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有两个自称为“吴”的政权:都是来自山东的汉子,李子通和杜伏威。

渔民出身的李子通,在大业末年依附了起义领袖左才相,后来因为声望太高遭妒忌出走,占据海陵(泰州),称帝建国,后被杜伏威击败。

杜伏威和辅公祏是刎颈之交,一起落草为寇,后来占据六合(南京),降隋后被封楚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归安唐朝,怎料好友辅公祏居然会陷害自己。

原文赏析:

称吴者二,
史略:东海李子通,先依长白山贼帅左才相, 寻渡淮,窃据海陵, 称将军。唐武德二年,陷江都,遂称帝,国号吴。三年,渡江取京口,败沈法兴,遂取毘陵及丹阳郡。既而杜伏威遣将辅公祏等攻之,渡江取丹阳,败子通兵于溧水, 子通食尽,遂弃江都保京口,于是江西之地 尽入于杜伏威。伏威徙丹阳,子通惧逼,东走太湖,收合亡散,袭沈法兴于吴郡,大破之,法兴走死。子通复振,徙都余杭, 尽收法兴之地,北自太湖,南至岭, 东包会稽,西距宣城,皆有之。四年,为伏威将王雄诞所败灭。

【译文】自称为“吴”的有二个。

东海(山东枣庄)的李子通,起初依附于长白山(山东章丘东北)的贼帅左才相,后来渡过淮河,窃据海陵(江苏泰州),自称将军。

唐朝武德二年(619年),攻陷江都(江苏扬州),随后称帝,国号为吴。

武德三年(620年),渡过长江攻取京口(江苏镇江),打败沈法兴,夺取毗陵(江苏常州)及丹阳郡。

不久杜伏威派遣将领辅公祏等人来攻,渡过长江攻取丹阳(江苏南京),在溧水击败李子通的军队,李子通因粮食耗尽,放弃江都保卫京口,此后江西地区全归了杜伏威。

杜伏威迁移到丹阳,李子通因担心受逼迫,向东逃跑到太湖,收集离散的部众,在吴郡袭击沈法兴,大败沈法兴。

李子通再次振作起来,迁都到余杭(浙江杭州),夺取了沈法兴的地盘。北起太湖,南到岭,东至会稽,西至宣城,全都归属李子通。

武德四年(621年),李子通被杜伏威的将领王雄诞打败。

章丘杜伏威, 初与临济辅公祏为羣盗, 转掠淮南,据六合 称将军。大业十三年破高邮, 据历阳, 自称总管,以公祏为长史。唐武德元年降隋,隋主侗命为楚王。二年,降唐,唐以为和州总管。三年进封吴王。攻李子通,败之,尽取其江西地,复渡江居丹阳,子通自京口东走。四年,伏威遣将王雄诞击子通及歙州汪华。 昆山闻人遂安等 皆破平之,于是尽有淮南、江东之地,南至岭,东距海。五年入朝,其地悉入于唐。

【译文】章丘(山东济南章丘)的杜伏威,起初与临济(山东济南章丘)的辅公祏一起做强盗,转而抢掠淮南地区,占据六合(江苏南京)自称为将军。

大业十三年(617年)他们攻破高邮(江苏扬州),占据历阳(安徽和县),杜伏威自称总管,任命辅公祏为长史。

唐朝武德元年(618年)杜伏威投降隋朝,隋朝君主杨侗任命他为楚王。

武德二年(619年)杜伏威又投降唐朝,唐朝任命他为和州总管。武德三年(620年)进封为吴王。

杜伏威进攻李子通,打败李子通,全部夺取他的江西地区,又渡过长江驻扎在丹阳,李子通从京口向东逃走。

武德四年(621年),杜伏威派遣将领王雄诞进攻李子通以及歙州的汪华、昆山的闻人遂安,一一打败平定。

此后杜伏威拥有淮南、江东地区。武德五年(622年)李渊召杜伏威入朝,他的领地全部归唐朝所有。

端倪解析:

李子通在武德四年(621年),李子通就被杜伏威的部将王雄诞击败。次年,他再次被杜伏威击败,被押送到唐朝首都长安。

李渊并未治罪李子通,反而赐予他田地。但李子通不知道是想不开还是想太开了,后来逃出长安,试图东山再起,在蓝田被抓获被处死了。

杜伏威出身贫穷,与好友辅公祏亡命山林,大业九年(613年)起义。

杜伏威的军事才能和领导力都不错,他在战斗中表现出极高的勇气和智谋。

就比如,经常在战斗中冲锋在前,因此受到了义军的拥护和爱戴。他通过拉拢、胁迫或武力吞并的手段,先后并吞了苗海潮和赵破阵两个起义头目的部众,势力大增。

善治军的杜伏威,能与将士同甘共苦,所获财物,皆赏将士;战死者,以其妻妾殉葬。

故将士皆为他战,所向无敌。

伏威又实施减赋税、废殉葬、惩贪污等措施,逐渐赢得了民众的信任。

杜伏威也历过几次重大的失败和挫折,包括被李子通背叛和隋军的多次进攻。但他始终能够在困境中挺过来,重新整合力量,继续抵抗隋朝的统治。

在政治上,杜伏威也展现出了一定的眼光和手腕,审时度势后投降了唐朝,官居太子太保兼行台尚书令,可惜被好友辅公祏出卖,辅公祏伪称接到杜伏威的命令起兵反唐,杜伏威在忧惧而死,是年四十岁。

辅公祏兵败后,他伪造的书信被发现,李渊不辨真假便除去杜伏威的官职,并籍没他的家眷。

贞观五年(631年),唐太宗李世民诏令以国公礼安葬了杜伏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