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你还在看书吗?2024 年你还在看纸质书吗?
在这个人人都在小上看“书”,提起长视频和公众号都觉得是“旧东西”的时代,国内的书店在一张张精美的照片和饮品单中,变得越来越像咖啡馆。但最近我们发现在国外,越来越多的中文书店开始涌现。
它们变成华人的“沙龙”,“在巴黎用中文大声交谈”,“在鹿特丹买到了中文旧书”……用中文交谈的时刻,用中文阅读的时刻,在外文世界里显得尤为珍贵和闪亮。
开眼联系到了在巴黎的「8lithèque 八梨空间」和在鹿特丹的「野渡书店」,和他们聊了聊在国外开书店的二三事。
我们还搜集了一些其他开在国外的中文书店,在即将到来的长假前夕,如果你正在做出国旅行的行程计划,或许可以考虑,加上一间中文书店。
开眼 Eyepetizer: 先请各位分别做一下自我介绍吧~
八梨空间: 我们是田歌和东东,之前分别在法国学习电影和文学,留学结束后,都回国在出版行业工作了一阵子,后来又决定回到法国。
在国内时,田歌在北京一家出版公司从事文化人访谈节目的拍摄、剪辑、制作,东东在一家大型出版社从事社科类编辑工作。工作一阵子后,我们俩决定还是回到法国生活,于是毅然辞职。
野渡书店: 我们是野渡店长小渡和木夫,在荷兰建筑学院读书时恋爱,毕业后住在鹿特丹。平时也是旅行好搭子,喜欢一起看建筑,看城市,看公园。
▲ 在维也纳拍的 Before sunrise 同款机位
开眼 Eyepetizer: 你们为什么会选择在巴黎和鹿特丹开中文书店?
八梨空间: 选择巴黎,最直接的原因当然是我们对巴黎太熟了,最近常常玩的谐音梗就是“巴黎/八梨是家”!当然,还存在几个客观原因。
一是巴黎是一个多元文化之都,它本身的多元性赋予了我们最基础的勇气。对一个实体文化机构而言,我们相信最重要的是机构所在地本身的氛围和人群。巴黎拥有大量的书店和画廊、美术馆,文化生活多元且丰富。
二是,我们认为亚洲的,尤其是中国的青年文化在欧洲应该更多地被看见。不仅是巴黎、法国,其实整个欧洲对中国文化还存在非常强烈的刻板印象,基本都局限在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层面,但实际上,现在的中国年轻人非常有自己的想法,这些想法、思考往往是与世界接轨的。
我们切实地感受到,在欧洲生活的中国年轻人非常需要发声的渠道,去表达自己的思想,去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进行讨论,去拥有属于自己的空间。于是在疯狂汲取这里的文化滋养的同时,我们也想根据既有的经验和想法创造些什么,所以热情又不乏理性地选择了创造这样一间复合式文化实验空间。
▲ 八梨空间组织文化放映活动
野渡书店: 因为家在鹿特丹哈哈。阿姆斯特丹曾经有一家开了很多年的中文书店,老华人间口口相传,新华人圈子里却有些查无此店。机缘巧合,在它关门前的最后一周才知道它的存在,淘到几本小书。觉得有些可惜,知道的唯一一家中文书店也要关门了,那不如自己做一家。大概就这么风风火火地开始了。
▲ 野渡书店施工中
开眼 Eyepetizer: 刚刚田歌和东东提到「八梨空间」的时候说到了「复合式文化实验空间」,我们也好奇两家书店除了卖书以外还有什么别的特别活动吗?
八梨空间: 卖书和咖啡是固定的经营项目。除此之外,我们还会做展览、放映、文化沙龙等。
比如,我们曾呈现陈丹笛子在法国的首次个展《以浑圆而消瘦的身体熟睡在此》,策划FIRST主动放映·巴黎八梨空间站,做了几场非常精彩的文化沙龙,请到了吴琦、陈英等文化工作者,以及还在做一个长期的纪录片放映计划,定期放映优质的华语纪录片,比如马莉导演的《囚》,等等。
野渡书店: 除了是荷兰千顷一棵苗的线下独立中文书店外,野渡的另一张名片是“共享书店”。全店书籍售出后,均可在两个月内八折卖回,唯一条件是随书返还一张书笺。内容不限,心情,天气,涂鸦,写给下一任读者的话,或无关紧要的流水账。
一封书笺,两折价格,买喜欢的书两个月的使用权。创立之初就突发奇想地设定了这个规则,希望大家可以更加没有负担地拿起一本书,真正喜欢就留下,不喜欢就放下。一拍脑袋想出来的方法,上线时颇为忐忑,所幸后来得到了很多读者的喜欢。
开眼 Eyepetizer: 我们在小红书上搜两家书店都搜到了一些趣事,像八梨有客人夸椰青冰美式特别好喝,野渡作为荷兰千顷一棵苗会有客人感叹“在荷兰能买到中文纸质书也太幸福了”。想必店里的客人大多是华人,各位在经营时有遇到过什么印象深刻的客人么?
八梨空间: 客人以年轻的华人为主,有很多95、00后的小伙伴,真的非常可爱、有想法,也很有生命力。大部分人都是因为热爱文学、艺术、电影来到我们这里,所以很有共同话题。我们也因为书店认识了很多新朋友,不仅有中国朋友,也有法国邻居,大家都很真诚可爱。
有个女孩每次来参加活动都默默地来,默默地走,她在离开法国前,又来了一次书店,可以感受到她用了很大力气克服社恐,告诉我们很喜欢这里,我们办的活动让她在法国感受到一种真正的文化上的亲切和共鸣。她讲得很动情,真挚地祝福我们可以一直开下去,我们约了在未来相见。这种真诚让我们感觉自己做的事情是有价值的,我们正在成为“多元”的创造者,与此同时,八梨空间,以及我们自己的生命也在被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丰富着。
野渡书店: 的确是华人居多,但时不时也会有和中文很溜的外国朋友、中文不甚流利的二代华裔、好奇的中文初学者等等的奇妙相遇。
最近印象深刻的访客是一位元气华裔妹妹。
哒哒哒哒,楼梯口露出一对笑眼,紧接着一个喜气洋洋的姑娘。
生意好不好?开了多久啦?平时都一个人看店喔?楼下是干啥的呀?像夏天草地上的小狗,裹了满身露水,说话时头发梢一甩一甩的,细密的话头儿水珠一样泼溅过来。
“你猜我多大啦?”她笑嘻嘻地问。
“还在读本科吧?”我看着她苹果一样青翠的脸瞎猜。
“我是高中生啦哈哈。那你呢?”
“我快三十了。29岁。”
四目圆睁,我们错愕地消化着彼此的年纪。“三十”这对音节出口,好像没有想象中可怕。
“姐姐你有纸和笔吗?”末了她问,接过之后神神秘秘地倚到角落。我转头去接待其他几位读者。
直到手上的克林索尔快翻完了,几乎被我忘了的角落里的人影,喜鹊儿一样牵来一张纸。“姐姐我画给你的!没有铅笔所以画得比较一般,下次用铅笔画幅更好的!”
来人只有一个,阁楼却好像被快乐蒸满了。
开眼 Eyepetizer: 那作为书店店长,如果为开眼读者推荐 3 本书,你们会推荐什么书?
八梨空间: 好书可太多了,很难从其中选出仅仅三本,不如就推荐一本东东的翻译作品:埃利·威塞尔的《白日》。但推荐它肯定不仅因为是自己翻译的!
《白日》
这本书的作者埃利·威塞尔是犹太大屠杀幸存者,也是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他通过自传性的故事告诉我们,经历了苦难,就永远活在苦难之中。故事的真实性和文学性会把读者带入一种战后抑郁之中,随着作者一起撕裂、沉沦。在动荡的当下,它给了我们反对战争无懈可击的理由。
野渡书店:
1
《疼痛部》
如果你去往,正在或者离开荷兰,不如带上一本乌格雷西奇。阴雨绵绵的阿姆斯特丹,湿滑的砖石街道,生活不见来处和去处,似乎被永恒地困在今天……荷漂八年,翻开这本书,不时感觉自己正在被阅读。
荷裔作家,前南流亡,女性主义,她的内容标签非常鲜明,但并未陷入自我复制,每一本中可以咂摸出全然不同的滋味。
2
《重走:在公路、河流
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
“西南联大的前身不是清华,北大和南开,而是长沙临大。”
关于联大在昆明的八年,各类史料研究早已汗牛充栋,这本书却选取了历史中一个相当巧妙的切片,关注此前这段仅仅持续两个月的行军。
从长沙到昆明, 68天,1600公里,徒步穿越战火中国:这是244名学生,11名教师,与一代中国人的寻路之年。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曾经存在过的,是真正的风骨和浪漫。
3
《S.忒修斯之船》
14年在中国台湾书店挖到的宝贝,号称纸质书对电子书的一场漂亮反击。一本图书馆里迷雾一般的《忒修斯之船》,两个读者一来一往,用批注隔空交谈。铅印原文+手写批注+随手夹进书中的二十多张纸头,仿佛一本当真来自图书馆的旧书,等待你去探索背后的岁月。
出版近十年后的今天,回想起来仍是一次难出其右的阅读体验。
在与八梨和野渡的对话中,我们感受到了中文书店在外文世界中存在的可能性,还有在外的华人们对中文空间的需求和渴望,我们整理了其他几家中文书店的信息,欢迎滑动查看~
▲ 左右滑动查看还有哪些中文书店
愿我们总能走上新的道路,去看,去感受。
毕竟,我是所有我读过的作家,去过的地方,在所有时代遇见和爱过的人。
作者 - Stephanie
采访图片来自受访者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