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蒙山景区正式开园迎客。走进蒙山景区,空气清新,泉水潺潺,景色怡人。凭栏远眺,满目皆绿,耳边不时传来鸟鸣声。

生态效应彰显的背后,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协奏”。

筑牢森林“防火墙”

在景区的南侧,一条宽度达4米的防火通道在林中蜿蜒盘旋,路两侧的金光菊绚丽开放,像迎着阳光的向日葵,一簇簇、一丛丛,好似一片金色的海洋。“金光菊花期特别长,从5月一直开花至11月。”牛瑞皓说。作为蒙山区域生态治理的负责人,来自市城管局市政建管中心的他,自5月初蒙山闭园改造之日起,便吃住在工地,熟悉了这里的一草一木。

蒙山区域沟壑纵横,梁峁连绵,为黄土高原典型的丘陵沟壑区且植被茂密,森林覆盖率高达98%,是我省的天然森林保护区之一。不过,这里却一直没有标准的森林防火通道,防火隐患较大。为最大限度地保护森林资源,守护生态环境,在此次蒙山区域生态治理的过程中,建设方在景区南北两侧及中央,开辟3条长达7.6公里的防火通道。牛瑞皓的裤子上,冒出不少线头。“防火通道原先布满荆棘,探路时裤子被拽出了一个个小洞。”牛瑞皓说。

沿着一条新修的步道拾阶而上,便登上了一处瞭望台,巨大的蒙山大佛尽收眼底。据介绍,蒙山设置了10处瞭望台,兼具消防观测、预警、观赏、休憩、避雨等功能。其中8处为新建、2处为原址上改造,部分瞭望台还配置了消防物资仓库,古建式的造型,与周边的环境融为一体。

为防止落石,步行道及防火通道两侧,设置了超过10公里的挡墙。进山的山门,也全部加固,防止石材的坠落。

修复采矿“疮疤”

采矿形成的山体破坏面,成为此次蒙山区域生态治理的重点。在一处开山采石破坏面上,残损的山体已经有了绿色的护坡,十分醒目。在寸草不生的开山采矿破坏面上修复生态十分困难。“我们在破坏面上挂上防护网,护住落石。山体覆盖黄土,栽植油松和五角枫绿化。在山体下侧修建挡墙,并种植了爬山虎、紫穗槐等高耐寒性、高耐旱性、高耐贫瘠性、高抗逆性的植物品种。”一设计人员介绍,“这些植物不仅可以起到护栏的作用,而且还能够提升护坡的观赏性,增加沿途的风景。”此次治理,共修复破坏面7处,种植树木约5万株。

针对景区核心区大部分树木比较杂乱、地被缺失和景观没有层次感、观赏性差等实际情况,建设方还对景区广场、沿路平台节点、连理塔周边、瞭望台周边、浮雕、御驾桥、“蒙山晓月”景点以及溪流周边,进行绿化提升,天目琼花、鸢尾、马兰月季、金光菊等观赏性强品种的引入,让景区千花争明媚、风光处处生。

为保护蒙山大佛,建设方还对大佛台阶的碎石做了加固处理,并种植了低矮植物——沙地柏保持水土。

体验感“原地升级”

在山门、大佛浮雕、御驾桥、观音堂、知青窑洞、连理塔、大佛周边、防火通道等区域,投影投光灯以及照明设施的配套,让夜晚的蒙山流光溢彩、叠翠流金,修葺一新的通道,干净整洁的广场,端庄肃穆的大佛,完成区域生态治理的蒙山,为广大游客带来了不一般的游览感受。

“此次改造,增加了照明设施近400盏,原先的高压钠灯也全部更换为更亮、更节能的LED灯,每盏灯节能50%。”牛瑞皓表示。

蒙山景区属于晋祠泉域,为一级水源地保护区。在距离大佛200余米的一座厕所内,不但更新改造了无障碍设施,设置了第三卫生间以方便带小孩的游客,还配备了污水自动净化装置,出水可以达到地表水五类标准。此次改造共增加了7座厕所,对原有的3座厕所予以维修改造。

本着经济的原则,原先台阶上光滑的青石板路,全部被工人凿成了毛面。“我们叫一寸三錾面,一寸宽之内凿三道子,主要起防滑作用。”牛瑞皓介绍。此外,建设方还设置了7处风雨廊亭,方便游客避雨。

一点一滴的变化,都让游客体验感“原地升级”。

记者 任晓明

来源:太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