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农历八月十四“迎月日”。在香港大坑,舞龙者举着“火龙”穿过大街小巷,与市民共迎中秋。“大坑舞火龙”是国家级非遗项目,至今有145年历史。
街道张灯结彩,两侧站满市民和游客。
小女孩身着传统服饰,手持莲花灯送祝福。
少年团舞动着由LED灯组成的“小火龙”。
年轻人参与舞火龙,非遗文化薪火相传。
码上阅读 点击投稿
(第二十六期)
9月16日,“迎月日”的晚上,在香港大坑,随着锣鼓声响起,一条由竹子、藤条、麻绳和珍珠草等材料捆扎而成的“龙”开始腾空舞动。只见这条“龙”龙身插满燃烧的香枝,火光闪耀,在约300名舞龙者的合力下从安庶庇街“冲”出人群,现场传来欢呼声。这是有着145年历史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大坑舞火龙”,连续三天上演,为市民和游客带来浓浓的节日气氛。
8:30,“火龙”在点睛开光后,开始在大坑区内巡游。璀璨夜色下,舞龙者们左右腾挪,将“火龙”舞得千姿百态、流畅灵动。“我加入舞龙队30年啦!”一位身着白色坎肩、头戴粉色头巾的女鼓手开心地说。“大家都称呼我‘自然’,不到10岁时我就跟着大人们出来‘舞火龙’。”女鼓手“自然”告诉南都记者,这条火龙龙身长67米,身上插了1.2万支长寿香。在舞龙队伍里,还能看见由百名青少年组成的“龙少年团”舞动着由1万多颗LED灯点亮的“小火龙”,身着中国传统服饰的小女孩手持云灯和莲花灯不时与游客互动,传递节日祝福。“现在我们的舞龙队队员将近400人,从3岁到80岁都有。”女鼓手“自然”介绍道。
重达60多斤的龙头威武地抖动与旋转,舞龙者举着巨龙追逐着龙珠舞动,时而如飞龙在天,时而如蛟龙入海,呼啸着“游”入下一条街巷。长龙翻滚腾越,不断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舞动百年的“火龙”,不仅是代代相传的薪火,更是凝聚邻里乡亲的情感纽带。
采写:南都记者 高永佳
摄影:南都拍客 隋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