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兰州大学宣布在校研究生超过本科生,引起舆论高度关注,一些主流媒体甚至对高等教育质量提出担忧:“粗制滥造”。
研究生规模超越本科生,十年前部分学校就出现了。去年开始,北京市大学毕业生中,研究生人数就超过了本科生。
其实,研究生规模超过本科生,并非今天才出现,兰州大学只是后来者。
2022年新学年,上海交大招了大约15000人,其中博士硕士合计占比72%,本科生仅4200人,占比约28%。复旦大学2022年新生15651人,其中博士硕士占比74%,本科生仅4120人,占比约26%。北大清华也类似,本科生占比远远低于研究生。今年,清华本科生不足3800人,研究生近1万人。
简单从招生数量看,十多年前个别著名高校的研究生招生量就已经超过了本科生。2023年,北京市高校毕业生中,研究生超过16万人,比本科生多出3万余人。
媒体今天才注意到研究生超过本科生,实在迟钝!
大惊小怪
首先是对研究生教育的误解
美国著名高校,与此类似,研究生占比普遍高于本科生,并非个案。
之所以大惊小怪,主要还是普通公众对高等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的不熟悉,或者说误解。
严格讲,研究生不再是普通的大学生,是科研人员了,尤其是博士。
在美国的高等教育体系里,学术型的研究生,尤其博士并没有按学生定位,而是研究人员。多数大学的统计数据中,也把博士列入了高校的研究人员系列,与本科生有着明显的定位区别。
去年在美国佛罗里达,为了遏制中国的科技进步,佛州出台SB 846法案,禁止来自中国等7个国家的“研究人员”进入德州州立大学等实验室。表面上没有直接说留学生,但研究生属于研究人员,这个法律就等于禁止中国博士生与博士后进入佛州州立大学的实验室,佛州州立大学随后被迫取消了中国学生的录取通知。
正因为是类科研人员,不是一般学生,因此,如果你申请到了博士,基本都是全奖,不仅不用交学费,导师必须发放生活补贴。无非是廉价的科研人员,也更像过去的学徒工一样,只不过是培养你成为科研人员,因此博士们都喜欢自嘲为“学术民工”。
这也就是,为什么研究生招生基本都是导师说了算,导师们动辄被称为“老板”的原因:自己出钱,给你补贴,教你科研。
同样,在中国也类似,只是我们多了一个硕士(美国学术硕士很少,多数都是应用类的,并不在此列)。但2020年开始,我国也对研究生的结构与定位进行了新的规划与调整,学术研究更多定位于博士,硕士以培养应用人才为主,因此2020年后新增硕士点原则上均为应用类的,即专业硕士。近日,国家大幅提高研究生的生活补贴,主要目的,还是保障科研人员能专心研究。
大幅扩张研究生规模
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需要
研究生规模的扩张,一方面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另一方面,也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需要。
1999年的大扩招,让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一个快速的规模扩张时期,我国也快速跨越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进入普及化阶段。2023年,强国高校录取1042万人,考不上大学变成一件很困难的事情。202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1179万,占到新增城镇劳动力的90%。在大学招生规模扩张的基础上,研究生规模扩张也是必然。2023年,研究生招生规模超过130万人。
更重要的是,扩张研究生教育规模,也是教育强国建设的要求。2024年两会前,教育部召开发布会高调强调,“扩张研究生规模”,尤其是博士生规模。最近两年,博士招生规模连续增长10%以上,远远超过本科生与硕士生增长比例。
这一决策与当下中国面临的险恶发展环境直接相关,是解决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2016年美国“川普政府”上台,随后开始全面围堵中国。贸易战,技术战以及人才遏制战略同步推进。因为他们深知,只要有技术,贸易战他们是赢不了的,因此开启大规模的技术脱钩与封锁。但是仅有技术脱钩还不够,因为只要有人才,技术的封锁只是暂时的,因此对中国开启了全面的人才遏制战略。
2018年推出“中国行动计划”对在美华裔科学家发起调查,全面切断中美的科技与教育合作,同时,对我赴美留学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开始签证限制,核心就是限制攻读理工科。
“拜登政府”上台后,虽然废止了“中国行动计划”,但却全面“继承”了这些围堵中国的战略,甚至更甚。2024年6月,美国常务副国务卿坎贝尔在一次智库会议上公开讲,美国欢迎中国留学生,但只能读文科。目前中美的科技交流几乎归零,中美高等教育尤其是在高层次人才上的交流合作也几乎归零。
在美国的带领下,西方发达国家也在全面跟进,荷兰、德国、日本、英国等也推出了类似规定,对我就读理工科专业的留学生进行背景调查。
在这一系列围堵下,我国著名大学本科生出国留学比例大幅下挫,一些学校腰斩,一些学校甚至跌去2/3。在过去的几十年,出国留学是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之一。去年新当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约76.3%都有海外留学或访学经历。
换句话说,美国等西方国家不给我们培养高层次人才了。也正因此,2020年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被提级召开。党的二十大报告一再强调的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和能力的说法,也来由于此。
中美博弈,最后的胜负手,是科技人才,尤其是拔尖的科技人才!
人家不给我培养了,我必须加强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和能力!此后,国家决策大幅扩张研究生培养规模,尤其是博士生规模。
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加强高层次科技人才力量培养,包括数量和质量,以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高质量发展。这也是教育强国的核心目标。
质量的担忧
增加研究生培养规模,尤其是博士生,增加到哪里?自然是以双一流大学为代表的著名大学,因为只有他们才有培养能力和资源,于是就出现了著名大学研究生人数超越本科生的情况。今年部分著名大学的博士招生规模,已经开始超过本科生。
有人担心质量问题。今年硕士博士点大规模增长就曾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背后原因也在于此。
这里首先需要破解一个概念,即本科生才这么多,如何保障研究生质量?
一开始就讲了,研究生不是本科生,其培养有点像师傅带徒弟,核心的资源支撑之一是导师数量与质量,尤其是著名大学。目前我国研究生导师40多万,即便是清华北大这样的高校,一般教授每年也只有一个博士名额,而中国科学院的研究员,很多人甚至一年都没有一个博士招生名额。也就是说,基础的培养资源还是有的。这个培养能力需要释放。而目前的扩张重点,也都是这类学校。目前双一流高校的博士占比超过了70%以上。
但对于硕士生质量,我也同样担忧,尤其是专业硕士的培养。专业硕士,培养的是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是核心,如果还是用以前的模式来培养应用型硕士,质量问题恐怕很难提高。
当然,最后的质量,还是质量控制本身。近年研究生延毕越来越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质量控制。
只是想提醒一些家长与考生,如果简单从就业角度考虑读研,还是需要谨慎,更需要明白:研究生学历已经无法确保你有一个体面的工作了,因为未来数量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