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为何延续至今

世界最早的文明产生在北半球中纬度的季风区,北纬20°至40°地区的大河流域,包括尼罗河、中东两河、印度河及黄河长江流域,标志着人类从狩猎采集转向农业。这导致了游牧与农耕两种文化的出现,以及随后的冲突与战争。

*持久性原因一:多元复合式的统一、方块文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图片由文汇网制图自《东西方文化》

由农耕文明发展起来的四个古文明中,尼罗河文明曾辉煌一时,但现已消失。两河流域文明虽产生了重要的文化影响,却因频繁的民族更迭而缺乏连续性。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巴文化也非常古老,但后来被雅利安人征服,形成了种姓制度。四大古文明硕果仅存的就是华夏文明,有文物与文字记载的历史至少5000年。

华夏文明的持久性得益于其深厚的传统文化积累和方块文字的传承。中国几千年历史中2/3的时间是统一的,即使经历过少数民族入侵甚至占领,但仍保持融合的华夏民族文化。统一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如兴修水利、抵御外敌,也是文化融合的重要推动力。

从傅斯年和朱维铮的观点可以看到,华夏族是由东夷和西夏等多民族不断冲突、征服而同化的结果,形成了多元文化的复合体。中华文明最早的起源可能有三个源头:一个是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一个是三星堆的古蜀文明,一个是长江流域的良渚文明。

*原因二:内部多民族融合、外部与世界频繁交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多民族文化的融合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特征。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以及唐朝时期胡人文化对中原的深远影响……中华文化的一个很大的成就,就是能够把不同民族的人团结在一起。

此外,外来文化的引入也为华夏文明注入了新的活力,其中最重要的是佛教。佛教与中华文化深度融合,影响了多个艺术领域,同时,南亚佛教文化中的某些元素也被融入了中国文化中。如果放眼世界,中国文化中甚至有从古希腊来的元素。如《荷马史诗·奥德赛》中的塞壬海妖故事,通过中亚、西亚传到印度,再传入中国,演变成了敦煌壁画中的妙音鸟。

长期的封闭锁国,使我们过分强调华夏文明出自黄河流域的一元性,忽视多民族、多源头的文化贡献,陷入自我孤立。忽视文化交流容易导致妄自尊大,一旦泡沫破碎,又会转向崇洋媚外的另一极端。应当强调华夏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的长期传统,强调我们是世界大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并非“外来户”!

东西文明差异影响学术发展

比起农业文明产生依赖的大陆文明,海洋文明则相对较晚发展,它依托于大陆文明,由狩猎采集族群转向海洋活动,如航海、经商等。值得注意的是,海洋文明并非在船上建立,而是有了城市后才出现的经济活动。

从根源上讲,东西方文明的差异是大陆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差异。大陆文明强调家庭,重和谐和继承;海洋文明强调个人,重差异和开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明差异:征服和掠夺vs.和谐与稳定

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沉淀,起源于地中海的海洋文明占据了优势地位,曾经一度辉煌过的古文明逐个消亡,唯一能够与之并列讨论的就是东亚的华夏文明。东亚文化以中国为主体,以方块字和筷子为标志,曾是人类文明的制高点。然而,16世纪后,代表东方文明的中国逐步被地中海文明击败,东方文化一度被学术界抛弃。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在个人与家族、继承与开拓等方面都有深刻差异,都对科学思维方式产生影响。这两种文明在最早的一两千年都是并行发展,但是“性格”两样。16世纪开始,海洋文明逐步征服和影响全球,造就了当代的世界格局。

大陆文明着重家庭,因为耕种一定要有家庭来做,要稳定、包容,要守业继承;海洋文明着重个人,要开拓,要冒险。游牧民族和海洋文明大多信仰一神教,而大陆文明的宗教信仰比较包容,只要能得到保佑,信谁都可以。

东西方战争形式也受文明差异影响。由于经济水平的差异,游牧民族往往入侵农耕区,发达的农耕文明没有兴趣入侵贫困的地区。中国历史上的战争多为内战或抗战,而西方宗教战争和殖民战争频发。最近500年,世界由西方文明主导。文艺复兴、科学革命、工业革命等背景均为大航海时期。此时期,中国正是郑和下西洋之后实行“海禁”的时期,与欧洲反向而行。

海洋文明从“鱼盐之利、舟楫之便”发展到探险、殖民,具有血腥的一面。其特点与游牧民族相似,易铤而走险,发动侵略。相比之下,大陆文明趋于稳定,没有去远方开拓的传统。中国古训“父母在,不远行”即体现了这一点。海洋文明则趋于开放,但易走向极端。

*治学差异:重继承和权威vs.重开拓和创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治学方面,东西方文明也存在显著差异。东方的传统文化注重继承、崇拜权威,西方偏向于开拓求新、挑战权威;东方学者注重人际关系、聚焦社会层面,西方学者倾向于探索自然、追究事物机理。这些差别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历史演变的产物。以中国为例,社会文化特征形成于秦汉统一之后。秦始皇并吞六国后设立郡县制实现大一统,但这也成为了中国的“包袱”,导致上下之间缺乏有效的中间阶段,全靠专制君主弥补,从而成为了“早熟而千年盘旋的文明”(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失去了进一步发展的能力。

东西方两种治学方法的差异,过去决定了现代科学不会在中国产生,现在仍然是我们科学创新路上的障碍。

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

大航海时期为欧洲海洋文明带来500年的繁荣,近200年来其与东亚大陆文明碰撞,造成中国近代的衰弱和日本的发展。

*18世纪欧美海上入侵亚洲后三种社会模式

宗教是早期东西方交流的主要内容。由于地理因素,华夏文化与地中海文化交流受限。唐朝大概是中国历史上宗教文化交流最活跃的时期,如景教、拜火教和摩尼教等传入中国,唐朝成为当时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此外,开封的犹太教清真寺是犹太人定居中国后建立的唯一有遗址可寻的寺庙。

早年是东学西渐,是西方学东方,不是东方学西方,最突出的例子是马·波罗(Marco Polo,1254—1324)。他在中国游历17年,回国后写成《马可·波罗游记》,促成了欧洲的中国热。尽管后来有人怀疑其真实性,但近年来已有研究确认其来华的事实。18世纪,欧洲曾掀起一股“中国热”,《赵氏孤儿》等中国戏剧文学传播到欧洲,并被多次翻译和演出。同时,欧洲的莱布尼茨等数学家、哲学家开始接触并研究中华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8世纪以后,欧美国家从海上入侵东亚、南亚,结果产生了三种社会模式:印度模式、日本模式、中国模式。印度模式是变成殖民地,日本模式是形成帝国主义国家,中国模式是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印度因宗教宿命论而束缚了反抗精神,推行英语文化,原经济文化逐渐消失。日本在江户幕府锁国时期,仍通过出岛与荷兰人交流,奠定了早期科学根基,产生了“兰学”(Dutchlearning),引入欧洲现代科学。此后,日本大规模吸收西方文化,社会发展迅速,甚至艺术也形成独特特色。1853年黑船事件后,日本国门被迫打开,明治维新的成功并非偶然。

*中国近代科技落伍主因:长期忽视西洋文化

而中国和日本的情况不同,中国在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后推行洋务运动,1895年北洋水师全军覆没,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关键原因在于中国没有文化上的准备,长期无视西洋文化,在科技发展方面大大落后于世界。而日本古代学习中国的文化,近现代学习西洋的科技,因此迅速发展起来。

实际上,西学东渐首先发生在中国,但是中国的传统力量太强,导致科技发展滞后。日本明治维新成功引进先进文化、技术,福泽谕吉(1835—1901)等学者成为重要推动力量。而中国虽有徐光启、魏源等具远见卓识的学者,但受社会背景和知识界群体影响,其主张未被采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500多年世界格局的调整中,盲目自大的古代中国没落了。100多年来,经过几代人流血流汗的奋斗,我们又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文化是有生命力的,如果仍旧沿着人家的脚印走,显然路走不通,老祖宗的千年积累,我们应该怎么用?

现代科学与古代文化

中国科技界正经历着史无前例的黄金时期,当务之急是反思百年来经历的反复,倡导海陆结合的全球文明,实现科学的转型。

*同期中西方人杰思维迥异:科学位置不同

中国传统文化水平很高,为什么对近代科学贡献较少?这是典型的“李约瑟难题”。明朝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指出,中国人不屑从外国人的书里学习任何东西。这导致中国古代不是没有科学人才,而是没有科学的位置!明朝徐光启是引进外国科学书籍的杰出人物,他与利玛窦合译《几何原本》,并编著《农政全书》,但该书在其生前未能出版,后来在日本受到重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中世纪欧洲相比,中国同时期的杰出人物在科学思维上有明显差别。如王阳明与哥白尼、康德与纪晓岚、达·芬奇与唐寅,他们在科学探索、哲学思考和艺术创作上各有千秋,但科学功底和思维方式截然不同。欧洲科学家如牛顿、瓦特等开辟了各学科领域,而中国则因缺乏海洋文明元素和商业交流,农耕文明性质保守,导致自然科学未能在中国产生。

面对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的冲突,中国曾有过激主张,如废止中医和消灭汉字,但均遭反对。实践表明,汉字通过简化和义务教育可为大众所掌握,是维系民族统一的纽带。西方科技文化主要由传教士和留学生引进中国,留学生带来了大量西方知识,也引发了如五四运动等文化运动。

当前,中国科学发展处于黄金时期,SCI论文数量跃居世界前列,中国科学从“外包工”身份转向深度加工型,进行学科交叉和创新研究。展望未来,科学将迎来新革命,如暗物质和暗能量的研究,以及地球系统和生命系统的整体研究。新技术为科学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的归纳法、整体性和协调思想,在现代科学系统化、整体化发展中将起重要作用。

*海陆结合:全球文明新趋势与中国角色

海陆结合的全球文明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海洋文明与大陆文明曾长期平行发展,19世纪海洋文明全面击败大陆文明,而现在又出现了两者结合的趋势。中国应该吸收海洋文明创新、开拓的优点,发扬传统文化中集体、和谐的优点,形成海陆结合的全球新文化。从当代经济来看,跨越海陆的大国发展比较有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相信世界文明的发展方向,是在文化反思的基础上,把海陆分割变成相互融合,就看谁能做得更好。中国和中国人的特色,只有自己有公正客观的认识,才能说服外国人,扭转国际舆论界对中国形象的歪曲。国家之间的关系,也需要从人类社会历史演变的大视野里,进行重新认识。

*中国人应重新认识自己,让世界认知

在国际上还原中国和中国人的真实面貌,需要从自己做起。只有在人类史大框架下重新认识中国,重塑国际形象才能成功。

从国际上看,现在国外对中国的了解远远低于中国对外国的了解,这是严重的问题。要让外国真正了解中国,我们需用他们易懂的语言和方式介绍自己。从国内看,我们想要让国外真正了解中国,自己先得能说清楚,要用外国人听得懂的语言、易于接受的方式介绍中国。全面分析历史,才能够理解自己,从人类文明整体的角度、全球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那样才能说清楚。所以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正确看待自己,说清楚中国人的特色是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鸦片战争以后,列强竭力把中国人描绘成肮脏、无信、愚昧、残酷、丑陋、卑下的典型,德国威廉二世构建出来的“黄祸论”更把中国人当作威胁白人的对象,直到今天,西方的极端民族主义者仍旧认为,中国人抢走了他们的工作。反华浪潮首当其冲的是海外华人。历史上华人遭受的歧视和暴力事件屡见不鲜。与之相对的是拿破仑的“睡狮论”,他认为中国一旦觉醒,将震撼世界。

民粹主义抬头,这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绕不过去的坎儿。世界上通用的一些地理名词,其实是站在欧洲看世界的结果。我非常赞赏王赓武(1930—)的历史观点,他说“世界史是一个新兴的课题”。我们需要重新阐明中国历史,要向世界说明,历史演变起码有两种模式。东西方的历史发展是不同的,欧洲模式是征战,中国发展不是靠武力,而是靠融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代中国人的任务,是要找到新的途径,实现东方大陆文明和西方海洋文明的结合,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的结合,进而建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是当代中国人不容推诿的历史责任。(完)

作者/汪品先

来源:文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