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英雄足迹
重温红色记忆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思想,引领青年学子铭记党的奋斗历史,追寻革命先辈足迹,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2024年7月8日,“增强精神认同,赓续红医精神”实践团队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何小静、何虹烈士故居,开启了一次近距离感受革命烈士英勇事迹的红色研学之旅。
01
走进沙湾镇北村
成员们踏入沙湾镇北村,即刻感受到了一股浓厚而古朴的历史气息。依着指引牌的指示,沿着曲折蜿蜒的小巷前行,时而行走,时而驻足。最终抵达了何小静、何虹烈士的故居。这座故居隐匿于众多建筑之中,仿佛在等待,等待那沧海桑田的故事被人倾听。何小静与何虹的事迹,宛如古镇中那绵延不绝的流水,轻柔而又坚定地渗进我们每个人的心田,悠悠回响,久久不息。
一靠近故居大门,成员们的目光便不由自主地被门口旁那庄严肃穆的故居简介吸引。简介上,何小静与何虹烈士的生平事迹被详尽而深情地叙述,每一个字句都仿佛蕴含着沉甸甸的力量,直击人心。成员们仔细阅读,内心深受触动,不禁纷纷感慨万千,对革命先辈所付出的艰辛和牺牲充满了敬意与缅怀。
02
人物简介
何小静(1921-1941),原名何雪晴。出生于沙湾北村。在抗日战争时期,她毅然投身抗日救国运动,并于1938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然而,命运的波澜并未因此平息。1941年,“皖南事变”的阴云笼罩全国,国民党公然掀起反共逆潮,广东也未能幸免,反共浪潮来势汹汹。在这场风暴中,何小静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与智慧。她不顾个人安危,巧妙穿梭于险境,及时传递关键情报,确保党内同志能够提高警惕,有效应对危机。
同年7月,党组织通知,要求必须马上离开韶关,否则有被捕之险。然而,何小静在赴桂林转移的途中不幸于衡阳落入国民党特务之手,随后被押解回韶关。在那暗无天日的牢狱里,敌人对她施行了种种酷刑,妄图从她的口中撬出党组织的秘密。但何小静凭借钢铁般的意志,面对酷刑与利诱,始终坚守信仰,毫不动摇。在那段黑暗的日子里,何小静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与崇高品格。
然而,命运多舛,1941年冬(亦有记载为1942年3月),何小静被残忍押至曲江火车站旁,秘密处决。面对死亡的威胁,她毫无惧色,慷慨陈词:“宁为雁奴死,不作鹤媒生!”这掷地有声的宣言,是她对革命信仰的最终坚守,更是她对敌人最有力的回击。最终,在那片被泪水与鲜血浸透的土地上,何小静以其年仅20岁的青春,书写了生命最辉煌的篇章。 她英勇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成为了永垂不朽的革命烈士。
何小静照片
何虹(1926-1945),原名何雪红,是何小静的胞妹。在哥哥与姐姐的光辉引领下,她毅然投身于抗日宣传的滚滚洪流之中,用青春和热血书写着对国家的深情厚谊。1943年,她以坚定的信念,光荣地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一员。然而,命运却在她最璀璨的年华里悄然转折。1945年,当她随东江纵队北上,开辟抗日新根据地,何虹积极响应党组织号召,与众多韶师革命师生一同投身军旅。但长期的艰苦斗争加上营养的匮乏,使得何虹的身体每况愈下。
1945年8月,当部队挺进粤北之际,她已病重缠身,却仍坚持随队前行,展现了非凡的坚韧与毅力。北进路上,环境恶劣,伤病员与日俱增,部分需就地治疗,也有同志秘密潜入敌后,执行策应任务。中秋佳节之夜,何虹受命潜入仁化县,执行地下工作任务。但因敌情严峻,且她高烧未退,为确保安全,组织决定将她与其他病员暂时安置于山中,待时机成熟再行潜入。不幸的是,次日,隐蔽之地被搜山的敌人发现,何虹及众病员不幸被捕。
面对凶残的敌人,何虹英勇无畏,直至牺牲前仍怒斥不止,奋力抗争,虽遍体鳞伤,却不屈不挠。最终,她牺牲于乱棍之下,年仅19岁用生命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忠诚与信仰,谱写了一曲悲壮的革命赞歌。
何虹照片
何小静与何虹,不仅满怀着对革命事业的炽热之情,还将精湛的医术化作守护革命征途的坚固盾牌。在她们青春最灿烂的时刻,选择了最壮丽的牺牲方式,这给我们这些同样年轻的心灵带来了强烈的震撼与共鸣。每念及此,成员们无不心生敬意,感慨万千,仿佛能跨越时空的界限,与那些英勇的灵魂紧紧相连。何小静、何虹身上所展现的强大力量,激励着每一个成员立下宏愿:向何小静、何虹这样的革命先辈们看齐,将我们的智慧与才华,毫无保留地投入到祖国的伟大事业中,用实际行动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崇高誓言!
03
红医世家,医道传承
何小静与何虹,这对姐妹花,出生于一个充斥着红医精神与仁爱之心的家庭。她们的祖父何博诗,于清末至民国那段风云变幻的岁月里,毅然倡建了复初善堂,他不仅悬壶济世,而且延医赠诊、扶贫济困的善举,温暖了无数困苦的心灵。这份大爱,如同涓涓细流,滋养了家族的每一寸土地。
而她们的父亲何璧若,更是将这份医者仁心发扬光大,成为乡中首屈一指的西医。在抗日战争的连天炮火中,他不仅以精湛的医术救治伤员,还将自家的寓所与医馆化身为秘密的交通联络站,为游击队提供安全的避风港,捐赠宝贵的药物,为抗战胜利默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在这样的家庭熏陶下,何小静、何虹及其兄弟姐妹们,心中自然而然地种下了革命的种子与红医的梦想。他们先后踏上了这条光荣而又充满挑战的革命道路,将家族的医学传承与爱国情怀紧密结合,共同书写了一段段感人至深的红医征程。值得一提的是,何璧若先生在家训中那句掷地有声的“不为良相,愿为良医”,不仅是对家族医学传统的深刻诠释,更是对后辈们寄予的殷切期望。
04
出身红医之家,心怀红医之心
救死扶伤、人民至上
1938年春,何虹加入少年团,肩负起抗日宣传的重任。广州沦陷前夕,她随队撤至四会、罗定,在中共的领导下,深入一线参与抗日救亡。1939年4月,就读初中的何虹积极参与党领导下的学生运动,用实际行动展现青春力量。初至新环境,少年团面临诸多挑战,水土不服、营养匮乏、卫生恶劣,疟疾肆虐。
作为一位家传医术高超的女性革命者,何虹不仅拥有扎实的医学知识,更怀揣着对人民深沉的爱与责任。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医疗资源极度匮乏,许多年轻的生命因得不到及时救治而消逝。然而,何虹没有选择逃避或沉默,她毅然决然地站了出来。即便体质较弱,何虹仍夜以继日地投入到护理工作中,不辞辛劳地寻找奎宁丸、采集中草药,为少年团成员们带去健康与希望。
她深知,每一个生命都是宝贵的,都值得被尊重和拯救。因此,在每一次救治过程中,她都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与热情,力求做到最好。她的医术不仅挽救了众多少年的生命,更在他们的心中种下了革命的火种,激发了他们对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
何虹的这一行为,正是“红医精神”中人民至上、救死扶伤理念的生动体现。她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将救死扶伤视为自己的天职和使命。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的崇高境界,也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政治坚定、艰苦奋斗
何虹,不仅是文艺舞台上的宣传先锋,还是心灵乐章的演绎者。在校期间,她以多部戏剧的精湛演技闪耀全场,还担任了学校合唱团的主心骨,用歌声传递党的温暖与力量,将满腔的爱国热情化作音符,激荡在每一个听众的心田中。
1943年,年仅十六岁的何虹,在许足成同志的引荐下,踏上了红色征途,光荣地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次年寒冬,她携手同窗好友,满怀激情地踏上了前往东江的征途,加入了东江纵队政治部鲁迅艺术宣传队,用文艺的武器继续她的革命战斗。
1945年初,随着东江纵队北上粤北,开创抗日新天地的壮丽征程,何虹积极响应党的召唤,与一群来自韶师的革命青年并肩作战,投身军旅,将青春与热血献给了伟大的抗日事业。无论是在书声琅琅的校园,还是在硝烟弥漫的战场,她都严于律己,率先垂范,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党员的责任与担当。她不辞辛劳,与战友们同甘共苦,深入群众之中,用真挚的情感和坚定的信念凝聚人心,共同书写了那段艰苦卓绝而又光辉灿烂的奋斗史。
无私奉献、不屈不挠
然而,长期的艰苦斗争与营养匮乏,让何虹的身体每况愈下。1945年8月,当部队挺进粤北之际,她已病重缠身,却仍坚持随队前行,展现了非凡的坚韧与毅力。北进路上,环境恶劣,伤病员日益增多,部分需就地治疗,亦有同志秘密潜入敌后,执行策应任务。
中秋佳节之夜,何虹受命潜入仁化县,执行地下工作任务。但因敌情严峻,加之她高烧不退,为确保安全,组织决定将她与其他病员暂时安置于山中,待时机成熟再行潜入。不幸的是,次日,隐蔽之地被搜山的敌人发现,何虹及众病员不幸被捕。
面对凶残的敌人,何虹英勇无畏,直至牺牲前仍怒斥不止,奋力搏斗,虽遍体鳞伤,但仍不屈不挠。最终,她牺牲于乱棍之下,年仅19岁,用生命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忠诚与信仰,谱写了一曲悲壮的革命赞歌。
05
结语
在深入探访何小静、何虹烈士故居的实践活动后,成员们的内心被深深触动。成员们驻足于每一份展品前,细细品味着这些承载着厚重历史记忆的物品。透过那些珍贵的照片,成员们仿佛亲眼见证了两位烈士在抗日救亡运动中的英勇身姿,深切感受到了她们为国家和民族利益所做出的无私奉献与巨大牺牲。
展览墙上的文字,字里行间流淌出的不仅是何小静、何虹烈士对党的无限忠诚,还有她们对革命事业坚定不移的执着追求。这些文字如同炽热的火焰,点燃了成员们内心的激情与信念。
本次活动,让我们广卫学子深入了解了何小静、何虹烈士的英雄事迹,激发了广卫学子作为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青年者,国家之魂。我们广卫青年学子要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用脚步丈量青春,用热血铸就梦想,勇于创新,矢志奋斗,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