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书文俱佳,是医者也是师者,还是研究者……数十年前,福建省人民医院针灸科有这么一位名医——陈吉生。
他不仅医术和才华并存,而且为人谦卑,拿现在的话说,就是妥妥的“斜杠青年”(指的是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
而今,他虽已逝去30多年,但好口碑仍在医院传颂。
今年正是医院建院70周年,记者拜访了他的儿子——同为福建省人民医院医生的陈禹略老先生,追忆这位元老级专家在吉祥山的难忘“医时光”。
多才医者:诗书文俱佳
陈禹略今年80多岁,是肿瘤内科退休专家。提起父亲,他第一句就是“有才华,有医术,为人低调谦卑”。
陈禹略展示了一张拍摄于1936年的老照片,照片摄于中国针灸医学专门学校宿舍,当年24岁的陈禹略父亲陈吉生风华正茂。照片一侧,陈吉生还题写诗句:华佗千古名犹在,我愿能偿不复求。他字迹隽永,诗句饱含医学理想。
“我父亲是连江人,出生于1912年,从小就好读书,擅写文章。”陈禹略介绍,父亲21岁毕业于福建私立法政附属高级中学,成绩名列前茅,但想到“为医治病活人,不为良相,必为良医”,毅然弃儒从医,拜师县城的名老中医,开始5年学医生涯,后来他考入位于江苏的中国针灸医学专门学校。
1938年,陈吉生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毕业时,时任校长的我国近代著名针灸学家承淡安特地点名赞扬陈吉生:“少年老成,肯学肯问,无怠无荒,课外时间都在治疗室讨论治疗病理,此子将来真未可限量,淡安深为斯道幸也。”
没有让承淡安失望,毕业后陈吉生便在连江挂牌行医,开业后每日求诊病人接踵而至。他对病人一概不收诊金,名闻连江全县,有口皆碑。
1956年6月,陈吉生受聘成为福建省人民医院针灸科医生,开启在公立医院救死扶伤的生涯。通过精湛的针灸技术,他治疗过许多疑难病症患者。除了针灸,他还精通中医方药,特别擅长滋阴疏肝名方“一贯煎”的临床应用。
因医术了得,他与针灸科的陈芑洲、黄宗勖、李学耕、陈国安、蔺云桂等,成为当时赫赫有名的中医。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医术之外,他志向高远,诗书文俱佳。在诊室里,他提笔写下两副对联,其中一副上联是“不执方术,起沉疴如指掌”,下联为“须明补泻,宜变化于吾心”,道明了针灸的价值和施术需精细。另外一副上联为“一支秃笔,救死扶伤,虽托足于市廛,可算自由职业”,下联是“数味药方,临机应变,为关心痛痒,须当明哲留神”,则是警醒江湖走卒与草泽铃医(江湖游医的意思),若不学无术,便是庸医杀人。
感人医者:30年带病工作
“当时在针灸科,我父亲还担任全省卫生单位针灸实习生和进修学员的教学任务。”陈禹略回忆道,父亲常常用中西合参理论教学,比如针刺补泻手法如何用西医来解释。他和学生解释“针刺具有兴奋神经和抑制神经的作用,不同在于刺激的强弱、时间的长短……”他将旧说用新学来解释,让医学生们一听了然,赞叹他讲课别开生面。
不仅医术好,陈吉生的医学研究理论也很强。特别是1979年,他的研究文章《对孕妇禁针合谷、三阴交穴的探讨》发表于《中医杂志》,大胆推翻古人“对孕妇施禁针会导致流产”的千年理论。独树一帜的观点还被美国卫生部门采用,为医学作出贡献。
从1956年到20世纪80年代,陈吉安一直坚守在福建省人民医院。哪怕1959年确诊结核病后,他依然带病工作,三十年如一日。
“医院体恤父亲,让他每天不必准时上班,但他不忍病人候诊时间太久,宁可自己不休息。”陈禹略介绍,父亲总是急病人之所急,以病人之痛为己痛,受到病人好评。
虽然,陈禹略没有子承父业学习针灸,但耳濡目染之下,也走上了行医之路,遵循父亲的忠厚温良、低调谦卑,在中医内科走出自己的路。
作为肿瘤内科医生,他熟读中医经典,基于“治病求本”理论,为癌症患者补益健脾,充实正气抵御邪气。数十年来,他始终以“病人至上”,从不乱开“大方”,不让病人花冤枉钱。他还总结了许多特色经验方,有的一剂或者半剂方子就能起效,只要几块钱。曾有农民春播时受寒,头闷腰疼,身体麻木,他判断是“寒湿腰疼”,给予一剂中药,效果立竿见影,乐得农民直夸“福州医生好”。
而今,算上在福建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当医生的外甥高千仞、在美国行医的医学博士侄女、正在学医的孙女,陈禹略家族已四代从医。
回望福建省人民医院70年发展历程,离不开陈吉生、陈禹略等一代又一代医生的默默付出。他们用对医学的热爱与执着,启迪一代又一代的医学青年,为健康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守护人类健康与福祉。(记者 陈丹 包华 通讯员 魏映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