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99年,元宏驾崩,元恪登基,而元宏安排了以元禧为主的六个大臣来辅政。

公元501年,在元恪登基两年后,元恪获得了禁卫军首领于烈的支持,于是强势收回了权力,宣布亲政。

但这就造成了皇帝和辅政大臣尤其是和自己叔叔元禧之间的矛盾,元禧不愿意放弃权力,于是密谋杀掉元恪自己当皇帝。

但元禧的谋反最终还是被元恪所粉碎,元禧被赐死。

元禧为什么要谋反呢?元禧的谋反为什么会失败呢?我们应该从这段历史中吸取什么样的教训呢?

我们今天就来读一读《资治通鉴》中记载的元禧谋反被粉碎的这段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资治通鉴》原文

原文和译文的文字版本可以参看本公号同步发布的原文和译文文章,文字版本可以按自己设置放大观看,本文囿于篇幅限制,仅放置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译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收获与反思

我们在文章:中聊到了北魏为什么会发生元恪要强势收回权力。

但是元恪将辅政大臣的权力收回,尤其是收回了担任首辅的自己叔叔元禧的权力,元禧会心甘情愿的上交嘛?答案肯定是不愿意。

所以元禧才会反抗,甚至不惜想要弑君夺位。

那么元禧哪里来的底气弑君呢?

我们知道元禧是元宏的二弟,在年龄上应该跟元宏相仿。由于拓跋弘很早就被冯太后所杀,所以元禧等人小时候也是在冯太后的教导下长大的。也正是如此,元禧等人也是坚决的支持冯太后和元宏的汉化决策,在魏孝文帝改革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元禧等几个弟弟也得到了魏孝文帝的信任和器重,所以在魏孝文帝临驾崩前,他知道北魏面临的鲜卑贵族反对改革的压力依然很大,担心自己的儿子元恪搞不定,所以才让元禧的等人担任辅政大臣,实际上就是担心自己定的策略被走歪,甚至在临终前跟元禧等人说:“我死之后,子孙们如果不肖,你们看情况而办,可以辅佐则辅佐,不可辅佐则取而代之,千万不要让江山为他人所有。”

元宏的本意其实是好的,他更担心的是自己给北魏定的基本国策被走歪,所以才效仿刘备托孤,定下规矩,不在乎谁执政,只要自己的国策能够坚定执行,那么谁当领导人都可以。从这一点也能看出元宏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更关心的是自己的理想是不是能实现,而不是是不是自己的儿子能持续执政。

但是这样的托孤让受托者难免会有想法,哥哥说了如果不能辅佐我们可以废了他自己当皇帝,反而给北魏政权的动荡埋下了伏笔。

我们在上一篇文章中就提到过,很少有人能抵挡住权力的诱惑,因为越强势的人掌控欲望越强,不管是对于一个国家,一个企业还是一个家庭都一样,有的人其实不完全是出于私利,就是希望能掌控一切,说了算术,享受自己能支配一切的感觉。

所以元禧也是如此。但随着元恪的长大,他也渴望能做决策,所以这就产生了矛盾,而且这个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所以才发生了皇帝和辅政大臣之间对于权力的争夺,最终掌控禁军的于烈站到了皇帝这边,才让元恪顺利的收回了元禧等人的权力。

但是元禧做到这么高的位置,他会心甘情愿的交出权力吗?显然是不愿意的。所以元禧才要密谋推翻元恪,自己做皇帝。

元禧有这样的资本吗?还真的是有的。元禧当时作为元宏的重要辅助力量,不仅在宗室中拥有很重要的地位,而且在朝堂上下,自己提拔,任用,跟自己关系非常好的人是非常多的。所以支持元禧的势力也是比较强大的。

历史上记载当时元禧和担任给事黄门侍郎的李伯尚、氐王杨集始、杨灵、乞伏马居等人一起谋反,担任直寝的苻承祖、薛魏孙也是元禧的同谋。当时元恪离开京城去打猎,元禧就召集这些人密谋想趁元恪外出发兵攻击元恪。但在协商过程中却出现了分歧,商量了半天也没有做出决断。元禧就命令大家谁也不能走漏风声,就散了。结果会议刚结束,氐王杨集始就跑去找元恪告密了。

而元恪身边的薛魏孙想要趁元恪熟睡杀死元恪,但苻承祖以“我听说杀皇帝的人身体要得癞疮。”为名阻止了薛魏孙。

随后杨集始赶到,报告了元禧的阴谋。面对突发境况,元恪这时也有点慌乱,关键时刻又是于烈的儿子于忠站出来,说自己的父亲在京城应该是做好了防备,于是元恪派遣于忠回京,于烈让于忠转告元恪,让他放心,自己的禁军都在掌控之中,元禧的造反不足为惧。

从这一点来看,当时元禧想要夺禁军的权的时候,应该早就想到了造反这条路,而事后历史也证明,正是因为于烈站队元恪,才让元禧功败垂成。

元恪回京之后,立刻让于烈派人抓捕元禧,元元禧渡过了洛水但还是被抓,最终元恪赐元禧自尽,同谋伏法被诛的有十多人。元禧的财产被收缴,分赏给朝廷内外百官,元禧的财产还是非常丰厚的,甚至不入品的候补官员也得到了一些赏赐,颇有一些当年清朝查封和珅的味道。

元禧谋反事件对于北魏的影响还是很大的,经过这件事情之后,加速了元恪削弱宗室权力的速度。同时元恪开始加速扶持自己的势力,为进一步拉拢于烈等势力,立于烈的弟弟的女儿为皇后,并且开始重用外戚高肇等人来对抗宗室的势力。

从元禧谋反这件事情来看,元禧有没有机会呢?其实是有的。元禧执掌朝政很久,在朝堂和地方其实有很多自己的势力,一旦给元禧时间,利用自己的势力杀掉元恪或者跟元恪搞划江而治其实也不是难事。

但元禧其实输在了犹豫不决,从而让元恪掌握了先机。如果元禧先控制住了元恪,那么历史还真不好说,而元恪回到京城,得到了于烈的禁军的支持,元禧的失败就必然了。所以做大事者最忌讳的就是优柔寡断,一方面自己优柔寡断,另外一方面还无脑的信任参加会议的人,结果自己还没行动,就被元恪先发制人,最终失败也是必然。

但这段历史也提醒我们,权力的斗争历来就是错综复杂的。因为人是有感情的生物,所以在使用,提拔,任命人的时候,都会存在人情的因素,这在任何制度的国家和企业中都是非常常见的。所以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权力斗争和暗流涌动的势力之间的角力。所以古代师承,推荐,通婚等都是编织自己势力的方式,现在西方我们看政治势力的较量,背后其实也是跟我们古代门阀一样,都是各个背后有金融资本支持的家族势力的较量,而只要有较量就有站队和由此引发的更严重的矛盾和冲突。特朗普已经被刺杀两次了,也许某个西方大国如北魏那样的分崩离析,只差一场刺杀。

人类上千年的历史其实挺漫长的,但是即使有了很多的前车之鉴,人类依然在历史的漩涡中不断的循环,背后不能不说这就是人性的结果,这也就注定了我们现在所谓的和平其实也就是几千年历史中很小的片段。改造人性是很难的,现在能做的就是制衡,但是平衡也是很脆弱的,所以也就注定我们的未来依旧如历史的发展一样,是充满动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