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沙漠,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荒凉、漫天黄沙、毫无生机的景色。但是,在沙漠之中,也有绿色的奇迹,它们统称绿洲,在沙漠之中宛如仙境。
那是沙漠一隅,到处是绿油油的水草,到处时生机勃勃的景象。这一抹绿意,常常会让身处沙漠环境里的人与生灵看到希望。
可是,你知道在这漫天的黄沙之中,这一抹绿意的存在是有多么的艰难吗?
绿洲
在沙漠中想要形成绿洲,充足且源源不断的水源是必须条件。通常情况下,沙漠中一般都有地下河的存在,这些地下河的源头大都是附近的山脉。
冬季的时候这些高山覆盖上厚厚的雪,到了夏季冰雪融化,雪水便会顺着山间缝隙流向低洼处,隐藏在沙土层中;经年累月的冲刷沉淀,形成了一条暗河,最后变成了绿洲。
可是,绿洲的存在并不是长久的。
它似乎在广袤的沙漠之中格外的渺小,较弱的身躯终究抵挡不住风沙的侵蚀,如水来土掩般被吞没。
撒哈拉沙漠,人们都知道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可是,撒哈拉沙漠在远古时期曾是一片生机盎然的绿洲,如今则变成浩瀚与荒凉并存的地方。
如今面对沙漠化的严重问题,曾有人、甚至几代人扎根沙漠,只为那一抹绿意;治沙人孙国有就是其中一位,他耗费二十年的时间,不惜耗尽千万家产,只为将万亩黄沙变为万亩绿洲。
当然,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很多。可想而知,绿洲在沙漠的生存是多么的艰难。
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敦煌鸣沙山的月牙泉却是一个意外。
月牙泉
鸣沙山是甘肃敦煌境南部的一个景区,其有名的原因更是因为月牙泉的存在;月牙泉,是一处神奇之地,以千年泉水不干涸闻名天下。
鸣沙山是“流动的沙”形成的一座小山,而月牙泉被沙山环绕,宛如新月般,而且月牙泉水清澈见底,如明镜般,是一处天然的绿洲。
古往今来,月牙泉处一直都流传着佳话,如“山与泉相依,沙与水相伴”,鸣沙山和月牙泉仿佛是永不离弃的伙伴,相伴至今。
沙漠与绿洲,鸣沙与月牙,也被誉为“塞外好风光中的一绝”。
绿洲之所以存在,肯定是有源源不断的水在供养着,那么月牙泉的水源是来自哪里呢?
党河
历史上的月牙泉似乎永远都不会枯竭,那是因为它的地底下埋藏着一条古老的河流,正是因为这条暗河的存在,不断的供养月牙泉,从而保证月牙泉的水永不枯竭。
党河,是疏勒河的一个支流。党河与月牙泉相距只有3.5公里,虽然距离很近,但党河并不是直接从地面上流入月牙泉中,而是当党河的河水高于月牙泉时,会因落差的重力作用,河水向地下潜渗而流向月牙泉地下的暗河中。
党河的水量充足一部分是依靠冰川消融后的雪水补给,在加上雨水补充,可以说是源远不断,而月牙泉也靠着党河充足的水源,数千年都不曾干涸枯竭。
而上文曾提到过,撒哈拉沙漠的前身是绿洲,如此大的绿洲都被沙漠化,可想而知,那些不计其数的小绿洲又该如何存在。
那又因何缘故,月牙泉没有被沙漠化呢?
大自然的馈赠
众所周知,月牙泉是丝绸之路开辟的明珠;那么楼兰古国同样是丝绸之路上的明珠都消失在沙漠之中,为何月牙泉依然存在?
沙漠吞噬万物基本都是由大风吹起的沙尘将其覆盖,甘肃敦煌地区常年以来多以西南和西北风为主,风向遇到天然的地理位置或许完美的避开了沙尘的危害。
当起西风时,月牙泉的周围常年湿润,而且有草木生长,附近的沙坡较为平缓,远处的沙漠则被高山环抱,自然卷不齐太高的沙尘。
当起南风时,月牙泉南侧有一片高大的树木和建筑阻挡,风沙基本不会被吹入月牙泉中。
当起北风时,月牙泉的北侧地势高,当沙粒从地势高的地方飞过,刚好在空中有段滑行,而直接飞跃过了月牙泉,直接落到了北侧的对岸上。风刮的越大,沙粒速度越来,从来远离月牙泉也很远。
这就形成一种现象,狂风从月牙泉上部飞过,不带走一滴泉水,也不会落入一粒沙尘。凡是去过月牙泉的游客都不禁对此景感叹,风不吹,沙不积,一尘不染。
不仅如此,月牙泉即使是遇到了一场狂风骤雨,它的泉水也不会因此而变得浑浊,始终都是出淤泥而不染。
而这一切都与党河和独特的地理位置有着很大的关系,或许可以说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将它馈赠给了人们。
可能是大自然赋予的太多了,就如春夏秋冬般五彩缤纷,数不胜数;人们从最初的敬畏开始变得自信,人们原本只是想要让大自然赋予的产物传承的更长久,可是这其中不免有些人似乎忘了初心。
人工补给
或许你不相信,但这是个事实。
如今的月牙泉早已经今非昔日,现在的月牙泉水已不再是当初的“泉水”,而是人工补给的水。
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当地人为了灌溉需要,抽取月牙泉的一部分水;再加上后来作为旅游景点,人为的商业化及污染源大量的出现,将当地的生态平衡打破,从而月牙泉受到影响。
月牙泉最初天然的美景也近乎不复存在,人们也逐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据说为了恢复月牙泉最初清纯美丽的容貌,当地政府不惜耗资40亿元续命,也就是“人工输液”,月牙泉才得以维持现状。
之后的月牙泉又会是如何的面貌,还有待考察。
写到最后
仔细想想,月牙泉的现状似乎跟人们无法撇清关系,如今的耗资续命或者正是大自然对于人们的惩罚。
其实,已不单单是月牙泉这一个天然景点面临这样的问题,现如今很多有特色的地方已是如此,这不乏有人在利用大自然的魅力榨取利益。
或许曾经的出自李白诗中的“到此一游者”真的会“无处可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