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祝各位读者同志朋友们中秋节快乐!

今年中秋假期,我除了陪伴家人,就只去电影院看了两部纪录片。昨天看了《里斯本丸沉没》,今天看了《流浪地球2:再次冒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秋档期,《流浪地球2》3D版和《流浪地球2:再次冒险》纪录片同时上映,无疑特别“应景”。前者给你看炸月球,后者告诉你是怎么炸的月球。倘若月宫嫦娥有知,只怕会大喝一声步惊云的台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于《流浪地球》系列电影,第一部、第二部以及已经定档2027年上映的第三部,我想就不用额外介绍了。但凡你们看过,就自然懂我为什么这么郑重其事;如果没看过,那你也算有福,因为你还能有机会惊艳自己6个小时,而我无论刷多少遍原片、看多少条解析也找不回最初第一次观影那种醍醐灌顶了。

如果说小破球1的横空出世是打开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大门,那么小破球2便是再次为大门奠基,无论喜好与否,它们都将在中国影视史、中国科幻史、中国文艺史上占据一处不可替代的位置。未来提到“电影工业化”,也绝对绕不开小破球系列和导演郭帆的整个团队。

其实关于《流浪地球》1和2是怎么拍出来的,片方早在两部上映几个月后就出版制作手记,我都第一时间买来读了,读后的感觉就是——郭帆团队是真的想教会所有人如何拍摄好中国人自己的硬科幻电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们根本没想过藏私,事无巨细地将拍摄细节公之于众,根本不怕被人“偷师”,或者说他们本就希望别人学了去。

如此光明正大的阳谋,不禁让我想到了某位爱写文章和诗词的大高个,而郭帆导演如火如炬般的领导力和个人魅力,也不免让我心驰神往。

在《再次冒险》纪录片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在片场永远活泼永远精力满满的郭帆导演,可实际上他平均每天只睡4小时,很多事情都要过问,剧组成员都看在眼里。

一个永远身先士卒的领导,自然会感染同事、下属,带领整个团队勇敢突破,一往无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在采访和巡演现场看到的那个幽默风趣的郭帆导演,只是其中一部分的他,在监视器后面他也是相当严格的,群演们表现不用心他也会严厉批评。爱之深,责之切。

对他来说,所有群演都是有生命的,不是什么背景板,在他们团队构建的这个世界观里,所有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当300名五十岁以上的航天员出列去执行有去无回的炸月球任务后,其他年轻的航天员哭成了泪人。因为这些群演们每个人都拿到了人物小传,他们并非这个故事的边角料,在其各自战斗的地方,他们全都是主角。

另外有一处闪过几秒钟的印度后厨,在2044年的剧情里有个孕妇,而到了2058年就多了1个14岁的孩子,这样看似无关紧要的魔鬼细节一般人根本不会注意到,但郭帆团队偏偏就要把它严谨呈现出来,绝不糊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联合国大会现场也是1:1实景扫描后搭建起来的,大到整个场景的布设,小到桌椅的材质,就连演讲台那块大理石的颜色纹路也是依葫芦画瓢搞出来的。置身其中,演员们是真的会觉得自己是来开会的。真到这个地步,想演得假都难。

还有片中出现的一架黑鹰直升机残骸,剧组也是先做了一个完整的机型,然后才手动使其“战损”。讲真就这种负责任的态度,咱都不禁在想《流浪地球2》莫不是拍的现代战争片——开头无人机大战确实有这种感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片中像这种直接生造设备的情况数不胜数,尤其是戏份颇重的“门框机器人”、机器狗笨笨、外骨骼机器人、休眠舱等等,剧组都是先做原型,然后流水线生产,最后几乎都是像拼乐高一样,一样一样的拼出来的。所谓“电影工业化”,有一部分意思就是真的在搞科技工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此之外还有在拍摄图恒宇试图“复活”丫丫并和马兆对峙的名场面时,用到的国外先进设备“泰坦”,镜头绕着他转了好几圈,质感十足,但这一段拍摄的背后却不太顺利,一度卡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由英国人发明的“泰坦”全称是MRMC Titan,近年来在好莱坞很流行,它可以通过编程,载着 50 公斤的摄像机完成各种转体三周半的风骚走位。而在拍摄时的2021年,整个中国乃至亚洲都没人用过这玩意,郭帆团队这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摄制组决定挑战一下,用 Titan 完成大量高难度镜头的拍摄,从英国订货,结果收到一堆零件,因为疫情,本来要来帮忙组装的英国人也来不了,所以摄制组自己硬生生把这个世界上最先进的拍摄机械给拼起来了,只有在实在搞不懂的地方才和英国老哥打视频电话。
结果发现 Titan 还有一些组件漏发了。。。
时间紧迫,来不及补发。摄制组又调用了中国强大的供应链体系,直接生产零件,你多大鞋我就多大脚。
就这样,生生来了个中西合璧版本的 Titan,从开始的动不动就卡死,到后来越玩儿越溜,最终顺利完成了很多高难度镜头的拍摄。
某乎:史中

在本片中,还会经常出现距离《流浪地球2》上映还有xxx天,在开头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点,就是突然把“天”改成了“年”——距离上映还有121年,正当你错愕之际,画面就变成了近代梁启超和鲁迅先生。原来片子是在追溯中国科幻文学的起源,从梁启超1902年写的小说《新中国未来记》、鲁迅先生翻译的凡尔纳《月界旅行》《地底旅行》开始讲起,顿时一种史诗感扑面而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到片子最后,又专门给了所有目前上映过的中国科幻电影陆续展示的画面,加上《流浪地球》《三体》原著作者大刘刘慈欣老师强调的那句“科幻就是未来的历史”,不得不让人感慨,《流浪地球》系列不愧是中国科幻的里程碑,这三部曲不会是终点,只会是未来中国科幻大业的新起点。

这部纪录片还讲述了《流浪地球2》上映前,由于预告片被观众指出一个小错误,而紧急返工修改的一段经历。这样的死抠细节,直到影片上映后还在持续。据说中秋节上映的3D版也改了一些部分,就等着眼尖的观众去好好琢磨下了。

我们纪录片里能了解到郭帆团队是如何成功的,也能看到他们各种犯难。前面提到的泰坦拍摄,就因为自己造的零件和原机器磨合不顺,让刘德华在现场等了6个小时;还有原定拍摄半个月的太空电梯打斗戏份,足足拍了2个半月。

很多情况都是事先预料不到的,剧组干脆请了一群电影学院的大学生来实习,专门记录他们日常犯的错误,经验值拉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还有最值得人称道的就是,科幻科幻,什么是科幻?基于科学的幻想。那科学家们的参与自然是不可或缺。以往很多影视,往往是拍得差不多了才找科学家来背书,这就让有些业内人士不乐意参与进来。

但小破球跟那些妖艳贱货都不一样,郭帆团队在开拍前后就邀请了20多位理论物理、天体物理、地球科学、人工智能等方向的“科学外援”加入,针对性地对近三分之一的剧情进行了修改。通过理论推演、工程设计、视觉参考等,科学家和科幻电影人通力合作,共同打磨出更科学严谨的流浪地球“真实”世界。

就比如应景中秋节的“炸月球”戏份,便是学者们合作设计出来的,为了让郭帆团队便于理解什么是相控阵引爆,他们特意发了一张围成一圈的饺子图片,于是就有了我们看到的核弹炸月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小破球2路演现场,真有中学生问“基于现实情况,我们真的可以用相控阵核爆的方法把月球炸了吗?”就像后来的“稚子问核”一般自然。

郭帆导演现场笑道:“你们别真的想炸月球啊”,并表示“科幻就是在合理的情况下,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我们遵循科学的路径,发挥想象,也许可以的!”我看郭导还是保守了,那种情况应该就是最优解,没准真可以试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纪录片片尾还专门播放了另一个路演名场面,就是有一个小学生表示最喜欢“中国航天飞行中队,五十岁以上的出列”那个片段——

郭帆导演问:“如果有一天你面临这种危机,你会不会站出来?”
小朋友答:“会!”
郭帆导演说:“那个故事就是描写你的。”

不错,在2058年勇敢出列的五十岁以上老兵,现在就是一群年轻人和小朋友,地球为啥还挺美好的?就是因为有这样一群八九点钟的太阳在。

以上我所讲述的精彩不及整个纪录片的1/10,太多细节还需要大家亲自去电影院感受。这样的神级纪录片是不怕被剧透的,就跟制作手记一样,真就希望你能学到东西,哪怕一丁点都好。我看完后百感交集,按照惯例写了一首剧情打油诗——

流浪地球中秋见,再次冒险纪录片。

科幻文学近代现,银幕巨作启元年。

预拍分镜全画面,场景布设强硬件。

主创群演集体炼,视效美术剪辑艰。

音乐辅成谨沉淀,电影工业敢为先。

学者理论指实践,泰坦改装镜轨圈。

未来历史真构建,魅魔郭导领冲巅。

巡校放映播种念,希望笃信敬明天。

没想到发在微博上竟陆续被小破球官方微博@电影流浪地球 和 郭帆导演@郭帆FrantGwo 评论转发了,真是让我受宠若惊、倍感荣幸。

我已经在设想,当2027年春节档郭帆团队带着《流浪地球3》巡回路演时,我一定要带着老婆孩子去到现场,争取提一个问,表达感激和致敬——绝不仅仅是因为两条微博的事,而是基于小破球系列带给所有观众的震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我想说的是,人生如此短暂,也许未来离我们还很遥远,但总有人立足当下,为我们打造出一扇通往未来的大门。

值此中秋佳节,再次遥祝郭帆团队和小破球里所有角色节日快乐!

2027大年初一,电影院见,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