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亿、90万。这是比亚迪在逆势中,创下攀升纪录的两个数字——

今年上半年,比亚迪研发费投入大涨42%,达201.8亿元,创下历史新高,在A股超5300家上市公司中排名第一,成为当之无愧的“研发王”。在大量裁员的寒潮下,9月13日,比亚迪集团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在微博上表示,比亚迪员工总数突破90万,也成为A股上市公司里员工人数最多的,比第二名还要多40多万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这两个数字相对应的,是比亚迪的单车利润,为8500元。

比亚迪就是这样一个特立独行的存在,短短三十年,比亚迪已经成长为同大众、通用一样的车企巨头:在车型范围上,覆盖从几万块钱的A级车到一百多万的仰望;在技术上,为行业贡献了刀片电池、e平台、云辇、易四方等技术;在全产业链模式上,构建了降低成本的自研自建模式……至今还没有第二个企业能做到这样的技术布局和产业规模。

而得益于规模化与全产业链优势,在让利消费者的同时,比亚迪也在通过强有力的成本控制获得合理利润,保证企业在高质量发展与消费者普惠之间实现平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技术坐标足够清晰,研发脚步始终坚定,水到渠成的成功,仅仅是时间问题。

也正因如此,对于比亚迪这种已在技术与研发投入中实现良性循环的车企而言,别管车市顺势还是逆势,对其来说,无论何时,都是最好的黄金时代。

时间的复利 技术的红利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技术始终是一件种树活儿——需要贯彻长期主义、夯实技术基础,通过时间累积,带来指数级增长的丰厚复利。

数据对比看才有意义。如果将视野抬高一点,纵观整个中国市场的主流上市车企2024年半年报,比亚迪的研发投入不仅高于特斯拉的161亿元,更是几乎等同于长城、理想、吉利、长安的研发总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若按照研发强度来看,比亚迪研发强度已经超过奔驰、宝马、Stellantis、特斯拉等海外巨头。

而这并非是今年独有的趋势,甚至都不算“新常态”,这已经是比亚迪的常态。

从2011年开始至今的14年里,比亚迪有13年研发投入高于净利润,有的年份研发投入甚至是同期净利润的数倍。

即使在2019年是比亚迪业绩最艰难的时候,也是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市场份额跌破40%的时候,站在悬崖边的时候,比亚迪没有选择放弃。

“在2017年到2019年,比亚迪连续三年利润大幅下滑,尤其是到2019年,净利润只有16个亿。但是在研发上,那一年我们还是咬紧牙关投了84个亿。”王传福曾感叹道。

不仅舍得“砸钱”,也舍得“砸人”。

根据公开资料,与2021年底的29万人相比,比亚迪现在的员工总人数,在四年时间里实现了高达200%的增幅。事实上,比亚迪在去年就已经超过了大众集团,成为了全球员工最多的车企,而且在过去两年,比亚迪招聘了近5万名优秀应届大学生,持续助力大学生就业。

功不唐捐,玉汝于成。站在扎实的自研基石之上,比亚迪的技术,才能一步一步,迈向世界之巅。

技术“鱼池”变“汪洋”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中国汽车产业的更迭说明,技术“拿来主义”这种只追求眼前的短期利润,无异于刻舟求剑,大浪淘沙之下,能活下来的企业,必须筑建自家的技术堤坝。

“20年来,比亚迪研发累计上千亿,用技术创新打造属于自己的技术鱼池,我们一直在做一道证明题,证明比亚迪可以,新能源可以。”

而现在这个“鱼池”,更像“汪洋”。

截至目前,比亚迪全球范围内申请的专利总数已超过4.8万项,其中授权专利超过3万项。也正是通过极高的自研率、对整车供应链的高度整合,让比亚迪构建了领先的成本优势,能够快速进入“技术复利期”,每隔一段时间就有新的技术出来。

尤其是在智驾领域的成绩十分典型,比亚迪智驾系统从最初的寂寂无名,到如今的行业第一梯队水平,再次上演了“比亚迪速度”。

王传福曾公开表示,比亚迪将在智能化领域投入1000亿元,在今年举办的2024腾势参数图片)汽车科技日上,比亚迪宣布将持续加码智能驾驶,已自研车载计算平台,成立感知实验室、研发端到端大模型并自建超算中心。

比亚迪的技术鱼池储备雄厚,且能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国内车市中保持领先,也正是依靠人才,尤其是研发人才的重视。

在今年6月的年度股东大会上,王传福强调道:“在比亚迪,技术为王,创新为本,核心就是研发人员。”在他看来,比亚迪的优势不在于财报有多少资产、利润,而在于财报上没有体现的10万名工程师“天团”,这才是比亚迪未来发展和持续增长的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不论何时,比亚迪的人员结构中,研发人员永远占大比例。

李云飞介绍,比亚迪90万员工中,技术研发人员近11万人,是全球研发人员最多的车企。2024年迎来的万名应届毕业生,研发人员占比近80%。

值得注意的是,顶级毕业生被比亚迪吸引的趋势,在今年的校招中体现得更加鲜明。

2024年比亚迪校招总人数为1.13万人,其中硕博占比67%以上,2024年校招毕业生中,博士占比10%,相较于2023年校招博士占比3%大幅增长。

如今,高学历、就业范围广、人才质量高已经成为比亚迪招聘的标签。“造物先造人”的比亚迪,正在授之以鱼,更授之以渔之下,在自己的技术汪洋中,行驶着一艘艘创新巨轮。

开创出海2.0时代

伴随着中国品牌技术的提速,中国车企也迈入字面意义的“大航海时代”。

今年5月,隶属于比亚迪公司的开拓者1号“Explorer No.1”首次抵达美洲大陆,停靠在巴西伯南布哥州的苏阿佩港口,船上共装载了用于供应巴西市场的5459辆新能源汽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亚迪的出海征途成为中国品牌走向世界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国车自运”时代到来,不仅是技术与市场的对接,更是“中国制造”向海外再次跨越的生动注脚,也标志着中国品牌出海进入了“2.0时代”。

与单纯产品出口的1.0时代相比,2.0时代的特点显而易见:技术驱动、品牌全球化、本土化战略和全球价值链的参与。本土化战略成为比亚迪出海成功的关键因素,这不仅仅体现在产品的本土化设计上,更涵盖了营销策略、售后服务和供应链管理的本土化,不仅通过直接出口与海外经销商共同拓展海外市场,还积极实现本土化生产,比如自建的泰国工厂,与合资伙伴共同建设的乌兹别克工厂等。

对市场前瞻思考和全盘布局,构成比亚迪高价值出海真正的驱动力,但归根究底的,肯定还是过硬的技术。

坦白讲,面对复杂多变、对中国制造总是带有更严苛审视的海外市场,空有信心远远不足以构成持续性竞争力。中国车企若想出击海外,必须要拿出技术真本事,赋予更加无可替代的领先体验,才能硬刚那些在当地根深蒂固的汽车巨擘。

事实证明,今天的比亚迪做到了,数据也证明,比亚迪还可以做得更好。

而在技术和人才等引擎的驱动之下,这场航海的终点,指向的是一个由世界级中国品牌引领、属于新能源汽车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