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青岛晚报2024年09月19日版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青岛九中化学奥赛团队日常学习。

继生物奥赛后,又一学科竞赛发榜。9月1日,第38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省级赛区)在济南市举行,来自省内各地市的千余名高中生参加了比赛。日前,中国化学会网站公示了化学奥赛(初赛)各省获得一等奖的学生名单,今年山东共有153人获省一等奖,青岛10所学校的18名学子榜上有名,获奖人数与去年持平。虽然相较去年“省一”总人数没变,但有一些新信号值得关注。

现象

“省一”获奖范围更加广泛

公示名单显示,今年18名获得化学奥赛省一等奖的青岛学子来自10所中学,其中青岛二中4人、青岛西海岸一中3人、青岛九中2人、西海岸中学2人、青岛中学2人,胶南一中、胶州一中、胶州市实验中学、城阳一中、青岛市理工高级中学各1人。去年拿到“省一”的18人来自6所中学,其中青岛西海岸一中8人、青岛二中5人、胶南一中2人、胶州一中1人、青岛一中1人、青岛五十八中1人。与去年相比,今年获“省一”的学校数量明显增加。

这一现象的背后,显示出岛城越来越多的高中在学科竞赛上发力,依托市教育局搭建的强基竞赛培训平台和各校自己的强基竞赛培训体系,更多学校在学科竞赛中取得突破。

一方面,传统竞赛强校继续强势领跑。今年化学奥赛,青岛二中高三学生朱彤、郭祖轩、朱振胤,高二学生杨世航共4人获省一等奖,获奖人数位列青岛市第一。朱彤同学以全省第4名的优异成绩入选省队,即将赴中山大学参加全国总决赛。值得一提的是,这三名高三学子都是第二次参加化学奥赛,相比去年都有所进步。在上一届比赛中,当时刚上高二的朱彤、郭祖轩首次参赛就拿到了省一等奖。近几年,青岛二中在学科竞赛强基领域全面开花。好成绩频出的背后,是学校针对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系统构建起“发现-激发-培育”为主线的“全链条”培养模式,为有志于参加竞赛强基的学子提供成长的沃土。

另一方面,根据校情学情,更多学校找到学科竞赛的“成功密码”。在去年化学奥赛省赛中大放异彩的青岛西海岸一中今年再创佳绩。近年来,学校构建“立德育才 励志激趣”创新素养培育体系,建设强基部、奥赛部深度融合的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坚持内培与外引相结合,打造业务精湛、梯队完善的创新人才培养导师团队和竞赛金牌教练团队,不断优化学科竞赛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营造上下联动、积极备赛的浓厚氛围。

故事

获奖背后是奋斗与热爱

本届化学奥赛,青岛九中的吕兆城和王浩然两名同学获省一等奖,获奖人数在青岛市局属学校名列第二。据了解,青岛九中秉持“基于强基,兼顾奥赛,服务高考”的理念,实行强基竞赛首席教练负责制,坚持保障课程供应链、机制创新链、人才培育链 “三链”发力。依托集团化办学,聘请国内专家名师深度参与“万有引力”科学素养研学营等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培育科学梦想,形成礼贤创新人才“及时发现、科学培养、持续成长”的贯通式培养格局。

通过两名获奖同学对竞赛生涯的分享,可以感受到这份荣誉背后的奋斗与热爱。“化学竞赛的学习是辛苦的,可能是读完一本本自己从未想象过的‘大部头’,可能是钻研打破自己固有认知的物化公式,又或是尝试理解几个难以置信的有机合成路线。”吕兆城感慨道,经历了这些磨练后,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有对化学的热爱和科学探索精神,“竞赛生涯带给我充实的课余时光,一段无悔的青春。这份对于真理的灿烂希冀会是长久的动力,会给你留下一段美好的故事。”

“一摞摞及腰高的书,一句句同学们耳中的‘行话’,串起了我们对化学的执着热爱……”在王浩然看来,竞赛真正教会他的是“如何让自己的思维,去尝试碰触那不受制于任何个体意识的仅属于自然之美的绝对理性”。他由衷地感激在竞赛之路上有学校的支持、老师们的指导以及志同道合的同伴们思维碰撞的火花。

方向

用长远眼光看待学科竞赛

看到成绩,也看到努力的方向。青岛化学竞赛下一步突破的关键在哪?

今年化学竞赛,广饶一中、历城二中、山东省实验中学依然是“省一”获奖大户。而与去年相比,今年省内淄博、潍坊的学校表现不俗。在这两年“省一”总人数基本稳定的情况下,今年青岛化学竞赛“省一”数量能维持去年的水平,实属不易。

过往采访中,曾有化学竞赛教练坦言,化学竞赛想出成绩有两个关键条件,一是学得早;二是学校足够重视,包括要有专业且负责的竞赛教练、要协调好竞赛课和文化课的时间等。竞赛成绩不是一蹴而就的,学校需要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学科竞赛。一方面,在五大学科竞赛中获得奖项,在报名高校强基计划、综合评价、高校专项等特殊招生时,可提高初审通过率,并在校测具有一定优势。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学习竞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力工具,能够很好地提升学科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不仅对高考很有帮助,更能让学生受益终身。

观海新闻/青岛晚报/掌上青岛 记者 董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