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说。人这一辈子看似处理了很多问题。其实归根结底只处理一件事情,那就是关于自己情绪的问题。
今天分享的天涯隐学绝版神贴,汇总了心学的3大顶级论点。想要在纷繁多变的尘世当中,维持宝贵的内心清净,不受他们的情绪裹挟,下面的内容,希望你能认真看完。为什么很多人读了王阳明,烟戒了,成功减肥40斤,作息规律了,不生气了,知道了人生的意义,整个心态变好了,靠的就是这3句话。
留下一句“醒世菩提”,祝你未来的人生大吉大利。
一、心外无物,首要着眼点在于“心”,而非“物”。
一位自媒体创作者,在追逐热点的道路上,视点击量和关注度为成功的无上法门。然而,当他的作品失去了初心,只是为了迎合市场而创作时,他迅速地迷失了方向。
另一位创作者,仅仅是心态平和地,向大家分享着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思索,和偶然间迸发的灵感。在他的心里,从未把所谓的“流量”挂在心上,但这种不迎合市场的独立姿态,和包含趣味的内容输出,反而为他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关注目光。
所以,什么才是真正的心外无物?在王阳明看来,真正的修行并非向外寻找,而是向内探求。当我们的内心达到一种超然的境界,不再被外界所纷扰,那么无论身处何处,都能找到一片净土。
注意了,这种境界并不是逃避现实,而是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一颗平静的心,不被外物所左右。
好,现在我们知道了,心外无物,于个人而言,是要向内求,减去搅扰内心的无效欲望。那么从更高的格局来看,心学的价值观当中,这个“物”,指的又是什么呢?
二、心外无物,无的是对外物的“执着我见”。
在“南镇观花”的典故中,王阳明曾对弟子说过一句名言:没看到这朵花时,它和你的心境同样归于不生不灭的玄妙寂境,而当你睁眼,看到了这朵花,那么它的颜色、香气,也瞬间在你的内心中,清晰起来!(“汝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竟明白开来!”)
辩证唯物论大师马克思,也曾表述过类似的观点:对忙于生计的劳苦农工而言,再美好的景色浮现在眼前,他们也会无动于衷。为什么?因为在他们的心中,压根不存在欣赏美景的主观意念。
“心外无物”,并不是指外界事物不存在,花还是那朵花,美丽的景色依然美丽,它们都如实存在,不增不减。但是,只要我们的主观意识,并没有做好接纳它们的准备,则任其美如画、甜如蜜,也绝难动摇我们的内心分毫。
换句话说,我们所看到的世界,是我们内心的映射。当我们以积极的心态看待世界时,世界也会对我们展现出积极的一面;反之,看什么都不顺眼,则你的心外之物,必将充斥着妖魔邪祟!
一句话概括,所谓“心外无物”,无的,是基于个人欲念而产生的,对外物的偏执主见。
三、观心如心,然后才能观法如法。
佛门“四念处”,讲究“观心如心、观法如法”。不带有任何主观滤镜地,去如实观照你能感受到的一切,而后,才能洞察到万法皆空的世界本相。
作为曾经执着钻研佛法的王阳明,在这方面,也和释迦牟尼佛产生了“英雄所见略同”的奇妙共鸣。他所倡导的“心外无物”,正是在提醒人们,要时刻关注自己的内心,了解自己的需求和愿望。
这里的需求和愿望,可不是什么“我想吃哪些美食,想去追哪个心仪的异性”。因为,美食吃完了,你会萌生“今天又没减肥”的悔罪感,追求异性,哪怕追到了,热恋期一旦消逝,你也会为此前的如痴如醉,感到甚难为情。
真正的需求和愿望,是超越了时间和欲念的,直到一个人临终之际,仍会为之动容的一缕心念:我这一生,什么都圆满了,唯独那件事,至今想到,仍觉得心意难平!
王阳明认为,只有当我们明确了这个“意难平”的内心愿望,才能摆脱从众效应下,对所谓成功大道的盲从盲信,进而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人生道路。
好了,先说到这里,关注我,了解完整版的天涯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