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放眼通辽大地,田垄由绿转“金”,处处好“丰”景。

促进粮食生产,政策是关键。内蒙古通辽市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已制定印发《通辽市千万亩现代节水高产农业示范区建设方案》《2024年通辽市农牧业科技培训工作实施方案》《通辽市2024年推进玉米单产提升行动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

为提升农技人员业务水平,通辽市选送100余名市县乡三级高、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农技骨干赴南京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地开展脱产业务培训,组织500余名普通农技员在呼和浩特市等周边地区进行知识更新培训。2024年上半年,全市已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培训班959期次,培训市县两级农技人员达1161余人次,培育科技示范户1670人。

为充分发挥基地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辽市以玉米新技术集成与推广示范基地为核心,采取“1+8+N”模式,建设优质高效增粮示范基地20个,建设玉米单产提升百亩田100个、千亩方80个、万亩片12个,创建高产镇20个、高产村295个,面积约300万亩,示范带动面积1000万亩以上;在全市搭建“看禾选种”平台10处,展示示范作物品种334个。把“种子”作为加快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芯片”,2020年以来,通辽市农牧业领域累计转化新品种科技成果52项,正在研发的新品种15项、新技术5项、新模式2项。

人才下乡、技术下田,到位的科技服务是丰产的硬支撑。今年,通辽市创新实施“1+3”工作机制,即1名科技工作者对接服务3个嘎查村,帮助基层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目前已有34名科技工作者对接服务100个嘎查村,组织开展了150场(次)实用技术培训和现场技术指导活动,面对面为4300余户农牧民提供农技服务。

“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只有将科技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才能更好带动粮食丰收。为此,通辽市与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签订了科技包市、科技包县协议,建立了5个李少昆老师专家指导站,成立了玉米高产研究中心。2022年以来,累计建设“科技小院”12家,刚性引进入驻内蒙古农业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7个专家团队。

从春播到秋收,田间管理至关重要。库伦旗与京东农业科技共同打造了全国首例荞麦行业全链路数字化项目,在种植基地安装了摄像头,建立了田间气象站、病虫监测仪器,对荞麦从种植到收获的生长情况、机械作业开展情况、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实施监测;开鲁县在小城子村玉米单产提升示范基地打造了智能化田间管理平台,对虫情、苗情、墒情及病情进行监测……高标准农田和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让田间管理和收获更加便捷,科技赋能为粮食生产提供了更多保障。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实现全年粮食生产持续丰收,端牢手中的饭碗,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通辽市坚持科技赋能秋粮生产和秋收,努力绘就秋收好“丰”景。(赵彦臻)

来源:通辽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