队改编为新四军的番号。

2月下旬,新四军公布了新的干部任命,重建新四军。统编后的新四军下辖七个师和一个独立旅。黄克诚率领的第五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黄克诚任师长兼政委,副师长是张爱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7月,日军对根据地展开疯狂扫荡,出动了一万七千余人外加两百多架飞机以及上百艘汽艇,展开了水陆空立体进攻。当时新四军提出的口号是保卫盐城,但是这一口号遭到了黄克诚的反对,他认为在当前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不宜对日军搞正面阻击“保卫盐城”的口号明显不合时宜,建议华中局和军部尽快从盐城撤离,跳出敌人的包围圈。至于部队,则实行分散游击,等待时机反击。

保卫盐城战役打得非常的艰难,新四军伤亡很大,前线情况不乐观,无奈下黄克诚再次致电党中央汇报情况,党中央致电新四军军部询问情况,此时新四军的处境更加艰难,刘少奇向中央汇报了详细情况,新四军经过商讨最后认同了黄克诚的建议,7月10日,陈毅果断下令新四军全部撤出盐城,避免了一场危机。

黄克诚将344旅的主力留在了皖东,只带着687团南下,最后组建了新四军第三师,留下的344旅主力则组建了第四师编成第十旅。但是部队在豫西反顽斗争中失利,部队损失较大,部队内还出现了叛徒 ,使得同志们的情绪很悲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克诚认为自己虽然处在局部,但是应该放眼全局,第四师力量受到削弱,自己应该给予帮助,于是他向上建议将第三师实力和建制都保存完整的第九旅和第十旅互相对调,以利于第四师发展。

黄克诚的建议得到了上级的支持,于是第九和第十旅两支队伍进行了对调,第十旅都是黄克诚的老部下,他们的到来,让黄克诚非常的开心,之后实行主力部队地方化,第十旅被安排到了淮海区,第十旅在淮海区快速恢复了元气,整个淮海平原的抗日武装斗争如火如荼,迅猛发展。

之后,黄克诚率领着新四军第三师驰骋淮海、盐阜两区,转战苏北,经过浴血奋战终于在苏北站稳了脚跟,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后,苏北根据地已经成为了拥有四万多平方公里土地,拥有八百多万人口的解放区。

1945年9月,黄克诚从一份中央的电报中得知,苏联在消灭关东军之后,已经占领了东北地区,我党只有少量的部队进入东北。这个时候黄克诚敏锐地觉察到现在国民党军队还在大后方,一时半会来不及调往东北,这个时候正是我军进入东北,开辟东北战略根据地的大好时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黄克诚向饶漱石(饶漱石后与高岗组成高饶反党联盟被判入狱)建议由军部向中央发报,请中央迅速调派部队到东北去。但是饶漱石却不想揽下这个责任,说是用军部的电台向中央发电报容易让中央以为这是军部的意见呢……

于是黄克诚就以自己的名义向中央发电,中央对于黄克诚的电报十分重视,立即将电报转给在重庆谈判的毛泽东。

“好!好!克诚同志的建议非常重要!”毛泽东看完电报后非常认同黄克诚的观点,经过中央和毛泽东的商讨,决定根据形势的发展制订了正确的方针政策。9月17日,中央确定了“向南防御,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刚刚抵达锦州的黄克诚所部就接到了东北局的电报,命令他们切断北宁线,防止国民党军队进入沈阳。事实证明,如果不是黄克诚提前做出预判,中央及时调整策略方针做好了准备,那么我党在东北的情况将不堪设想,之后我军陆续调入东北的主力有十一万人,而国民党主力还在大后方暂时没有那么块调入东北,这就造成了我军在东北的优势。

在进入东北之前,黄克诚就预感到了东北的重要性,蒋介石肯定会千方百计地抢占东北,还可以借助美国的飞机和军舰等向东北运兵,因此我军既不能马上独占东北,也不能在东北取得对于国民党的快速胜利,因此我军必须坚持以农村保卫城市的方针,做好长期斗争的准备,以备合适的时机决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进入东北的新四军第三师有着三万五千人以上,按照当时的情况,部队可以扩大成4个师的编制,但是黄克诚没有这么做,他认为“我们是党领导的人民军队,部队编制由中央军委决定,我们自己没有权力也没有理由擅自扩大编制。共产党人是干革命的,不能做草头王。”

恰逢此时东北民主联军处于刚刚创立阶段,为了大局考虑,黄克诚主动将部队交给了东北民主联军,自己带着少量部队前往西满,开辟新的根据地。

1946年,东北民主联军统一整编,第三师的第八、第十和独立旅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二纵队,后来又改成东野战军第三十九军。1948年11月1日,第2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39军,刘震任军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参加平津战役之后,39军沿着华中南方向前进,一直打到了镇南关。

1950年1月2日,第39军奉命北上,防守东北。10月21日,开赴朝鲜参战。11月1日,在云山地区打了出国第一仗,1953年5月回国。

黄克诚大将为人颇有大局观,不会只看到自己这一块,反而一直从全局考虑问题,他在第二纵队的时候能够主动将部队分开,自己另谋发展,在友军出现问题的情况下能够主动承担责任,能主动交出军权自己再到艰苦条件下去开创新局面,体现黄克诚大将的高尚品格!

他坚持自己的观点,坚决反对上级的错误方针,不因为上级的不同意而打消自己正确的观点,正是这种高贵的品质才成就的一代大将的丰功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