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半月谈原创内容

20世纪30年代,外有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内有军阀混战,天灾人祸不断,一大批爱国仁人志士怀揣着“为充实民生与国防”的梦想,于1934年奠基成立了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现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90年来,一代代农业科教工作者扎根曾经的西部小镇杨陵(现为杨凌示范区),他们秉承“民为国本、食为民天、树德务滋、树基务坚”的初心使命,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兴农报国,让学校“永为全民族之太仓”的铮铮誓言熠熠光辉。

太仓永固

步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下简称“西农大”)农学院的大楼,首先映入视野的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赵洪璋的肖像照。20世纪50年代,他选育的“碧蚂1号”,推广种植面积9000余万亩,创下了我国小麦品种种植面积的最高纪录,帮助我国小麦亩产从80公斤提升到200公斤,被赞誉为“一个品种挽救了大半个新中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校区(无人机照片)邵瑞 摄

随后,一代代的小麦育种专家,让学校培育的小麦品种主导了我国黄淮麦区4次更新换代。西农大也成为全国开展小麦育种研究最早、育种力量最强、成果最多的科研高地之一。

我国西北地区土地瘠薄,一直不被视为另一种主粮——玉米的重要产地。不过,西农大教授薛吉全对此有不同的想法。“西北虽然地不好,但天好,拥有黄淮、东北和西南这些传统玉米种植区都没有的光热条件,我觉得可以在改良品种和种植技术上下一些功夫。”他说。

2007年,他在陕西省靖边县推广玉米密植技术和小穗型品种时,曾遭遇不少非议。

“我将每亩地的种植密度提升了1000株,有人说这是瞎折腾,还有人说我把大穗型的品种改良成小穗形,会影响产量。我回答说,你要的是玉米粒,又不是玉米棒子的产量,再说你想要高产,就必须密植。”薛吉全说。

薛吉全在陕北的试验田里摸爬滚打,最终不仅印证了自己当初的判断完全正确,而且还发现小穗型的玉米在抗旱、涝、倒伏和病虫害等方面也有非常好的表现。2007年,靖边百亩连片的试验田里,玉米的亩产量达到1234.1公斤,到了2023年,当地用新品种、新技术种植的玉米已经千亩连片,亩产量超过1350公斤。

“西北今年玉米的种植面积已经达到9000万亩,成为全国最适宜种植玉米的区域之一,”薛吉全说,“玉米不仅能直接鲜食,还能作为饲料助力生产出更多的家畜禽蛋奶产品,未来我看好西北,它会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做出重要贡献。”

兴农报国

1988年,现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农大教授康振生被公派到加拿大温尼伯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从实验样品加工、切片到数据采集分析,立志兴农报国的他争分夺秒做实验。看到他如此勤奋不懈,所里挑剔的工作人员十分感动,索性给了他一把实验室的钥匙,方便他周末搞研究。

随后,作为全球研究小麦条锈病最好的机构之一,温尼伯研究所向康振生抛出了橄榄枝。“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我从来没想到过要留在那里。国家派我出国的费用相当于几十个农民一年的纯收入。我是党培养的,回国工作理所应当。”康振生说。1990年末,一拿到博士学位,他就立即回到杨凌。

回到国内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和科研机构曾多次想要“挖”康振生,也都被他婉拒了。他坚守中国西北旱区数十年,回答了我国小麦条锈病致病菌从哪里来、如何致病、如何防控等一系列问题。他的科研成果使我国小麦每年避免减产20多亿公斤,成了小麦的“守护神”。

与康振生的经历相似,西农大园艺学院的教授赵政阳从澳大利亚回国后,决心改良国产苹果品种。当他在2004年的秋冬之际到达陕西省白水县、筹建学校的苹果产业示范站时,满目萧条的苹果园和冰冷刺骨的寒风让他记忆深刻。依靠着火炉、棉被和方便面,赵政阳度过了许多不眠之夜。

与同事们齐心协力将示范站建好后,赵政阳带着自己的团队,对当地果农进行“地毯式培训”。随后,他一边尝试培育新的国产苹果品种,一边在当地重点抓示范户,推广和普及先进果园管理技术。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赵政阳的努力下,如今白水县的矮化苹果园面积达到18万亩以上,涌现出焦锋、林秋芳等一大批通过苹果产业致富后又“带富”的“职业农民”;他培育的“瑞阳”“瑞雪”“瑞香红”等三个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已经超过40万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9月4日,赵政阳(中)在学校实验室内向学生讲解苹果脱毒的知识 邵瑞 摄

以兴农报国为己任,西农大如今有600余名专家像康振生和赵政阳一样,常年驻扎在生产一线,他们带领学生们深入到全国18个省区的28个试验示范站和46个示范基地开展工作,通过科研、示范、推广、培训等技术服务,培养了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农人队伍,构建了大学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快捷通道,累计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超过1000亿元。

“禾合”美美

在西农大教授张东的示范园里,这两天他正在检查明年将出口到吉尔吉斯斯坦的苹果苗木。通过采用张东自己摸索出的无性繁殖技术培育的砧木,配套上促发枝等一系列管理技术,这些苹果与以往栽植六至七年后挂果的“亲戚们”有着显著的不同,它们在栽植后的第二年就能挂果,第四年就已经进入了丰产期,亩产量超过7000斤。

“以前吉尔吉斯斯坦更愿意从欧洲进口苹果苗木,一棵苗木大概折合人民币百元以上,现在我们的特级苗每棵的销售价格只有50多元钱,一般的每棵只售30多块钱。”张东说,“我们一共要为当地15万亩的苹果园育苗,让中国苹果走进吉尔吉斯斯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9月3日,张东在位于杨凌的中吉果木良种繁育技术示范园内查看苹果苗木 邵瑞 摄

2016年以来,运用学校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西农大在中亚和白俄罗斯等地建立了8个海外农业科技示范园,推广旱区农业领域研究的新成果。在学校设在比什凯克的中吉果木良种繁育技术示范园中,60多亩苹果树去年已经开花结果,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示范园里的小麦品种较当地品种增产超过20%。在乌兹别克斯坦示范园,学校研发的智能水肥一体化灌溉设备已投入使用,使作物产量提高30%以上,节水率达50%。

西农大校长吴普特表示,上合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5年前落户杨凌以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充分发挥中国农业和农业高等教育发展的比较优势,加强与上合组织各成员国在农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学校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科技引领与人才支撑的地位与作用,着力打造助推“一带一路”建设的标杆。

2023年9月,西农大未来农业研究院正式开工。西农大副校长房玉林表示,学校将努力把研究院建设成为引领未来农业发展的新引擎,汇聚人才的新高地,国际合作的新平台,成果转化的新园区,为将“农科城”杨凌建设成世界旱区未来农业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奠定坚实基础,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

九秩华章,弦歌不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农业报国路,必将薪火赓续,永固太仓!

半月谈记者:石志勇 姚友明 吴鸿波

原标题《 “永为民族之太仓”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九十载农业报国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