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东滩上的小天鹅,图为《东滩,鸟类的家园》剧照。

"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通道上,退潮后的崇明东滩滩涂俨然是鸟类的天然"食堂"。众多水鸟或低飞掠过水面,或闲庭信步于浅滩,为觅食各展所长。镜头拉远,候鸟们的旅程在此接续,生命绵延不绝……

日前,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的"魅力上海"活动在沙特首都利雅得举行,这是中沙高级别联合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结束后首个在当地举办的中国城市形象推广活动。其间,超高清8K生态环保类纪录片《东滩,鸟类的家园》先导片全球首发,上海在生态环保领域的生动实践,引发中国与沙特观众共鸣。

《东滩,鸟类的家园》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联合上海广播电视台策划拍摄,全景式记录了崇明东滩的候鸟生活,以影像解码上海首个世界自然遗产今昔变迁的故事,正片将于今年四季度与观众见面。

从捕鸟人到守护者

上海崇明东滩湿地,处在世界候鸟迁徙通道"东亚—澳大利西亚"的中途节点。优渥的栖息环境和丰富的食物,使它在保护鸟类生物多样性上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今年7月,第46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大会"上,崇明东滩候鸟栖息地被扩展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上海首个世界自然遗产。而纪录片《东滩,鸟类的家园》的拍摄,早在今年初便正式启动了。或者说,在该片导演唐欣荣的眼里,这部生态纪录片的追踪拍摄,已持续整整20年。

2004年,唐欣荣因迷你纪录片《百姓年鉴》的机缘,第一次来到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第一次见到了那年刚入职保护区的金伟国。金伟国是崇明陈家镇人。年轻时,他从祖父和父亲那里继承了一门绝活"鸟哨"。那本是崇明东滩地区农民捕鸟时用于诱鸟的吹奏工具,是农民捕鸟群体的一种生产习俗。不过,随着改革开放后崇明东滩开始参与鸟类环志国际合作,当地农民不再捕鸟取食,而是捕获后环志再放飞,以便在世界其他地方再次观察到时能揭示鸟类迁徙的路线,为保护鸟类栖息地和濒危物种提供数据支持。世代生活在这片滩涂地区的金师傅,由捕鸟人转身成为候鸟迁徙路上的守护者。

时隔20年,唐欣荣再次将镜头对准同一片滩涂和同一位守护者。他发现,花甲之年的金师傅工作节奏一如当年——日出前就摸黑出发,赶在鸟类最活跃的清晨上滩涂捕鸟环志。但20年间,也有许多变化肉眼可见:滩涂上新建了保护站、修建了步行栈道,还转移了曾在此地大量放养的崇明水牛,迎来如今水草丰茂、候鸟翩翩起舞……唐欣荣告诉记者,这片滩涂自2005年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6年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重点建设的自然保护区,直到今年成为世界自然遗产,20年来,金师傅也从一个人上滩环志,到如今带着徒弟,其中有几位已能独当一面了。

据统计,环志工作迄今,东滩环志的鸟类总数累计超55000羽,尤其是地球上迁徙距离最远的鸟类之一鸻鹬类的环志数量,占到中国完成数量的90%以上。这其中,有金师傅的一笔功劳。人的经历正是时代变迁的鲜活注脚。

从鸟类家园到生态之岛

金伟国的故事只是《东滩,鸟类的家园》中的一小部分。唐欣荣透露,整部纪录片既有像金师傅这样的专业工作者、上海科研院所高校及普通市民保护关爱东滩湿地的记录,更有8K超高清技术追踪到的野生鸟类以此为家园、精彩生活的故事。观众也能从东滩丰富的鸟类多样性,进一步了解崇明生态之岛的功能与魅力、上海生态建设的成果。

追踪拍摄鸟类大半年,摄制组对飞来东滩的鸟类如数家珍。拍摄日志上记载着东滩作为迁徙鸟类栖息地,在不同季节迎来的不同类群:春秋迁徙季的主角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脸琵鹭,以及数量庞大的过境鸟代表鸻鹬类;夏天的繁殖季,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嘴鸥是主角,普通燕鸥等作配角,不同鸟类会在东滩哺育后代;而越冬季节,天鹅和各种雁鸭频频落脚此地,最珍稀的当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头鹤。

不同季节进入保护区拍不同的类群,唐欣荣提到,他与团队也在此过程中不断发出"东滩不愧是鸟类天堂"的喟叹,越发理解为什么是崇明东滩候鸟栖息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比如夏天拍黑嘴鸥和普通燕鸥,它们虽是"邻居",但养育子女的方式一个粗放、一个精细,相映成趣。尤其是黑嘴鸥的繁殖,过去在东滩是未曾见过的,2018年才发现在生态修复区来了几对新朋友。"动物在镜头前越鲜活,也侧面展示了东滩保护区生态建设和生态修复的成果。"

自2001年明确建设生态岛以来,崇明的生态发展之路已走过了20多年。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诸大建教授,是长久以来关注崇明发展的生态经济学者。"崇明要讲好生态故事,就该从东滩讲起。"在他看来,对于国际大都市上海,东滩的鸟类家园故事、东滩此次申遗成功,都是动人且有深远意义的上海故事、中国故事。

作者:王彦

文:王彦 编辑:傅璐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