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Vladimir Stroozer|俄罗斯

文|若杉

在蛋糕店,看到一个妈妈带着孩子买蛋糕。

妈妈问,你想要什么口味的?

孩子说,巧克力。

妈妈说,巧克力太甜,不健康。

孩子说,要抹茶口味。

妈妈说,抹茶太苦,不好吃。

妈妈继续问,你想要什么口味的。

孩子不说话了。

妈妈急了,说,你这孩子,好好问你话,你怎么不说话。后面还有人排队呢,你能不能快点。孩子说不出话,站在原地掉眼泪。

妈妈更加崩溃,好好地买个蛋糕,又没打你,又没骂你,你哭什么啊?

孩子哭得太厉害了。

看到这个场景,我既心疼孩子也心疼这个妈妈。

孩子活在看似有选择实则没选择的状态中。而妈妈,表达了控制欲却不自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简单的买蛋糕的场景,变成一场灾难。

因为彼此都处在一种不自知的状态。更谈不上解决问题。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通常分为三种:

一种是真放手,相信孩子能做出最好的选择

一种是真控制,这类家长想把所有的事情都掌控在自己手中,当然包括孩子。

最后一种是假尊重、真控制,父母了解一些育儿理解,知道尊重孩子的选择很重要,但是,又克制不了本身的控制欲,所以,动作变形,互相难受。

前面说到带孩子买蛋糕的妈妈,显然属于第三种。在我看来,假尊重、真控制的教养方式,比真控制,对孩子伤害更大。

就像在买蛋糕的场景里,孩子难受的一直哭,但是他既说不出:“我说了又有什么用,你也不听我的。” 又不能真的对妈妈发火。

因为妈妈看起来真的有问他意见,而且妈妈真的是好意带她来买蛋糕。

但是,一种隐隐的说不出的憋屈,就压抑在内心。难受又说不出,也说不清。

他甚至会自我怀疑,妈妈对我挺好的,是不是我做得不够好,或者是不是我要的太多了。

在咨询中,很多不爱说话的来访者,在成长中,都曾有一个这样的养育者。

他们不是天生不爱说话,只是表达的观点、态度、需求常常被打压。

时间久了,对他的心理会产生两种影响:

第一种:自卑。觉得自己的表达都是错的,会羞于表达自己的声音。

第二种:无力。觉得不管我说什么都没有人听,时间久了,就不怎么爱说话了。

无论哪一种情况,都会让孩子有一种成长的错觉,就是我的声音是不重要的,不需要被听到的。

时间久了,他便不爱说话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一直觉得,没有人天生不爱说话。

不过是,自己的表达一直不被支持,时间久了,便不说了。

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自我意识,既然有意识,就会有需求,有需求就需要表达这个媒介。

但是,当需求一直不被看见,内心的需求就会一而再再二三的压抑。压抑久了,人会有一种错觉,我没有需求,也没有表达的必要。

这才是不爱说话的真相。

改变这种状况,要从看见自己的需求开始,而看见需求这件事,对于习惯压抑的伙伴来说,真的要给自己一些耐心,把尘封的需求一点点挖出来。

看见需求,才会有表达的可能。而表达,才有机会让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

被看见、被满足,心灵才会得以滋养和绽放。

第二十二期写作营正在招募中,用文字探索自我,给自己一个看到自己的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e n d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预约咨询,请扫码添加工作室微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若杉

若杉心理创始人

畅销书籍:《停止内耗》

《阅己:做自己的心理顾问》

人生最大的理想:

见不同的人、听不同的故事、写不同的文章

我们的咨询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Slide for more photos

心理咨询预约

微信预约:ruoshanxinli

电话预约:19910780529

选咨询师请前往菜单栏”心理咨询“栏

或直接联系工作室:ruoshanxinli

小红书@心理咨询师若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