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噶尔汗国,一直以来都是清朝最大的隐患。因为清朝另外一个强敌沙俄,核心地区距离清朝还是比较远的,根本无法把精锐调到东方来作战。可准噶尔汗国就不同了,他们巅峰时期已经打到了内蒙、青海一带,手握700万平方公里国土,完全有条件和清朝一较高下。

所以从康熙时代开始,就已经和准噶尔汗国较上劲了。那时候清八旗实力强盛,所以打得准噶尔汗国狼狈不堪,甚至连他们的首领噶尔丹都被打没了。

可康熙并没有真正消灭准噶尔汗国。到了雍正时代,准噶尔汗国卷土重来,噶尔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继承首领之位后,再次对清朝形成了巨大的威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沙俄、准噶尔汗国携手东进

历史很少将这两者联系在一起,因为一个属于东方,一个属于西方。沙俄作为一个标准的西方国家,17世纪以前,在东方基本没啥影响力。

准噶尔汗国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东方力量,他们是以蒙古瓦剌为基础,不断扩张势力范围,灭叶尔羌,占新疆、青海以及中亚和西伯利亚的部分地区,立志恢复成吉思汗时期的版图。

伴随着沙俄的东侵,以及准噶尔汗国的扩张,两家总算是走到了一起。大家对土地都有着很强的欲望,所以没少打交道。

总体来说,前期沙俄不敢招惹准噶尔汗国,后期沙俄不断蚕食准噶尔汗国的地盘。准噶尔汗国始终没把沙俄当成第一竞争对手,毕竟在当时看来,沙俄在亚洲的地盘,基本都是些没人要的苦寒之地,谁见了都得摇头。

准噶尔汗国最大的心愿,就是征服清朝,完成天下一统。沙俄作为夹在清朝和准噶尔汗国之间的一个存在,巧妙地利用了两家针锋相对的局势,为自己赢得了最大的利益。

公元1689年的《尼布楚条约》谈判中,清廷之所以一再让步,从勒拿河一路退到外兴安岭,主要就是因为沙俄怂恿准噶尔汗国出兵喀尔喀蒙古,给清朝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到了雍正年间,沙俄如法炮制,在得知清廷一直催促着签订中俄中部边界条约的情况下,沙俄再次怂恿准噶尔汗国东进,以此方便他们也能在东方多占点地盘。

不过策妄阿拉布坦比噶尔丹鸡贼一些,他也不愿意自己动手,因此怂恿青海和硕特部的罗卜藏丹津起兵叛乱。雍正没办法,只好启用年羹尧作为抚远大将军出兵平叛。

在沙俄的不断挑唆之下,清廷只能急着于1727年和沙俄签订《布连斯奇条约》,将包括贝加尔湖在内的布里亚特人的聚居地,全部割给了沙俄。这部分地区,原则上也是属于喀尔喀蒙古的,毕竟布里亚特人,其实就是蒙古不里牙惕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和通泊之战后,八旗精锐尽丧

雍正是一位治国能力很强的君主,他在位期间实行的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火耗归公、改土归流、摊丁入亩等改革措施,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不过在军事方面,雍正的水平就很一般了,可以说比较次。当年有个年羹尧在,好歹还能搞定罗卜藏丹津,震慑准噶尔汗国。

可年羹尧被收拾了以后,让雍正对付准噶尔汗国,就有些捉襟见肘了。倒不是说个人的能力影响力有多大,而是让雍正来统领整个战局,的确有些力不从心。

再加上这位老爷子晚年经常嗑药,导致有些神志不清也很正常,对千里之外的战事,自然就没那么有把握了。

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的和通泊之战,就足以证明这一点。

公元1727年,准噶尔大汗策妄阿拉布坦病逝,他儿子噶尔丹策零继位。雍正觉得,这是一个消灭准噶尔汗国的好机会。

因此雍正以傅尔丹为靖边大将军,统领满蒙精锐,从北路进发,岳钟琪为宁远大将军,统领川陕甘的汉军从西路出发,合围准噶尔汗国。

在西路和北路两路大军已经出发的情况下,噶尔丹策零耍了一个心机,他主动写信给雍正,表示愿意交还罗卜藏丹津,希望清军撤兵。

雍正本来就不想打仗,也不善于打仗,所以得知这个消息以后,果断要求两路大军停止前进,并且往回撤。

军队最担心的事情,就是士气不足,很明显,撤军这一招严重削弱了清军的士气。大家以为不用打仗了,自然就很轻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噶尔丹策零却利用这个机会,出兵2万偷袭了清军的科舍图卡伦马厂大营,这里不仅是清军的军马场,而且还是西路军的粮草辎重所在地。因此清朝西路军的粮草辎重在此役中损失惨重。

拖住了清军西路军后,噶尔丹策零把重心放在了对付清军北路军之上。他派遣心腹到傅尔丹的大营前挑衅,心腹被抓后,招供出噶尔丹策零的兵马尚未到齐。

傅尔丹觉得这是天赐良机,不可错过。因此他轻信了这人的话,亲自带着1万八旗精锐前去征讨噶尔丹策零,打算抓条大鱼。

有没有风险?当然有,但富贵险中求。如果赌赢了,那傅尔丹将名垂青史。不过很可惜,傅尔丹赌输了,这是噶尔丹策零的诱敌深入之计。

半路上傅尔丹的人马就遭到了埋伏,损失惨重,1万八旗精锐,损失了7000多人左右。傅尔丹本人也是拼了老命才杀出重围。

岳钟琪带领的西路军,也没好到哪里去,粮草辎重一直被准噶尔汗国的兵马抢掠偷袭,再加上吐鲁番的酷暑天难熬,西路军基本没啥进展。

此役过后,清朝八旗精锐损失殆尽,雍正再也不敢提什么统一西北的伟业了。至于傅尔丹和岳钟琪,自然纷纷下狱,差点被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乾隆时期,仅用了3个月就灭了准噶尔汗国

康熙和雍正都没能解决的心腹大患,终究还是留给了乾隆。虽说噶尔丹策零在和通泊之战中大获全胜,但他们的兵马也无法继续东进,双方在西北地区形成了对峙局面。

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清廷和准噶尔汗国商定了喀尔喀蒙古和准噶尔汗国之间的牧场边界,算是保住了暂时的安宁。此后多年,准噶尔汗国一直忙着和沙俄较劲,因为沙俄看准噶尔汗国衰败了,所以不断蚕食他们的领土。

从这个角度来说,准噶尔汗国在抗击沙俄的事业中,还是立下了不小的功劳的。

到了1745年,噶尔丹策零病逝,紧接着准噶尔汗国陷入了10多年的混乱,清军最终在1755年,用了3个月左右的时间,便攻入了伊犁,灭了准噶尔汗国。这是为什么呢?当年雍正的和通泊之战中,八旗精锐损失殆尽,乾隆又凭什么灭准的呢?

第一,准噶尔汗国爆发瘟疫

1745年,准噶尔汗国爆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瘟疫,这场瘟疫有多厉害呢?就连50岁的噶尔丹策零都在这场瘟疫中病逝了。

连君主都因为瘟疫病逝,可见准噶尔汗国的普通人正在遭受怎样的磨难。用溃不成军来形容当时的准噶尔汗国,一点也不过分。毕竟那时候卫生条件不达标,没有防备瘟疫的好办法。

第二,准噶尔汗国内乱不止

噶尔丹策零去世以后,准噶尔汗国直接就乱了。原因很简单,因为他的两个儿子,先后争夺汗位。紧接着,手下将领们也在为了争夺地盘大打出手。

当清军开始进军准噶尔汗国时,沿途守军几乎都是望风而降。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主要是因为准噶尔汗国内部乱了10年之久,毫无士气可言,根本无力继续和清军抗衡了。

第三,乾隆时期,清朝兵强马壮

虽说雍正后期损失了大批八旗精锐,但乾隆时期,通过多次战争,已经锻炼出了一批新的精锐部队。

而且乾隆时期的清军,应该是整个清朝战斗力最强的军队。他们兵强马壮,四处征战,军事素养较高。和残破不堪的准噶尔军队比起来,当时的清军自然更胜一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发展才是硬道理

灭亡准噶尔汗国的,实际上并不是乾隆,而是一场瘟疫。这就比较戏剧了,毕竟康熙雍正花了几十年,都没搞定这个对手,结果这个强大的对手,却因为一场瘟疫倒下了。

不过如果康雍乾三代在此期间没有好好发展自身的话,那么就算准噶尔汗国面临瘟疫,也轮不到清朝来灭了他们。

由此可见,对手强大时,好好发展自己,坐等时机才是上策。如果敌我双方实力悬殊,就贸然赌上国运,极有可能会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