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郁风

在深圳被刺的日本10岁男童,已于今日凌晨不治身亡。这是一个悲伤的消息,是继今年6月苏州校车事件后,针对日本小学生的第二起恶性袭击。

上一次,苏州女士胡友平的挺身而出,挽救了日本母子乃至整辆校车学生的生命,代价是付出自己的生命。

当时有评论说,胡友平的舍身取义“挽救了苏州的脸面”,“挽救了中国的脸面”,就连日本驻华使馆也表示“相信她的勇气和善良也代表了广大中国民众”。

然而,发生在深圳的这起案件,没有胡友平,没有见义勇为者,一个10岁的日本小学生,在母亲面前,眼睁睁的被捅数刀身亡。

胡友平离世的时候,我写了篇《胡友平已逝,喊打日本人学校依旧》。尽管官方把苏州事件定性为“偶发个案”,但社交舆论场的仇日情绪仍旧高涨,尤其是针对在华日本人学校的敌意仍旧浓烈,提到日本人学校的自媒体内容、评论,大都将之视为“耻辱”和日本人的“阴谋”。

如果这种畸形狂热的舆论氛围不改善,那针对日本人学校的下一次恶性事件可能还会发生。这次发生在了深圳。

凶手什么样的背景,出于什么样的动机杀人尚不得而知,也可能始终不得而知。苏州杀人的凶手,至今没有公布相关信息。但凶手显然是一个暴徒和懦夫,如果他真的仇视日本军国主义,那目标也是日本极右翼分子,而不是对手无寸铁的10岁小学生挥下屠刀。

小学时学过篇课文,讲的是抗日战争时,聂荣臻在战场上救下了两个日本小女孩,表示她们虽然是敌人的后代,但孩子是无辜的,她们也是战争的受害者。

聂帅不仅好生照顾两个日本孤女,还派人把她们送回日军指挥部,并附信表示:“中国人民决不以日本士兵及人民为仇敌……侵略中国亦非日本士兵及人民之志愿,亦不过为日阀胁从耳”。日本小女孩长大后回中国探望聂荣臻,成为为中日两国一段佳话。

作为日军侵略者带来的孩子,当时的聂将军犹能明辨是非,宽宏以对。今日来华于日本人学校就读之孩童,父母大都为来华投资、工作、教研者。他们是为深圳、为苏州,乃至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贡献的。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中国抱有好感和信任,才选择把年幼的孩子带来中国就读。

然而对这样的“日本友人”后代,暴徒仍然痛下杀手。这和我们憎恶的日军屠杀行径又有何异?

那篇小学课文不知道现在课本还在不在,但至少在过去,教育和舆论是引导我们不要仇视日本人民尤其是孩子的。可短视频平台兴起后,越偏激、越狂热的言论越受欢迎,越能攫取平台流量,舆论氛围也变得越来越偏离理性。

不由想到鲁迅的话:“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一定有许多英雄,专向孩子们瞪眼。孩子们在瞪眼中长大了,又向别的孩子们瞪眼,并且想:他们一生都过在愤怒中。因为愤怒只是如此,所以他们要愤怒一生,——而且还要愤怒二世,三世,四世,以至末世。”

历史不该被遗忘,愤怒也很难被放下。但应该要思考的是,愤怒的对象到底是谁,是日本军国主义者还是普通日本人?是当年的战争发动者还是普通人后代?

我们从历史教训中吸取的,是挥刀向日本妇孺?还是以史为鉴,学习现代制度文明以自强?

如果任由仇恨的种子不加控制的生长,到头来只会开出恶之花反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