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以色列政府应当早日与哈马斯达成停火协议!”

自本轮巴以冲突升级以来,国际上呼吁停火之声一直不绝于耳,但以色列政府一直对此置若罔闻,甚至叫嚣不支持以色列就是支持哈马斯。

然而,这一次,喊出了停火要求的却是以色列的民众。

9月1日,70万以色列民众走上街头,表达对政府坚持推动战争的不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内塔尼亚胡政府面对民众抗议,仍旧坚持对哈马斯的强硬态度,但与此同时,身为以色列国防部长的加兰特却支持了反战民众的立场,并呼吁内阁同意哈马斯要求,从费城走廊撤军。

以色列从建国起就是靠拳头说话,近些年更是越来越右倾,为什么突然之间,他们的暴力体制就仿佛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暴力立国

在美西方舆论控制下,提到中东国家,许多人会认为阿拉伯国家因循守旧,热衷暴力,而以色列则是这片混乱土地上唯一民主、现代的光辉。

但是如果稍微了解一下以色列的历史,就会意识到,以色列这个所谓的“文明国家”,比任何一个“残暴落后”的阿拉伯国家都更加热衷于使用暴力。

事实上,以色列这个国家,本就是在暴力的基础上才得以建立的。

虽然以色列对外宣传巴勒斯坦是犹太人的故土,是上帝赐予犹太人的应许之地,但是这无法改变早在罗马帝国时期,犹太人就被驱逐出了巴勒斯坦的事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犹太人离开之后,巴勒斯坦迎来了新的主人,建立了新的政权,近2000年前的犹太国家存在完全不能够成为今天犹太人对巴勒斯坦地区宣誓主权的理由。

犹太人能够在巴勒斯坦地区复国,事实上完全是建立在暴力的基础上的。

19世纪,随着欧洲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反犹主义也逐渐兴盛,越来越多的犹太人希望能有一个国家来保护自己的权益,犹太复国主义因此兴起。

然而,当时的犹太复国主义基本上得不到国际认同,当时的主要国家中,只有英国对犹太人表达了支持,并为犹太人移居巴勒斯坦提供了诸多便利。

但英国也不过是想要利用犹太人转移阿拉伯人的仇恨,稳固在中东的殖民统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这一次,一贯擅长分而治之的英国人失算了,阿拉伯人与犹太人之间的冲突烈度远远超出了英国人的预期。

出于对英国支持犹太人抢夺阿拉伯人生存空间的不满,巴勒斯坦地区的阿拉伯起义的频繁程度和起义烈度反倒比中东其他地区更强。

英国又不是真心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国,眼见支持犹太复国主义的政策反噬己身,他们迅速抛弃了“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国”的许诺,转而开始限制犹太人移民。

眼见复国愿望受阻,犹太复国主义者中的激进派竟组织起“伊尔贡”之类的团体,对阿拉伯人和不支持犹太复国的英国人进行恐怖袭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频繁的犹太恐怖袭击给英国统治巴勒斯坦造成了巨大的财政负担和国际舆论压力,最终,英国决定撤离巴勒斯坦,把这个麻烦的地方丢给联合国。

联合国经过考察,认定巴勒斯坦地区的阿拉伯人与犹太人之间的矛盾无法调和,应当各自建国,并划定了两国的领土范围。

犹太人虽然更希望独占巴勒斯坦领土,但权衡利弊之后,选择接受联合国方案,换取国际社会对新生的犹太国家的承认和支持。

同时,他们也十分清楚,光有国际承认还不够,阿拉伯人必然不会接受这个事实,想要确保国家的存续,就必须顶住阿拉伯人的围攻。

果然,在以色列宣布建国后,阿拉伯国家联盟(7个国家)隔天就集结了4万多部队围攻以色列,险些将以色列灭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以色列通过联合国在危急时刻为自己争取到了3周的停火期,在停火期间大力扩充军队并重整军备,在第二阶段的战争中反败为胜,反倒占领了大量原属于巴勒斯坦的领土。

经此一战,以色列以其强大的军事实力,迫使阿拉伯人默认了以色列的存在。

并且,在犹太复国主义者心中,犹太国的范围本就应当包括整个巴勒斯坦。

另外,在战争结束之后,以色列并没有退回原本两国方案所划定的边界,而是继续维持了对巴勒斯坦土地的占领,而这又引起了阿拉伯人更强烈的仇恨。

为了防止仇以的阿拉伯国家反扑,以色列只能进一步彰显武力震慑阿拉伯国家,武力就此成为了以色列的立国之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保证武力,以色列始终高度重视军事建设,军费开支占GDP的比例常年超过10%,并实行全民皆兵制度。

同时,以色列还凭借犹太财团的影响力和其在美国中东战略中的重要性,从美国与以美国马首是瞻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获得了大量军援。

凭借自身重视和外部支持,以色列的军事实力确实冠绝中东,接连打赢了5次中东战争,成为了人们眼中的中东小霸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转型失败

然而,如果只靠军事威慑,以色列的安全永远都说不上得到保障。

毕竟阿拉伯人已经在中东生存繁衍了上千年,以色列的却只有有限的人口和相对整个中东而言极为狭小的土地。

这意味着在阿以对抗当中,阿拉伯人输成千上万次也不会真正伤筋动骨,但以色列只要输一次,可能就是万劫不复。

以色列国内也有人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第3次中东战争后,工党主导下的内阁就提出了放弃对战争夺取的土地的占领,以换取周边国家的承认,争取和平的周边环境的设想。

也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在第4次中东战争中,尽管以色列在反攻阶段有能力将埃及部队完全赶出西奈半岛,却并没有那么做,而是接受美国建议,让埃及收复了一小片地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埃及因此扬眉吐气,面对以色列时的仇恨和屈辱感大大缓解,也愿意接受美国的调停,与以色列达成土地换和平的协议。

中东局势看似开始向和平的方向发展,但以色列极端右翼的崛起打断了这一进程。

第三次中东战争的胜利让以色列极端右翼“以色列领土应当包含全部犹太故地”这一原本被视为天方夜谭的设想成为了现实。

第四次中东战争早期的失利,更是对当时的执政党工党的声望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因此,在1977年的以色列大选中,右翼的利库德集团取代工党成为了以色列的执政党。

不同于工党作为左翼政权,多少还有些土地换和平的意愿,利库德集团始终将完全占领巴勒斯坦作为目标,对巴勒斯坦人极尽压迫,试图迫使他们屈服或逃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暴力压迫遭到了更严重的仇恨与反抗,令以色列的安全形势更加糟糕。

安全形势越糟糕,以色列就越需要依赖暴力来确保安全,而以色列的暴力又会给巴勒斯坦造成更严重的伤害,造成更多的仇恨和反抗。

眼看以色列的安全局势陷入了恶性循环,以色列的左翼还想挽救一下。

1992年,拉宾带领工党夺回执政党地位后,顶着国内的巨大压力推进与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谈判,在1994年达成《奥斯陆协议》,巴以冲突得到了极大的缓解。

然而,尽管巴以局势开始向好的方向发展,大多数以色列人也为和平的到来而开心,但以色列的极右翼团体却对此深感不满,认为拉宾承认巴勒斯坦国的行为是“卖国”。

就在《奥斯陆协议》签订1年后,以色列极右翼人士趁拉宾发表和平演讲之机接近并刺杀了拉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拉宾遇刺后,以色列工党倒是也想乘势继续推进地区和平,为此还专门提前选举,想趁着拉宾遇刺引发民众对极右翼反感的机会拿下下一个任期。

但以色列极右翼也不会坐以待毙,他们指使以色列情报部门以“洗刷在总理遇刺中毫无作为的耻辱”为名,策划对哈马斯炸弹专家叶海亚·阿亚什的刺杀。

自家专家遇害,哈马斯自然要对以色列进行报复。

极右翼又无视哈马斯报复的原因,只拿着哈马斯袭击以色列说事,宣传对巴勒斯坦的让步不会给以色列带来和平,只会损害以色列的利益。

随后,利库德集团领导者内塔尼亚胡又曝出了工党计划与叙利亚秘密谈判,归还戈兰高地的消息,并无视工党以争取和平的最终目的,指责工党让出土地是“卖国”行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通过这样的误导性宣传,利库德集团成功打破了部分民众对工党的信任,在1996年大选中以50.4%对49.5%的微弱优势获胜。

在极右翼上台之后,当即推翻了工党的努力,宣称绝不会允许巴勒斯坦建国。

尽管为了国家信誉,利库德集团不好直接推翻《奥斯陆协议》,但是他们可以找各种借口拖延协议的执行,最终令协议形同虚设。

1999年,由于利库德集团的内部斗争,以色列再度提前选举,工党抓住机会,夺回了执政党地位,时任工党领袖埃胡德·巴拉克出任以色列总理。

巴拉克上台之后,迅速恢复了巴以和平谈判,但由于国内形势的变化,巴拉克给出的条件比《奥斯陆协议》中的约定更吝啬了不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巴勒斯坦自然不愿意步步退让,因此在2000年7月的戴维营谈判中,双方没能达成任何协议。

巴拉克与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领导者阿拉法特还希望继续推动和谈,但是以色列的极右翼和巴勒斯坦的激进派却没有给他们更多的时间。

戴维营谈判2个月后,以色列利库德集团领导人的沙龙强行访问阿克萨清真寺,激化巴以矛盾,巴勒斯坦激进派趁势发动大起义。

巴拉克政府因巴勒斯坦起义黯然下台,以色列民众也因此对左翼“土地换和平”的愿景丧失了信心。

同时,随着以色列的人口增长,越来越多的底层犹太人为了降低生活成本,选择前往巴勒斯坦土地上的非法定居点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在定居点居住的人为了自身利益,自然不愿意看到政府将非法占领的土地归还给巴勒斯坦。

在这样的背景下,以色列的政治环境自然是急速右倾。

坚持以强硬对强硬的极右翼利库德集团从此长期掌权,而工党为代表的左翼政党则大多被边缘化。

而右翼在巴以问题上的态度,就是要以武力镇压实现大以色列的梦想,在他们的领导下,以色列进一步了强化暴力体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突然崩溃

自2002年起,以色列开始打着防止恐怖袭击的旗号,围绕巴勒斯坦人聚居的地区修建隔离墙,并利用隔离墙割裂巴勒斯坦的土地,限制巴勒斯坦人的活动范围,使巴勒斯坦人每日的正常出行都要在以军检查站遭受侮辱和刁难。

同时,以色列方面则趁机加大了在约旦河西岸巴勒斯坦领土修建和扩建定居点的力度,一步步蚕食巴勒斯坦的生存空间。

凭借武力优势做后盾,以色列的蚕食计划一直相对顺利,巴勒斯坦的反抗行为都被迅速压制下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以色列这种以暴力为核心的生存模式竟突然走到了崩溃边缘。

2023年10月7日,巴勒斯坦武装组织哈马斯突袭以色列,以色列政府随即誓言报复,并以消灭哈马斯为由全面进攻加沙。

一开始,以色列民众也是群情激愤,对政府的强硬十分满意,以色列的暴力机器再度开始运转,在短短一周之内,就有36万预备役被动员归队投入战斗。

至此,以色列的暴力体制依旧运转良好。

然而,局势的后续发展很快开始偏离以色列预想的轨道。

以色列原以为,以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数量更是数倍于哈马斯,只要别太顾忌平民伤亡,想要消灭哈马斯顺便控制加沙还不是信手拈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果战争持续了快一年,战前预定的3大作战目标(接回人质、摧毁哈马斯、让加沙地带非军事化)去一个都没有完成,反倒是以色列自己遭到了自第4次中东战争以来最严重的伤亡。

而战争中以军残杀巴勒斯坦平民的镜头频频传出,在引发国际社会的谴责,摧毁以色列凭借舆论优势打造的国际声誉的同时,也在拷问着以色列民众的良知。

另一方面,由于战争动员导致的劳动力严重短缺,加之扼守曼得海峡的抵抗之弧成员胡塞武装为支持巴勒斯坦抵抗,对以色列封锁红海,令以色列经济遭受重创。

眼见战争不但没能给自己带来安全,反而是影响到了生活质量,以色列民众心中逐渐产生了厌战心理。

终于,在2024年9月1日,以色列宣布在加沙的一处地道中发现6名人质的尸体后,以色列民众的不满情绪彻底爆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天晚些时候,就有70多万以色列民众走上街头,要求政府哪怕在谈判中多让步也要赶紧与哈马斯达成停火协议,把人质接回家。

如果说民众的抗议是因为战争影响了生活,加之对人质的遭遇物伤其类,担心自己和亲友成为战争的牺牲品,那么以色列军方的态度则更加令人震惊。

在内塔尼亚胡政府继续坚持强硬立场,声称对于人质的死亡,以色列会继续以武力为反应威慑对手,避免类似的情况再度发生时,以色列国防部长加兰特却支持了反战民众的立场。

他声称,为了达成协议,以色列应当改变在费城走廊驻军的决定,并指责内塔尼亚胡政府不肯放弃费城走廊是为了自己的政治目标“给人质判死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费城走廊是加沙地区包括哈马斯在内的各武装抵抗组织从外界获取补给的重要通道,放弃费城走廊几乎相当于彻底放弃剿灭哈马斯的希望。

加兰特身为国防部长,代表的是军方的立场,却说出了这种几乎认输的话,可见以色列一贯的依靠武力镇压确保国家安全的暴力体制,确实是维持不下去了。

虽说有理智的人都知道,以色列这种畸形模式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但以色列的暴力体制崩溃地如此迅速,还是出乎了不少人的预料。

毕竟就在数月之前,以色列从文官到军队,从高层到民间,可还都是一副对加沙战争十分狂热的姿态。

只能说,如今以色列的暴力体制,与建国时期还是有了一定的差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建国时的以色列的暴力体制是为了国家存亡而存在,举国上下都有为了生存而战的决心,哪怕在第一次中东战争中出于劣势,也能够坚持下去,并抓住一切机会反败为胜。

但如今的以色列早已解决了生存困境,暴力体制是为了实现大以色列的野心,国民对暴力体制的支持更多是建立在对周边国家的绝对军事优势之上的。

一旦这种绝对优势不复存在,民众会因为周边的反击而认定暴力体制无法带来安全,军方也会为战争损失而退缩,以色列的暴力体制自然无法持续了。

然而,这也产生了一个问题。

在5次中东战争当中,以色列都是压倒性的优势获胜,之后也一直没放松过对军队的重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以色列的对手,则从中东战争时的阿拉伯联军正规军,换成了巴勒斯坦武装组织这样在以色列封锁下艰难发展的拖鞋军。

按照常理,加沙之战以色列应当比中东战争赢得更加容易,为何冲突的结果却与理论情况完全不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陆军衰弱

想要回答这个问题,就不得不了解以色列的一种特殊基层组织——基布兹。

在以色列的官方宣传中,基布兹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共产主义乌托邦,然而以色列官方不会提及,也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基布兹其实是以色列军队的基础

19世纪末,在犹太复国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一些犹太人开始向巴勒斯坦迁移,希望重建犹太国家。

然而,由于巴勒斯坦地区恶劣的环境,以及犹太人与阿拉伯原住民之间的民族、宗教矛盾,第一批移民的开拓并不顺利。

在这样的情况下,第二批移民吸取经验教训,决心建立以共同劳动、集体保障为基础的犹太民族社会,也就是基布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早期基布兹经常遭遇阿拉伯人的袭击,为了保障基布兹的安全,基布兹成员需要建立起自己的防卫力量。

既然有安全需求,那么在集体主义的原则下,所有的基布兹成员都会在空闲时参加训练,并由训练表现优秀者组成基布兹民兵,保卫基布兹的安全。

以色列建国后的第一批以色列国防军成员,就是由基布兹的民兵整编而来。

尽管在后来,随着大量新移民的迁入,在以色列全民皆兵的体制下,基布兹不再是以色列国防军的主要兵源,但依旧是最重要的兵源。

基布兹的孩子从小就过集体生活,集体意识更强,富有组织性纪律性,这使得基布兹的兵源质量远高于平均水平,在入伍后往往会成为军队骨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时,基布兹的人口数量不过以色列总人口的3%,却为以色列军队提供了30%的飞行员以及接近1/4的陆军军官,可见基布兹对以色列军队的重要性。

但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以色列追随美国的脚步大搞新自由主义改革,许多基布兹都陷入了经济危机。

同时,在以色列这样一个资本主义国家立出生成长的年轻一代并没有祖辈那样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大量年轻人选择脱离基布兹,这又进一步加速了基布兹的衰落。

在没有了基布兹的早期培训后,以色列兵源的质量下降,也不是什么令人意外的情况。

新兵素质下降,毕竟还可以用更多的训练来解决,但更致命的是,在没有了来自基布兹的生活兜底后,以色列军人的战斗意志断崖式下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要知道,尽管以色列的军费开支常年高涨,但这些钱大多都花在了购买先进装备上,以色列军人的工资其实十分微薄,普通士兵的收入甚不足以色列的最低工资标准的一半。

在基布兹模式下,收入再也要全部上交,收入再少也有饭吃,有衣穿,有房子住,看病也不花钱,所以人们对收入不甚敏感。

但是在脱离了基布兹之后,收入直接关乎个人生活水平,国防军这微博的收入水平就很致命了。

服现役的年轻人因为吃住都在军队,也没有家庭负担,加上还有一腔热血,可能还不觉得有什么。

但是在那些年纪更大,需要养家糊口的已经转入预备役的老兵眼里,服役已经影响到了他们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维持生计,以色列士兵和底层军官甚至连偷军队武器倒卖的事情都干出来了,想要这些人在战场是卖命那就不可能了。

因此,尽管从未减少过对军队的投入,但是事实上,由于基布兹的衰败,以色列的军事实力在5次中东战争后其实是在不断衰弱的。

在海军、空军这种人员需求少,技术要求高的兵种上,这种趋势还不是那么明显,毕竟以色列作为一个发达国家,总能够挑出一批忠心卫国,不在乎收入的精英。

而人数需求大,充斥着大量社会底层的陆军,在为他们的生活兜底的基布兹衰落后,不出意外地在生活的重压下迅速堕落了。

事实上,在第5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原本打算长期占领南黎巴嫩地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由于陆军的衰弱,以军在真主党的游击战下屡受损失,对真主党进行的多次报复性清剿始终没能让真主党伤筋动骨。

眼看维持占领的成本一日高过一日,以色列政府到底不堪重负,不得不在2000年彻底撤出了黎巴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失败军改

在被迫从黎巴嫩撤离后,以色列政府也意识到军队出了问题,因此,从2000年起,以色列开始进行军改。

但是由于以色列的军事改革在最根本的改革方向上就出了问题,一通折腾下来,陆军的战斗力反而更加差劲了。

按理说黎巴嫩的失败已经显示出了以色列陆军衰弱,改革应该是想办法补足这方面的短板,加强陆军的实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以色列军改的指导方针却是陆军弱就不管陆军了,空军强就行了,把军费进一步向空军倾斜。

在分配到的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以色列陆军甚至连基础的训练都无法保障,许多预备役坦克车组连每年五天的训练时间都保证不了,大兵团的演习更是几年也进行不了一回。

由于严重缺乏训练,以色列陆军中许多人甚至连基础装备都不会使用,更不用说传承老兵的战斗经验技巧了。

可以明确地说,以色列这样重空军轻陆军的军改,必然会加速陆军的衰落。

以色列会这样搞军改,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空军制胜论的影响,海湾战争中,在信息战的配合下,空军确实发挥了重要的影响。

然而,事实证明已经无数次证明,在全面战争当中,最终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陆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色列这种放弃陆军的改革,与自暴自弃也没什么区别。

不过,客观来说,以色列政府倒也不一定是没有意识到陆军的价值,更大的可能是他们心里也清楚,以色列很难重塑陆军的战斗力,只能指望空军制胜论有效。

毕竟,以色列的军费开支已经达到了国力所能够承载的极限,没办法再挤出更多的经费去给军人提升工资了。

在工资水平得不到提升,为军人生活兜底的基布兹又日渐衰落,以色列陆军的士气根本无法维持。

事实上,在以色列的军改当中,也针对陆军进行了一些改革,试图尽可能地维持陆军的战斗力。

在针对陆军的改革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薪资分级,根据士兵所承担的作战任务危险程度区分薪资,试图以此鼓励将士们英勇冲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问题在于,即使是最高一级的士兵薪资,也只是将将超过以色列最低工资水平的一半,照样连个人最基本的生活消费都无法覆盖。

在这样的情况下,以色列为士兵分级的做法,不但无法起到激励士气的作用,反倒让那些拿低级薪资的士兵们摸鱼划水上更加心安理得了。

这也就导致,如今大多数以色列士兵只能欺负欺负平民,但凡对手的抵抗稍微坚决些,他们就不会认真作战,只会敷衍上级。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2006年的黎以冲突当中,以色列军队以数千人的优势兵力,居然无法攻克只有百余名真主党战士驻守的小镇宾特·朱拜勒——毕竟大多数士兵都出工不出力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舆论失控

了解了以色列军队衰败的过程,或许有人会产生一个疑问:

既然以色列的暴力体制建立在军事优势上,为什么以色列的军事衰败不是一天两天,以色列的暴力体制却直到本次加沙战争之前都运转良好?

这就要归功于以色列强大的舆论控制力了。

大概是尝到了在联合国卖惨得到世对犹太立国的支持的甜头,以色列一直对舆论高度重视,犹太资本一有机会就会收购传媒公司的股份。

久而久之,6大犹太传媒公司控制了西方96%的媒体,通过对主流媒体的控制,以色列能够将一切不利舆论消弭于无形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犹太人的控制下,这些媒体在提及以色列的军事实力时,往往大肆渲染他们在中东战争中以少胜多的优秀战绩,强调以军又获得了多少先进的美援装备。

当以军在黎巴嫩战场遭遇败绩是,这些媒体就集体失声,仿佛根本没有发生过这场战争。

在这样的舆论氛围中,除了少数战场亲历者外,绝大多数的以色列民众根本感受不到国家军事实力的衰退。

即使他们知道自己不是合格的士兵,但是他们总会以为,以色列还有能打的精锐部队,依旧保持着对周边武装的绝对军事优势。

然而,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每个人都能够将自己的见闻、看法通过网络分享给全世界,以色列对舆论的控制力度大打折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即使是犹太人依旧控制着一些重要的自媒体平台,但在面对天量信息时,平台也不可能对所有信息都进行审核,不可能完全封锁不利于以色列的舆论。

更何况,在这场信息技术革命当中,中国也走在了前列,不受犹太资本影响的中国的互联网平台在世界范围内广受欢迎,进一步稀释了犹太人的舆论控制能力。

平时还好,没事儿也没人会去怀疑以色列“中东小霸王”的军事能力,就算想要深扒,以军的纸面实力也确实好看。

但是在巴以冲突升级,全世界都将目光投向加沙地带的时候,以色列军队存在的问题就瞒不下去了。

巴勒斯坦抵抗武装不断传出战绩,并且还时不时附上视频证据,以色列军队自由散漫,缺乏战争常识的事实再也瞒不下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开始,以色列还能够凭借对主流媒体的控制,利用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强撑以色列军事强国的面子,但是自媒体上的种种,总归给人们埋下了怀疑的种子。

随着以色列对加沙久攻不克,以军的伤亡不断增加,甚至大量伤亡来自于己方误伤和操作事务导致的事故,这颗种子也逐渐生根发芽。

以色列民众对军队和政府的失望一点点积累,终于在人质身亡事件后被引燃。

毕竟,长期以来,以色列对民众的宣传都是“不放弃任何一个以色列人”,每当有人质被俘都会尽力营救,并曾多次接受不成比例的人质交换条件。

这种不放弃带给民众的安全感,也是民众愿意支持暴力体制的重要原因。

但是这一次,原本可能通过和平谈判顺利回归的人质却在以色列的军事行动中身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以色列民众认识到,暴力体制不能给他们带来安全,反而会造成更大的危险,他们对于暴力体制的拥护自然崩塌。

至于以色列军方支持民众意见,更不过是顺水推舟。

自己什么水平,能打成什么样子,外人不清楚,自己难道还没数吗?

好不容易民众期望和平,给军方送上一个台阶,不赶紧顺着下来,难道还要继续丢更大的人,彻底丢掉以色列军事强国的颜面吗?

丢脸还是小事,如果阿拉伯人看出以色列军队如今成色不足,再像第一次中东战争时那样,团结起来要把犹太人赶下海,那就麻烦大了。

参考资料

以色列70万人大游行呼吁停火 解放日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色列利库德集团的起源、发展与执政研究 李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巴以和谈,走进“死胡同”了吗 环球时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浅析以色列基布兹的形成与演变 魏雪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