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总工会公布第7期全国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名录,重庆工会4个案例入选。今天,我们转载重庆工会入选全国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名录第6期及第7期共7个优秀案例,供各级工会相互学习借鉴。
思想政治引领
市总工会“三个聚焦”领航职工思政建设
市总工会积极创新工作模式,以“关心关爱职工、服务保障职工、技能提升职工”为工作切入点、着力点、结合点,不断加强职工思想政治引领,引导广大职工坚定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信念,积极投身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火热实践,绘出了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同心圆”。
一是聚焦职工关心关爱,暖心慰问传温情。在2024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当天,市总工会走进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重庆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为节日期间坚守岗位的一线职工送去节日祝贺和诚挚的慰问。
二是聚焦职工所思所盼,座谈交流绘蓝图。市总工会精心组织了“感恩关怀情 建设新重庆”职工座谈会,邀请货车司机、列车司机、装卸工人、场站管理人员以及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代表等共同参与。会上,职工代表们畅所欲言,分享了一线工作的心得与体会,提出了对未来发展的期望与建议。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成员,市总工会主席陈元春一行认真倾听、充分交流、详细解答,帮助广大职工画好实现个人梦想和现代化重庆建设的“同心圆”。
三是聚焦技能提升,劳动竞赛展风采。为提升职工的专业技能水平,市总工会联合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在中铁联集重庆中心站举办2024年“轨道上的新丝路”中欧班列(重庆)技能竞赛。竞赛聚焦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职工专业技能提升,组织5000余名一线职工开展技能竞赛,打造新时代新重庆中欧班列技能比武平台,并表彰先进劳动班组和专业人才,营造“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组织动员广大职工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建功立业。
发挥劳模工匠作用
渝北区总工会高效赋能劳模精神进校园 探索构建劳动教育新体系
渝北区总工会将劳模精神作为劳动育人的关键引擎,把劳模资源嵌入中小学特色劳动课堂,走出一条富有劳模特色的劳动育人路径。
一是工会领航,统筹调配劳模资源。区总工会联合区教委、区劳模工匠联盟协同制定实施方案,梳理劳动教育需求清单和劳模工匠资源清单,实现劳模资源与学生需求精准对接。遴选出156名劳模工匠进入全区劳模师资动态管理库,全区68所学校开设劳模课堂,覆盖学生近3万人。
二是多维联动,筑牢劳模育人根基。全面推行“劳模+课堂+基地”劳动育人模式,联合教育专家、劳模工匠共同设计家政厨艺、传统农耕等劳动教育课程10个,将劳模精神贯穿中小学劳动课、主题队会课。协调优质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依托劳模创新工作室等与中小学结对共建校内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56个。
三是深度融合,释放劳模立体效能。将劳模精神与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家庭教育深度融合,制作《劳模风华》校本课程,将劳模精神作为小学生思政课程内容,全区每年举办劳模进校园宣讲会、演讲比赛、主题绘画等文化赛事100余场次。将劳模课堂作为劳动教育反哺社会的实用指南,每年开展校园劳动周、家庭劳动日、劳动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220场次,有效推动劳模教育家校社正向循环。
重庆机械技师学院“双轮驱动” 为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高素质人才
重庆机械技师学院坚持“教育服务产业,产业引领教育”的理念,从专业建设、功能拓展两个方面重点发力,积极探索推行“双轮驱动”式数字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为服务重庆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积极贡献。
一是产教融合建设“创新+创效”专业。持续深入长安汽车、海尔集团、大江美利信等智能化应用程度高的制造企业挖掘新技术、新工艺,考察企业智慧工厂、数字车间建设,调研企业技能人才的岗位能力标准等;邀请政府部门、行业专家及劳模工匠学者来校介绍智能制造产业发展趋势和需求。将最新技术、最新标准转化为教学内容,推动专业建设改革,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二是校企共建培育“智能+技能”人才。围绕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主导产业数字化发展需求,校企共建“数字化学习型工厂”,大力推行“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建立了先进制造特色专业群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近年来,学校师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获国家级一等奖2个、二等奖3个,培育新增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人、全国技术能手2人、全国青年岗位能手1人、重庆英才·技术技能领军人才1人。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
市总工会聚力“三个覆盖”不断提升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工会工作质效
市总工会聚力“三个覆盖”,抓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工会工作,不断夯实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聚力组织覆盖。一是在“点”上突破,采取“一对一”辅导、“逐个突破”等方法,推动滴滴、货拉拉、曹操出行等头部平台企业全部建会;二是在“线”上扩展,依托行业主管部门、党组织(协会),通过行业、区域覆盖解决小微企业建会难题;三是在“面”上吸纳,依托乡镇(街道)、社区工会广泛吸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入会,并纳入数据库动态管理。
聚力服务覆盖。一是以工会服务站点“双15工程”为牵引,整合党群服务站、商圈商场等力量,形成15分钟服务圈,推动市委、市政府连续3年将“劳动者港湾示范点”建设纳入重点民生实事;二是升级“互联网+工会户外站点”普惠性服务体系,建立“线下+线上+心灵”服务新模式,设立心理咨询室和法律角,把基础服务与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特色服务相结合。
聚力工作覆盖。一是思想政治引领“凝新”,开展劳模工匠“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活动;二是职工互助保障“暖新”,赠送专项意外伤害互助保障、开展健康体检等;三是融入社会治理“聚新”,推动创建“骑手友好街区”,充实基层社会治理力量。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重庆市化医农林水利工会坚持“三抓”维权促稳构和谐
重庆市化医农林水利工会针对行业企业特征分类施策,发挥各级工会及劳动关系“三员”队伍作用,坚持抓早、抓小、抓重点,有效维护职工权益,促进企业、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一是坚持“抓早”,防患未然。建立健全劳动关系信息员网络、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定期研判、专人调处等制度。开展劳动法律法规宣传普及,做好涉改企业形势政策教育并维护好职工合法权益。每年开展职业健康、劳动安全、民主管理检查评比和集体协商竞赛。
二是坚持“抓小”,竭诚服务。倡导基层工会应职工之所需、尽工会之所能,做到困难帮扶、合理解决、无理引导、违法处理四个到位。对涉及面较广、人数较多的权益受损问题,采取上下联动、多方协调、整合资源综合施策。
三是坚持“抓重点”,克难攻坚。对资产重组、环保搬迁等涉稳企业,分类制定解决方案和维稳预案。对待岗、分流等职工,既防控引导又尽力帮扶,落实“一人一策”关怀援助政策。
女职工工作
市总工会多措并举深耕新就业形态女性劳动者关爱行动
市总工会聚焦新就业形态女性劳动者权益维护、健康保护、关心关爱等需求,创新工作载体,深化四项措施,提升关爱实效,让她们深切感受到工会组织的温暖。
一是搭建“普法桥”,维护职工权益。开展女职工“普法宣传月”活动,组织权益保护专题巡讲团,为新就业形态女性劳动者提供法律宣传、婚姻家庭、心理健康等宣讲咨询服务,2024年开展普法宣传活动1200场次,覆盖新就业形态女性劳动者16.2万人次。
二是筑牢“健康堤”,实施“两癌”筛查。开展“关爱女职工 工会护健康”新就业形态女性劳动者免费“两癌”筛查活动,2024年惠及4606名新就业形态女性劳动者,投入资金138万余元,不断提高对疾病的预防意识和防范能力。
三是建设“暖心站”,提供温情关怀。整合社会资源,采取自建、共建等方式,建设工会驿站5444个,切实解决新就业形态女性劳动者“吃饭难、喝水难、休息难、如厕难”等问题,并为有条件的驿站增设书屋、母婴室等,满足多元化需求。
四是撑起“成长伞”,关爱职工子女。推进爱心托管班建设,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子女提供形式多样的普惠性托管服务;2024年“六一”国际儿童节期间,慰问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子女近万名,为他们送去节日的祝福与关爱。
万州区总工会用好“一函两书” 切实维护女职工合法权益
2024年以来,万州区总工会紧紧围绕女职工权益保障,用好“一函两书”,做实做细法律监督,切实维护女职工合法权益。
一是部门共行,构建维权网络。依托“工会+法院+检察院+人社+司法”群众性劳动争议化解机制,协同推进“一函两书”工作。用好“公检法司”专业资源和工作优势,引入整合工会力量,定期研判女职工维权典型案例,推动建立多元主体协同维护女职工权益的工作格局。
二是预警先行,畅通维权渠道。开设女职工维权窗口,及时收集受理相关线索。下发《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提示函》,针对《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提醒企业纠正用工违法行为,特别注重怀孕女职工在试用期间的就业权保障、女职工产假期间的特殊权益保障以及职场性骚扰的预防和制止问题。
三是保障同行,优化维权方式。建立女性调解援助专业团队,对女职工权益争议的诉求或案件优先指派工会专业化女性律师受理。注重案前调解,通过现场调查、协调解决等方式,查明案件事实,督促企业依法用工。2024年以来,处理女职工特殊权益案件3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