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8月,29岁的毛泽东和24岁的刘少奇在长沙清水塘进行了初次会面。会面的共同目标是准备领导安源工人大罢工。
这次会面中二人相谈甚欢,而在之后的几十载岁月中有着共同革命目标的他们也更是一步步的成长为了亲密无间的战友。
只不过到了五六十年代之后,二人之间却产生了一些相左的看法分歧,进而更是矛盾公开。在十年特殊时期开始后,刘少奇也被迅速打倒。
他们二人之间的分歧、矛盾是什么,为何会发展到公开的地步?
1893年,毛主席出生于湖南湘潭;而刘少奇则出生于1898年,他是湖南宁乡人。
生逢乱世,对于普通人无疑是不幸的,但对于热血青年而言则不然。二人也在接受了新文化教育,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之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22年,刘少奇从莫斯科回国,在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工作。此时的毛主席则是任中共湘区委员会书记,负责领导工人运动事宜,就这样二人有了第一次会面。
会面中二人可谓是一见如故,之后毛主席甚至更是让妻子杨开慧做媒为刘少奇牵线。
而在毛主席前往中央工作之后,刘少奇也在毛主席安排下接替李立三继续领导安源工人运动。
尽管在之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二人的革命重心是不同的,可对于革命的认识上却又是相同的。
这期间既有1927年毛主席领导农民协会发出《讨蒋通电》时,刘少奇毫不犹豫的发动湖北工人纠察队、总工会一起通电呼应;也有刘、张关于“党内必须克服严重存在的主观主义与形式主义”争论时毛主席的公开力挺他;还有遵义会议上刘少奇的投票拥戴、两河口会议上的支持;毛主席重庆谈判时委以刘少奇代理主席职务的新任……甚至于在建国后的一段时间里,他们之间也是亲密无间的,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出任了政府主席,刘少奇则为副主席。毛主席更是曾对赫鲁晓夫、蒙哥马利表示刘少奇会是接班人。
不过当一个新生政权面临着复杂的斗争形势,又没有前人经验可循之时,一切也都只能在摸索踱步中前行。
而在踟蹰之中每个人也都会有自己的见解看法,于是分歧也就自然而然产生了(这种分歧也只是理念上的,而非个人恩怨上的)。
我们也就看到了二人关于新民主主义经济、国内矛盾的理解上的不同——1956年毛主席《论十大关系》时,刘少奇的反对;看到了1959年刘少奇提出包产到户时,毛主席的并不赞同(事实上即便是这时二人之间虽然分歧严重,但毛主席依旧对刘少奇是十分笃信的,与蒙哥马利言明刘少奇是新接班人便是明证)等等。
而在基层实践(或者说表现)中,土地改革农民分到土地后农村的阶级分化很快又出现,土地兼并也出现,农村也又一次要滑向封建土地制度。
于是毛主席主张发展农村合作组织,农民互助、合作,进而推动共产主义。刘少奇则认为这种土地收归国家弊端明显,可以暂时允许存在富农,允许个体经济发展,不应该急于统统取缔。
工业上,毛主席认为优先发展重工业,在确保国防后发展轻工业。农业;刘少奇则认为优先发展轻工业、农业,然后才是重工业。
总结起来就是刘少奇坚信新民主主义路线,认为只要政权掌握在手,未来中国就不会出现资产阶级,即便出现再限制就是。
而毛主席则认为即便国内基本矛盾已经解决,也要高度警惕资本主义、官僚主义这种剥削制度的复辟反扑,阶级斗争,口子不能开。
1964年中央会议,刘、毛之间发生了激烈的争论,矛盾公开化。
1966年11月,毛主席与刘少奇见面时毛主席询问了刘少奇的身体状况、家人情况,对于刘少奇想要锻炼的想法考虑到年龄也并未同意。
1967年1月13日,毛、刘迎来了最后一次会面。不得不说二人都是坦诚、坚定的共产党人,刘少奇一如既往的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并提出了请辞。
而对于毛主席而言,他也没有因为刘少奇的不支持而恼怒,也并未直接回应刘少奇的请辞,反倒是建议刘少奇认真读几本书——海格尔的《机械唯物主义》和狄德罗的《机械人》。
言下之意他还是希望刘少奇能够理解事物的联系,不要陷入机械唯物主义之中,理解他。谈罢,毛主席还叮嘱刘少奇注意身体。
只不过当群众发动起来,主席自己也是控制不住的(这也是刘少奇本人的话语)。刘少奇很快也遭到了错误批判,我们有必要说的是即便此时毛主席也并没有打算严厉批判他。
1969年11月12日,刘少奇在河南病逝。1980年平反恢复名誉。
而关于二人之间的分歧,刘少奇的夫人王光美曾直接了当表示:“看今天的社会,主席当年是对的”。
公者千古,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