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20世纪后半叶,国际学术界对大卫·休谟的研究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革。过去,学者们往往只聚焦于休谟的哲学著作,尤其是《人性论》,而忽略了他作为历史学家、政治经济学家和随笔作家的多重身份。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休谟研究的视角逐渐拓宽,从“条块化”走向“整体性”,将他的各类著作视为一个相互印证、相辅相成的整体。

从单一到多元:休谟身份的融合

休谟被钱钟书先生誉为“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但他的身份在历史长河中并非一成不变。早年间,他主要以历史学家的身份闻名,而哲学著作却鲜有人问津。然而,随着《人性论》等哲学著作在现代哲学体系中的地位日益提升,休谟的哲学思想开始受到广泛关注。但与此同时,他的历史学作品却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实证主义观念的影响,使得学者们倾向于将休谟的哲学与历史著作割裂开来。

然而,近几十年来,这种“肢解化”的研究倾向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批评。学者们开始意识到,休谟的哲学、历史、政治经济学等著作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它们共同构成了休谟宏大的理论框架——“人的科学”。在这种观念的推动下,休谟的其他著作,尤其是历史著作,重新回到了学术研究的中心舞台。

三种主要诠释范式

在休谟研究的整体性转型中,逐渐形成了三种主要的诠释范式:

  1. 社会语境范式:这种范式强调将休谟的思想置于具体的社会经济背景中进行考察。研究者们关注休谟思想在苏格兰启蒙运动及社会转型中的形成与发展,探讨社会经济变迁对其思想的影响。

  2. 意识形态范式:这种范式侧重于分析休谟思想中的意识形态基础,即他究竟属于哪个“主义”。尽管休谟的思想常被归类为保守主义或自由主义,但这种归类往往存在争议,因为休谟的思想复杂多变,难以简单地归入某一主义。

  3. 知识话语范式:这种范式聚焦于休谟思想中的观念、知识和话语体系。研究者们试图在自然法和公民共和主义等传统思想语汇中辨析休谟的思想,探讨其思想的内在逻辑和演化过程。

中国的休谟研究:挑战与机遇

与西方学界相比,中国的休谟研究领域尚显薄弱。当前的研究多局限于休谟的纯哲学部分,尤其是认识论领域,而对其政治、经济和社会历史思想关注不足。这种研究现状反映了对国外“整体性休谟研究”前沿取向的隔膜。

然而,这也为中国学者提供了巨大的研究空间和机遇。中国学者可以从本土视角出发,结合中国的当下语境,探讨休谟思想的社会功用和现实意义。同时,加强对休谟思想的中国接受史和传播史的研究,观察中西观念之间的互动互化过程,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思想资源。

总之,休谟研究的全方位转型不仅深化了我们对这位伟大思想家的认识,也为未来的学术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对于中国学者而言,这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让我们共同期待在休谟研究中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