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人们非常清楚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差异,这里有许多具有多重文化背景的家庭,以及各种各样的育儿方式。在北京的父母中间流传着这样一则笑话:如果孩子在考试中得了99分,美国家长肯定会大加赞扬。但是中国父母则会说:“怎么回事,为什么没考100?”
四位著名儿童发展专家对中美父母的育儿方式进行了比较,并研究了哪种方式能取得更大成就。上面的趣闻里观察到的差异,就是他们的新报告的主题。这项研究关注的不仅是学习成绩,而且还有情感健康,而且在评分中对这两个方面给予了同等的重视。换句话说:学习成绩的确重要,但幸福也很重要。
《培养学业有成的幸福小孩:中美教育的启示》(Raising Happy Children Who Succeed in School: Lessons From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是发表在《儿童发展视野》(Child Development Perspectives)杂志6月刊上的一篇文章。它或许是对“虎妈”(Tiger Mom)的学术回应。“虎妈”式家庭教育因为亚裔美国作家蔡美儿(Amy Chua)而广为人知。蔡美儿在她的书《虎妈战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中,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对亚洲及美国的亚裔家长不惜一切代价,让孩子在学业上取得成就的教育方式表达了赞扬。
这些学者的结论措辞谨慎,并借鉴了近40项研究:虽然高压、控制严格的“虎妈”式家教的确能使孩子们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特别是在数学和理科方面,但它可能会“抑制孩子的幸福感”、“抑制孩子的情绪功能”。
报告中写道,“中国人的价值感和幸福感受到了抑制,我们认为这是中国式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情绪功能所产生的后果。”该文章的作者是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的伊娃·M·波梅兰茨(Eva M. Pomerantz)和屈洋(音译)、香港中文大学(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的伍斐然(Florrie Fei-Yin Ng)和加州大学河滨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iverside)的张倩斯(Cecilia Sin-Sze Cheung,音译)。他们警告称,“对于美国人应该采纳中国式家教的观念,我们持不同意见。”
这两种育儿方式的主要差异是什么?研究人员表示,首先,不管中国父母是住在中国还是美国,他们都要比美国父母“更深地介入孩子的学业,这种介入早在学龄前就开始了。”他们说,单是这一点,就教会了孩子们更重视学业,促使他们去获得更好的表现。
同时,“总体而言,中国父母比美国父母更倾向于控制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会向孩子施加压力,进而管理孩子的情绪、思想和行为。”
与之相对比,美国父母则着重于培养孩子的自主性。
中国父母更关注于失败。正如作者所说,“和美国父母相比,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成就强调得较少(例如,他们对孩子的称赞较少)。相反,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了孩子的错误上。”
作者说,中国父母更可能对孩子说,“你在12个人里只排第六?”而不是像美国父母那样说,“你真聪明!”
研究人员称,如果中国孩子失败了,父母会说他们如何如何缺乏能力,或者是不够努力。如果美国孩子失败了,他们的父母则会“把失败最小化”(例如,把关注点转到孩子做得好的地方)。
换言之:中国母亲的确更爱挑剔和控制,而美国母亲的确更爱给予支持——虽说也许有些盲目。(就这一点而言,父亲也一样——作者并没有区分父母在这方面的差异。)
不过,中式教育“预示着孩子将取得更大的成就”,意即更高的分数。作者们写道,“这种差异不太可能只是表象,由于中国孩子的积极性受到父母态度的强烈调动,这让他们占了“上风”。
作者认为,美式教育就其本身而言,能产生“更强的情绪功能”。
他们写道,“在美国,尽管学术功能受到重视,但其他类型的功能也一样,父母强调的是孩子的全面发展。”
人们不禁要问:这两种方式能够融为一体,从而产生最佳功效吗?
作者对这种可能性似乎出言谨慎。他们指出,育儿方式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往往蕴含在一套文化传统中。若想单独提取某些元素,或是把它们随心所欲地混合在一起,绝非易事。
不过,假如能够做到,这种育儿方式会是什么样?
他们写道,“父母会高度介入孩子的学业,不过方式上会更支持自主性,而不是加以控制,从而同时促进孩子的学业和情绪发展。这将意味着,让中国父母减少对孩子的控制,让美国父母更多地介入对孩子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