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化守护人》“第二季”,更多守护人初心不改的精彩故事与传承细节,将展示在公众面前。新京报制图
千年文化长卷打开,古都北京自带光环。
三千多年的建城史、八百多年的建都史,文化根植于时光脉络,流淌在岁月的长河,在沧桑变迁中,愈发醇厚悠长,这是城市的根和魂。而文化传承,就像一场没有终点的接力,守护着暮鼓晨钟、市井烟火,守护着一座城市的辉煌与风采。
9月19日至21日,2024北京文化论坛在京举办,共话保护与传承,让“守护”的力量蓬勃生长。适逢盛会,延续去年的命题,新京报会连续两天推出特别报道,这次是《北京文化守护人》“第二季”,更多守护人初心不改的精彩故事与传承细节,将展示在公众面前。
每一种经过岁月洗礼,时间淬炼的文化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们赖以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
北京,既代表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最高成就,也是两千多万人日常生活的家园。这里不仅有气势恢宏的殿宇、景色优美的园林、星罗棋布的四合院,还有长城文化带、运河文化带、西山文化带,“三大文化带”承载北京“刚柔并济、山水相依”的自然文化资源和城市发展历史。
不久前刚刚申遗成功的“北京中轴线”,则以其宏大的规模、均衡的规划格局和组织有序的城市景观,成为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发展至成熟阶段的杰出范例。这些无不彰显着古都北京浓郁厚重的文化气息。
北京文化守护人,守的就是在宏观的文化概念范畴下,某项具体的技艺,某类古老的物件,在吉光片羽中打捞倏忽而逝的历史,让文化大观园,洋洋大观、枝繁叶茂。
他们有的是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有的是恭王府博物馆的工程师,有的是古籍修复专家,还有的是“北京面人郎”,让传统艺术和大众双向奔赴。
他们“复活”古画中的宫廷插花,钻研汉白玉雕刻传统技艺,寻找运河源头,他们让“吱吱叫”的北京老城里的沙燕风筝,传承并发展下来,他们在剪纸上讲述长城故事。
他们“抢救”家书,保护一系列老字号文物,他们把灯笼制作纳入非遗研学课程,打造“京郊灯笼第一村”,让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村民发家致富的手艺……
他们来自不同行业,从事不同工作,而守护北京文化成为他们共同的使命。凭着一份热爱与执着,他们把工作变为终其一生的事业,深耕笃行,不辍不馁,以严谨、细致、专注、负责的工作态度,守护一砖一瓦的温度、方寸之间的乾坤,共同支撑起北京文化繁荣兴盛的大厦基座。
不弃微末,不舍寸功,日积跬步,方能让文化以某种具体的形式生长在民众中,成其广大气象。
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就需要这样一大批文化守护人,在细微处下真功夫,于细节中见精彩,让每一次努力都闪闪发光,守护好历史与时光的千年馈赠。
文化,如同一座静谧的山,屹立在时间的洪流中,任凭风吹雨打,始终坚韧不屈。它是历史的烙印,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我们的言行举止,我们的思想观念,无不受到文化的熏陶和影响。
钻木取火,微光中升腾起人类的文明。从自然到社会,从个体到群体,总有一道微光陪伴我们前行。文化守护人,守护的正是我们不惧风雨的勇气,仰望星空的力量。
撰稿 / 新京报评论员 迟道华
编辑 / 王言虎
校对 / 刘越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迟道华
新京报评论员
评论员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