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象征爱情,鸡冠花花语是“盾牌”,牡丹则意味着雍容华贵——我们总是习惯以人的意志理解世界中的万事万物。

花冠、花盘、雌蕊、雄蕊、茎干、胚珠……一本创刊于 1787 年的《柯蒂斯植物学杂志》(Curtis’s Botanical Magazine),让大众对植物的理解开始回归植物本身,其中插图也成为国内植物志编纂的绝佳范本。

1959 年,还是见习绘图员的曾孝濂第一次走进昆明植物园,找到图书馆内藏书中那些古老的博物画,学习西方画家学者们如何构图、着色,利用线条组合表现植物器官。

到底什么是植物科学画?“简单地说植物科学画就是以植物的形态特征为主要表现内容,要尽可能准确及完备地体现一个物种的分类特征,就像是为植物绘制身份证肖像。它是一种功能性绘画,必须要能够达到鉴别物种的功能。”

此前几十年,国内植物科学绘画沿用奠基人冯澄如先生引入的硫酸纸画法,用半透明的拷贝纸对标本描边临摹。曾孝濂认为这种做法高效精确,但“花反而不见了”。为此他宁愿延长写生时间,再现植物在自然条件下的客观状态,同时加入自己的主观感受,力求从“画得准”走向“画得活”。

此后的六十多年里,曾孝濂为包括《中国植物志》在内的五十余部志书完成了上千幅黑白墨线图,被誉为“中国植物画第一人”。

对于浩瀚无垠的自然界而言,植物的生长不过一瞬。曾老说,自己是在和花“抢时间”。而每天八小时以上伏案耕耘的另一面,则是妻子张赞英几十如一日陪伴左右,“我只有支持他,怎么办呢”。

本期《十三邀》与曾老一起走进昆明植物园扶荔宫,在丰盛的自然景观中,拥抱植物们的郁郁葱葱、智慧狡猾、野蛮的生命力与赤裸的热情。

秋高气爽,正是赏花观鸟好时节。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这期节目的观后感以及你与植物的故事,我们将选出三位读者赠送由“读库”出品、曾孝濂老师绘制的《云南花鸟》。全书共两卷,收录花类、鸟类生物画各百余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