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决定一个城市未来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聚焦“科创品质更强”,滨州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型、实业创新型“双型”城市建设,搭建一流科创平台、引育一流科创人才、打造一流科创生态,把制约发展最大的“短板”锻造成追赶跨越的“跳板”,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澎湃动能。

目前,滨州全社会研发投入规模超11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72%,连续三年位居山东省第1位;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65.8%,连续两年位居山东省第1位;

连续举办五届滨州人才节,每年引进本科以上大学生超过1.5万人;

率先成立全省首个实体化运行的市级科创委员会;连续两年入选省委、省政府创新驱动发展和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成效明显督查激励市……

可以说,科技创新已然成为滨州高质量发展的最强引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决定一个城市未来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滨州聚焦“科创品质更强”,持续深化“双型”城市建设,搭建一流科创平台、引育一流科创人才、打造一流科创生态,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澎湃动能。图为魏桥国科(滨州)研究院。近年来,滨州推动形成以魏桥国科研究院和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为“双核”的“五院十校N基地”全域创新体系。(李前军 摄影)

聚势而强,搭建一流科创载体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滨州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让企业“唱主角、挑大梁”,推动研发大投入、成果大转化、效益大提升,激活了创新发展的“一池春水”。

滨州有53项产品产能、产量或市场占有率列全球或全国第一位,而这53项“冠军产品”涉及的56家企业中,科技型企业占比近80%。

众多“冠军产品”企业靠着首创的技术、持续的创新,提升了产品质量、扩展了应用领域,让自己的产品在细分领域迅速占领市场、拔得头筹。

——裕能电子凭借其在锂离子电池、半导体等微电子制造技术的关键材料突破,今年入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创新金属深耕铝产业16年,首创高强高韧铝合金短流程合金化工艺,填补了国内空白,跻身全球铝精深加工行业头部企业;

——金毅设备自主研发生产可伸缩式两栖浮箱产品,国际、国内市场占有率均位列第一;

——中裕食品打造全国最长、最完整的小麦绿色循环产业链,实现以小麦加工副产物生产膳食纤维、赤藓糖醇、蛋白肽3个“全国首创”;

——长寿花食品攻克甘油二酯食用油制备工艺技术壁垒,成为全国第一家由研发走向量产的企业;

——三元生物深耕赤藓糖醇产品,成全球赤藓糖醇行业产能最大、产量最大、市场占有率最高的龙头企业;

——愉悦集团攻克精密织造、生物涂料等多项关键技术,打破了我国人造血管长期依赖进口的‘卡脖子’问题;

滨州市深入实施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行动,持续壮大科技创新主力军,积极引导高成长、高附加值的高科技项目落地滨州,孕育、集聚新兴产业形成新的产业集群,着力打造未来发展的产业高地、创新高地、价值高地。目前,滨州拥有科技领军企业38家、高新技术企业75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353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瞪羚企业数量均连续两年实现倍增;今年我市新增5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全省入选45家,我市占到全省的11.1%,创历史最好成绩。

聚焦产业与科技的结合点,滨州市持续搭平台、强功能,促进科创能级跃升。省级以上高能级科创平台总量达到424家,获批中欧国家联合实验室、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两家“国字”号平台,实现国家级研发平台零的突破。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魏桥国科研究院带动效应日益凸显,渤海公共实训基地入选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国家级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实训基地,滨州学院更名为山东航空学院,“五院十校N基地”科创格局日趋完善。

科技含“新”量成就发展含“金”量。这集中体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向“新”而行中做大做强,全市目前营收过百亿元企业有16家,营收过50亿元企业有42家,营收过10亿元企业有153家,呈现出雨后春笋般的蓬勃发展态势,为滨州高质量发展积蓄了强大动量。

起势而进,汇聚一流科创人才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创新的核心支撑。

8月16日,第五届滨州人才节启动仪式暨黄河流域人才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大会召开,再次以一座城市的最高礼遇、最大诚意向人才致敬,持续叫响“爱滨才会赢”人才品牌。同时,在北京、上海、深圳、苏州等分会场以及各县市区、市直各部门举办“四链融合·论建滨州”产业研讨会、青年人才大型招聘会、博士故乡行等90余场各具特色、精彩纷呈的活动,以求贤若渴的诚意,诚邀四方英才携梦同行。

滨州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创新引才方式,拓宽育才渠道,完善留才政策,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营造了“人尽其才”的良好生态。

滨州全力打通技能人才供需两端,打造了“入学即入岗、毕业即就业、专业即产业”“三即”职业教育模式,把专业建在产业上、把校园办在企业里、把人才留在事业中。设立1亿元人才创新创业基金,实施“渤海英才”优化提升工程、优秀青年人才启航工程、“渤海工匠”铸造工程,连续六年举办“赢在滨州”高层次人才“双创”大赛,成就了一大批产业“帅才”、科创“英才”、智造“匠才”。

自2020年在省内率先设立人才节以来,滨州累计有800多名科技领军人才、7万多名本科及以上大学毕业生、10万多名高技能人才把心放在滨州、把家安在滨州、把事业留在滨州。

香驰控股与华南理工大学食品学院副院长杨晓泉教授合作,探索出液态植物蛋白食品专用大豆蛋白生产技术,研发了钙耐受大豆分离蛋白及高钙大豆分离蛋白,实现以硬核技术助力企业拓展高端市场;

魏桥轻量化基地张海领衔研发的高强高韧铝合金,解决了我国汽车轻量化优质高性能铝合金材料短缺的“卡脖子”问题;

中科复材王全兆领衔研发的碳化硅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性能优异,相关技术填补多项国内空白……

各类人才在滨州大展才华,激活创新一池春水,推动产业向高端迈进,成为品质滨州建设行稳致远的重要支撑。

乘势而上,营造一流科创生态

创新就像种子,有了优良的环境,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滨州把科技创新放在发展全局核心位置,率先成立全省首个实体化运行的市级科技创新委员会,由市委和市政府主要领导同志担任“双主任”,坚持“政府主抓、企业主体、院校主动、人才主力、市场主导”五主并举,抓实“研发、转化”两个关键,构建起全社会一体化推进科技创新的“全域科创”大格局,营造了高效适配、富有活力的创新生态。

合力育企业,壮大创新主体。出台《滨州市高新技术企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2023-2025年)》,配套培育工作方案,建立高新技术企业三年滚动培育库,确定重点培育企业916家,组织落实省、市中小企业升级高新技术企业补助资金4270万元,助推滨州市科技型企业金字塔式格局逐渐成型。其中,作为区域重大科创平台的渤海先研院,今年新增83项科技创新资源,新增研发机构11家,培育5家企业入选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7家企业入选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级名单。

滨州创新开展“科技服务直通车”活动,面向高校院所、特色产业、重点平台,提供定制化、套餐式服务,解决科技创新需求。魏桥国科、省科技厅、滨州市三方共同设立6000万元省联合基金,在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形成持续稳定的投入机制。出台《渤海科技创新券使用管理办法》,落实省市企业研究开发财政补助、中小微企业升级高新技术企业财政奖补等惠企政策,打造更为有效的政策激励体系。

加强创新合作,汇聚科创合力。聚焦京津冀、长三角,开展常态化产学研合作交流,有针对性地吸引和导入大院大所的技术、成果、人才、项目等资源,延伸企业创新辐射效应。根据全市重点产业发展需求,面向国内80余所知名高校,建立涵盖595名高校学者的滨州市产学研合作专家库,每年实施产学研合作“揭榜挂帅”项目补贴10项。魏桥创业集团与苏州大学合作研发推出6款新型铝合金材料,在全球首次实现铝合金材料中高强度、高韧性和高服役性的同时提高。推荐25项技术入选山东好成果信息库,为技术找场景、为成果找市场,加速将“技术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

“加速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科创生态,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社教融溶,推进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滨州市委书记宋永祥提到,滨州将持续放大“握指成拳”的聚合裂变效应,推动创新生态风生水起,赋能产业高地加速崛起。

奋斗谱华章,创新向未来。向“新”而行、以“质”致远的滨州,紧紧握住科技创新这一打开新质生产力大门的“金钥匙”,用心绘就从“星火燎原”到“星光灿烂”的创新蓝图,推动品质滨州建设呈现蓬勃态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滨州网

编辑:贾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