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9月19日报道(文/徐扬 孙仁斌)海潮阵阵,云卷云舒。

海风中,登临辽宁丹东大鹿岛,4.8米高的邓世昌塑像迎风傲立、望向黄海。沿着他的目光,人们仿佛能看到当年波涛中弥漫着甲午战争的硝烟,仿佛能看到旅顺口、刘公岛清军节节败退,国土沦丧、生灵涂炭的屈辱与苦难。

穿越130年的时光,甲辰初秋,我们追寻历史的足迹,踏访甲午战争遗迹。

一个声音在历史深处回响:130年后,我们是否还有必要回望、凝视、咀嚼这场屈辱的战争?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甲午战争给我们怎样的警示与教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鹿岛上的爱国名将邓世昌雕像(张博群 摄)

一场战争,百年国耻

秋日,鸭绿江入海口,水光潋滟,游人如织。

不远处,黄海大东沟,一艘艨艟巨舰已在海底沉睡了130年之久。此前,考古人员从这艘沉船中打捞出一枚印章,它的主人,正是北洋水师“致远”舰管带邓世昌。

如烟往事,钩沉起沉痛的民族记忆: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被迫向清王朝求援。日本乘机派兵到朝鲜,蓄意挑起战争。1894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爆发,甲午战争开始。

从1894年7月到1895年4月,清军海陆作战一败于朝鲜平壤,二败于黄海大东沟,三败于旅顺,四败于威海卫。

对于一直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清王朝而言,甲午一败,把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推向万丈深渊: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洋务运动图强梦碎……

据史料记载,1894年9月17日,北洋水师舰队在鸭绿江入海口处的安东县(今辽宁省东港市)大东沟海域发现日本联合舰队自西南方向进逼,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下令起锚迎战。随着北洋舰队旗舰“定远舰”主炮一声炮响,海战正式打响。

由于连战连败,北洋海军遵从“避战保船”命令,退守威海湾。日军声东击西,从陆路包抄,最后海陆合围刘公岛。面对接连失利的战局、四散奔逃的守军、遥遥无期的援兵,丁汝昌大义凛然:决不弃报国大义,今唯一死以尽臣职。1895年2月11日深夜,丁汝昌含悲自尽。6天后,刘公岛陷落,残存的北洋海军战舰悉数被俘。号称“远东第一、世界第六”的北洋海军,建军仅6年多便全军覆没。

甲午战败,生灵涂炭。大连市旅顺口区白玉山东麓,万忠墓见证着日军攻占旅顺口后犯下的滔天罪行:1894年11月21日,日军攻占旅顺,进行了历时四天的大屠杀,共杀害中国同胞近两万人。

1994年,中共旅顺口区委、区政府重修并扩建万忠墓,对殉难同胞的骨灰重新安葬。在对万忠墓进行清理发掘时发现,里面有幼儿的头骨残片、粘连着人骨的焦炭、焚烧尸体时做支架用的80多根铁管……

“清政府投入巨资营建的军港、炮台、船坞,并没能保护百姓安全。累累白骨,既是日寇残暴的铁证,也是清政府羸弱无能的印记。”旅顺口地方历史学者邹祁说。

甲午战败,国门洞开,列强纷至,民族陷入深重苦难。1895年,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署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据此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这不仅让中国元气大伤,更让西方列强看到了清政府的老迈与羸弱。此后,列强陆续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清政府割让或租借领土。

“甲午之耻,惊醒国人。”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孟月明说,中国从此迅速陷入被帝国主义瓜分的境地,可谓“跌落深渊”。

1925年,爱国主义诗人闻一多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他在诗中将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岛、旅顺和大连等被割让或租借的国土,比作祖国母亲被夺走的七个孩子,让他们来倾诉“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的悲哀之情。

在《七子之歌·威海卫》中,闻一多这样写道:“母亲,莫忘了我是防海的健将,我有一座刘公岛做我的盾牌。快救我回来呀,时期已经到了。我背后葬的尽是圣人的遗骸!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世纪之思,为何一败涂地?

130年过去,回望这场战争,除了屈辱和痛苦,人们仍然在深思和追问:为什么会一败涂地?甲午之败是历史的必然吗?

甲午之败,败在陈腐落后的封建制度。甲午战争前夕,风雨飘摇的清王朝虽先于日本明治维新发起洋务运动,然而,这场治标不治本的改革并未触碰到腐朽落后、自我封闭的封建制度根本。慈禧太后为庆祝六十大寿不惜挪用北洋军费修建颐和园,扬言:“今日令吾不欢者,吾亦将令彼终生不欢。”日军攻下大连湾之日,正是慈禧太后的60岁大寿,紫禁城内锣鼓喧天,大连湾血雨腥风。在这样的统治者眼中,国,不过是一己私产,焉有不败之理?

甲午之败,败在外强中干的军风军纪。“定远”“镇远”“致远”……一艘艘名字威风凛凛的战舰,寄托了清王朝统治者希图倚仗坚船利炮安定海防的期待。然而,这场残酷的战争告诉人们:战场上决定胜负的先决条件,并不是武器而是军队的战斗力,战斗力的背后,则是军风军纪。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教授王建学认为,北洋海军军纪废弛,自毁长城。他指出,《北洋海军章程》规定总兵以下各级官员要长期住在船上,不允许建官衙、公馆,实际上各级军官却带着家眷居住在陆地上,士兵则经常离开舰队到岸上寻欢作乐;北洋舰队后期实行“行船工费管带包干”,节余归个人所有,使得舰船保养流于形式;一些舰船不用于训练,成为官员往来的“座驾”,甚至有的军舰参与走私贩运,搭载旅客,为衙门赚取银两……“这样的军队,一旦发生战争,有什么战斗力可言?”

甲午之败,败在民意分崩离析。“清王朝实行愚民政策,百姓只知道忠君,却缺少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致使清军在与日军作战时,百姓袖手旁观,并没有在本土作战应有的群众基础。”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马勇说。

对于当时日本民众参军出征的情形,梁启超曾写道:“亲友宗族把送迎兵卒出入营房当作莫大光荣。那光荣的程度,中国人中举人、进士不过如此。”

时隔不到一甲子,1950年,“钢少气多”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保家卫国、出国作战,战胜了以美国为首的16国军队组成的“联合国军”,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用辉煌战绩庄严宣告:“帝国主义在东方架起几门大炮就可以征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

“最大的差别就在于人心向背,在于我们党有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这背后,就是信仰的力量。”马勇说。

居安思危,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130年前的硝烟早已散去,秋日的大连湾风光旖旎。

然而,和平从来不会从天而降。如何避免甲午的悲剧重演,让和平永在,是值得每一个中国人深思的问题。

——道路决定命运,选择决定未来。“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甲午,既刻写了中华民族百年耻辱,也成为历史前进中一个新时代的序章:十几年后,清王朝被推翻;1919年,北京爆发了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历史掀开新的一页。

历史长河,浩浩汤汤。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和民族,都面临着不同的挑战和选择。这些选择既影响当下,更决定未来。

瞻望前路,惟有把握住历史大势,坚持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必由之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才能实现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矢志奋斗的梦想,维护好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

——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变局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给国际社会带来了诸多挑战和不确定性。环顾全球,世界并不太平,各种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叠加,考验着新时代中国的智慧和勇气。历史证明,没有强大的国防,就难有和平发展的内外部环境,经济社会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只能是一句空谈。

信仰决定根本,旗帜凝聚力量。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发端于南昌起义,奠基于三湾改编,定型于古田会议,是人民军队完全区别于一切旧军队的政治特质和根本优势。

——安不忘危,警钟长鸣。130年后,我们回望甲午,并不是为了延续战争与仇恨,而是要居安思危,在反思与警醒中奋起,坚定走好前行道路。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

甲午战争既警醒国人,同样警醒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成果来之不易,需要我们共同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