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这辈子我就干了一件事,那就是行医坐诊,治病救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伯藩被人们赞誉为最美中医,他在治病救人的道路上已经走过了 60 多个春秋,退休之后,他依然坚持为病人治疗,并且从不收取任何费用。

他的这一行为,被大众赞不绝口,都称他为“华佗在世”,那么,这位清廉的老中医为什么这么与众不同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医世家

在上个世纪40年代的云南宾川县,有一个中医世家迎来了小生名李伯藩,他们家的古老宅子里一直开着诊所,家族三代人都践行着悬壶济世的使命,在当地早已美名远扬。

打小,每逢过年过节,李伯藩家的诊所就会人满为患,跟赶集似的,热闹非凡,不同的是,这“集”不卖货,只送温暖,因为李伯藩的家人会在这几天免费为乡亲们看病,这在当时可是不多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年幼的小伯藩起初并不明白这其中的意义,只觉得新奇有趣,常常趴在高高的看诊台边,睁大眼睛好奇地看着爷爷娴熟地为病人诊脉、抓药,那认真的神情和专注的眼神,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脑海里。

奶奶的善举深深触动了年幼的李伯藩,她时常定期将药铺里那些赊账欠药费的患者名单清空,似乎是在用无声却有力的实际行动向李伯藩诠释着医者仁心的真谛,告诉他行医之人当不计回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般环境的熏陶下,李伯藩早早地于心中种下了行医救人的种子,他热切地期盼着像爷爷和奶奶一样,用自己的一双手去缓解病痛,去播撒温暖。

1958年,李伯藩正式开始系统地学习中医,他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各种中医典籍,废寝忘食,仿佛要把失去的时间都补回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不仅刻苦钻研中医理论,还用心学习祖辈传承下来的宝贵经验,他深知,中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有所成就。

多年来,李伯藩勤奋刻苦地学习,终于收获满满,在胆石症、糖尿病、慢性肾衰竭和各种癌症等疑难病症的医治方面,积攒了大量宝贵的临床经验,他一步步成长为声名远扬的青年中医,为无数患者带来了希望。

澎湃新闻:李伯藩:终生为民的苍生大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是,命运有时候就是这般爱开玩笑,在1963 年的时候,他被安排前往山区的拉乌彝族乡建设卫生院,对于那个满心壮志、一心想要把自己的才能充分施展出来的李伯藩来讲,这无疑是一次严峻的巨大考验。

拉乌乡位置偏僻,四周皆是险峻高山,道路崎岖难行,交通极为不便,是宾川县众人皆知的贫困地带,在这里,当地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很多人连最基本的温饱都无法保证,至于看病就医,那更是一种奢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做之事,只为行医治病

刚到拉乌乡,眼前的景象让李伯藩大为震撼,低矮破旧的土坯房一排排连绵不绝,衣衫褴褛的孩子们面黄肌瘦,眼神里充满了麻木和绝望。

李伯藩亲眼目睹了许多百姓因为缺医少药而饱受病痛的折磨,甚至失去生命,这让他心如刀割,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尽自己所能,为这里的百姓带来健康和希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面对诸多困难,李伯藩并未选择后退,他大胆地向宾川县领导表态,只要县里确认医院的资质,其余的药品与医疗设备,他想尽办法去搞定,李伯藩的这份坚决决心和积极行动,深深感染了县领导,经过认真权衡,他顺利地获得了支持。

为了尽快改善拉乌乡的医疗条件,李伯藩四处奔走,筹集资金,购买药品和设备,他还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翻山越岭,到几十里外的县城背回药品和医疗器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李伯藩的不懈努力下,拉乌乡卫生院终于建成了,这对于当地百姓来说,无异于是雪中送炭,在拉乌乡的十年,他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为那里带去了希望,也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和爱戴。

李伯藩的厉害之处,不仅在于他愿意为穷苦百姓看病,更在于他精湛的医术,他平时就喜欢钻研医术,将自己经手的病例和古代医书结合起来,摸索出一套治疗疑难杂症的独特方法。

人民网-云南频道:李伯藩:悬壶济世 苍生大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1982年,拉乌乡爆发了一场严重的传染病,情况危急,转院已经来不及了,李伯藩临危受命,根据中医理论和多年经验,研制出治疗方案,最终成功控制了疫情,他也因此声名大噪。

之后,李伯藩被调到了县医院开展工作,在那里,他积极参与了宾川县中医院的筹建事宜,而医院刚刚起步的时候,面临着极为艰苦的条件,资金方面极度匮乏,设备也严重短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确保医院能够正常运行,以便给医护人员发放工资,李伯藩不惜放下身段,在街边摆起摊来售卖中成药,他常常这样说道:“作为医生,首要的任务就是治病救人,绝不能仅仅一心想着赚钱。”

在李伯藩的带领下,宾川县中医院一步步发展壮大,他也成了当地最受尊敬的医生,很多患者慕名而来,指名道姓要找他看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向来都是极其耐心地询问病人的病情状况,极为细致地为病人进行诊治,在他身上,从不会有任何架子,也绝对不会因为病人的身份地位不同而采取区别对待的方式。

退休坚持义诊18年

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的小伙子变成了耄耋老人,唯一不变的是他“医者仁心”的坚守,退休后的李伯潘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选择安享晚年,而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另一条路——义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伯潘的家,成了他的“临时诊室”,没有华丽的装饰,只有一张桌子、几把椅子,还有堆满了各种医学书籍的书架。

每个义诊日,天还没亮,李伯潘就开始忙碌起来,整理药品,准备器材,迎接前来求医的患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伯潘所进行的义诊活动,分文不取任何费用,他常常这样表达:“只要能够亲眼看到患者恢复健康,那便是给予我最大的回报。”

有些患者过意不去,硬是要塞给他一些“辛苦费”,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了,他常说:“我不想看到他们因为生病看病而致贫。”

环球网:81岁老中医义诊16年不收分文!只开方,不卖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义诊过程中,李伯潘经常会遇到一些经济困难的患者,每当这时,他都会毫不犹豫地自掏腰包,为他们垫付医药费。

有人问他:“您这样做,值得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伯潘总是笑着回答:“医者父母心,看到他们能够恢复健康,我心里比什么都高兴。”

十八年来,李伯潘的义诊足迹遍布了周边乡村,为无数患者带去了希望,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的真谛,也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10年前,李伯潘被授予 “全国退休干部先进个人” 荣誉称号,并在北京得到了主席的亲切接见,面对如此殊荣,李伯潘却十分平静,他淡淡地说道:“我只是履行了一名医生的职责,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李伯潘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他就像一面旗帜,引领着更多医务工作者践行“医者仁心”的崇高精神。

云南发布:义诊16年分文不取!《人民日报》点赞云南这位老中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当今社会,医患关系紧张的背景下,李伯潘的义举无疑为我们注入了一剂强心剂,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和希望。

李伯潘的精神,是一种传承,更是一种希望,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医者仁心,不仅是一种职业道德,更是一种社会责任,一种大爱情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他的深深感召下,会有越来越庞大的医务工作者群体,始终坚守着 “医者仁心” 的信念,他们会以他为榜样,把为守护人民健康贡献力量当作自己毕生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