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筑集团有限公司企业文化部资深文化专家、第六批援疆干部、全国青春励志人物、优秀援疆干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锐军

1964年生于陕西西安,回族,高级工程师、高级政工师,北京市西城区政协第十三、十四、十五届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北京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1987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材料系;2009年9月曾作为第六批援疆干部,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党委常委、副师长,历任中国建筑发展公司、中国建筑装饰集团党委常委、纪委书记、监事会主席;现就职于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企业文化部。

陈锐军:孜孜援疆路 悠悠西部情

——聚焦“文化润疆当中的‘陈锐军现象’”

人人都说,新疆是个好地方。而对于广大援疆干部而言,“新疆是一个不是家乡亲如家乡、一旦经历便魂牵梦绕的心灵故乡”。这段话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原部长李肇星在为援疆干部陈锐军《援疆好声音——歌曲背后的故事》一书中作题为《用“好声音”润疆,用好书讲好中国新疆的故事》序中的由衷赞叹。

2008年9月,时任中建发展公司纪委书记的陈锐军奔赴到驻守于和田地区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开启了为期一年半的援疆工作,并以师党委常委、副师长的职务圆了“军旅梦”。援疆期间,他整合资源、集结各方智慧助力十四师减免千万余元税收,完成了推动成功注册兵团首例国家地理标志“和田玉枣”,创立了和田玉枣产业协会,抢占红枣产业发展战略制高点,巩固了支柱产业品牌,创办了全国首座民族团结红军小学等等,短短一年半,就干出了一番令人称道、影响深远的成绩。

这段人生插曲,堪称华彩乐章,不仅在援疆干部群体中留下一段佳话,也因心灵受洗而改写了此后人生轨迹。他连续十几年持续关注新疆、大力宣传新疆,以更饱满的热情频繁深入新疆各地,用真诚的态度广交新疆各界、各民族朋友,用创新的眼光重新审视新疆,不少新疆朋友通过他的作品更加了解和热爱上了自己的家乡,增强了建设、发展好新疆的信心,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他以非专业文艺工作者的谦虚姿态,以新疆为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以新疆各民族朋友为师,十数年如一日地笔耕不辍,广泛涉猎文学创作、摄影、音乐、影视等多个领域,创作出版了《南疆飞鸿》《援疆十年》《我和我的新疆朋友》《新疆好声音》等一批广为传播的书籍和一大批优秀的原创新疆歌曲,其中不少作品已经成为新疆各地区的城市代言歌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锐军和新疆维吾尔族老人亲切交流 刘建波/摄

在实现个人文学梦的同时,他还带动了一大批新时代追梦人,共同关注新疆、向往新疆、宣传新疆,更深层次地理解中央新时代的治疆方略,以不同渠道和方式为新疆今日之发展献策献力。这其中,不乏后继的援疆干部,身边的同仁、校友和朋友,以及无数原本素不相识的陌生人……

陈锐军在全身心投入到援疆事业的过程中,他的孩子也被深深地影响和鼓舞着,自觉接过关注和宣传新疆的“接力棒”,一次次深入新疆,拍摄了一部部广为传播的优秀纪录片,续写出一份别样的援疆情缘。

如此持久的探索与奉献,如此全面的成果,如此广泛的参与度,形成了中央相关部委领导经常提及的“文化润疆当中‘陈锐军现象’”,他持续不断创作并广为传播关于新疆的文学作品,在全社会也引起了强烈反响。

值此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本刊记者走近曾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任职的优秀援疆干部陈锐军,在对话中回顾来路,通过对其16年来以各种方式履新援疆使命心路历程的梳理与总结,以管窥“文化润疆当中‘陈锐军现象’”及其奥秘之一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2年4月,北京市西城区政协委员陈锐军荣获西城区政协优秀提案

援疆作为:整合资源 频创奇迹

2008年9月11日,一架搭载中组部第六批援疆干部的专机从北京专机楼出发,直飞乌鲁木齐。由中建总公司派出的陈锐军便是其中的一位代表。按照中组部和兵团党委的统一计划,他被安排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十四师任职,担任师党委常委、副师长。

刚到和田地区,心底杂糅着激动、憧憬和懵懂,上任伊始,陈锐军就被师党委安排分管建设局、环保局、设计院、质监站、民政局、教育局、旅游局等16个方面的工作。如何才能尽快融入当地的生活,取得各民族人民的信任?如何把握住当地的发展脉搏,切实改善各民族群众的生活?如何在仅有的一年半时间里作出援疆干部应有的成绩?在全面开展工作之前,陈锐军一次次向自己发问。

所幸,陈锐军多年养成了一个好习惯,就是随身总携带一个本子,所到之处,每有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必会及时记录下来。他援疆的第一篇工作手记就是在前往乌鲁木齐的飞机上确立了思路框架、打好腹稿的。而这些看似片段的、以关键词为主的记录,不仅为他做好日常工作夯实了基础,也为他日后集结成册、推出第一本专著《南疆飞鸿》埋下了伏笔。

在一边走访调研、一边用心用情记录的过程中,陈锐军很快总结出了想要立足新疆必须要闯过的“四道关”,即:第一道气候关,第二道时差关,第三道酒门关,第四道语言关;随之又总结出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十四师的“七宗最”,即:历史传承传统最久,组建时间最晚,规模总量最小,所处地域最偏远,生态条件最恶劣,社会环境最复杂、发展意愿最迫切。

闯过了这“四道关”,掌握了这“七宗最”,陈锐军基本上也就梳理清了援疆期间的工作思路,更可贵的是,通过这一遍遍的梳理和一轮轮的实践印证,他无形中也锁定了自己与新疆牢不可破的情缘。至今,这两项概括都为后来的援疆干部开展工作提供了有力指引和思路支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锐军善于整合各方资源加强往来,在促进感情中创造性地开发更多援疆的方法和路径

2009年春节刚过,陈锐军接到了一项艰巨任务。配合时任十四师副师长的文正沅同志,一同到北京调动各种资源,协调十四师利用意大利政府贷款固沙防风生态环境保护项目进口税减免事宜。这是最早于2002年5月立项的项目,中间经过意大利方专家实地考察、评估、论证、评审、督导,中意两国政府签署《金融协议》以及招投标等重重环节,待到这批设备正式从意大利发出已是2009年1月。然而,在这段时间差中,一项从严的海关政策出台,就该项目而言,设备中的节水滴灌管乃塑料制品,已不在免税范围内,因此需要补缴1100万元税款。

对于年生产总值只有3亿元的十四师而言,支付这笔巨额税款,一是力不从心,二是将严重影响乃至制约其他各方面的发展。为解决这一迫在眉睫的难题,两位副师长紧锣密鼓地四处奔走,先后拜访了乌鲁木齐海关以及海关总署、财政部等有关部委的领导和朋友,深度研究相关政策,最终成功找到了将节水滴灌管合理归类到某个进口产品类别的政策依据,从而实现了减免千万元税款这个看似不可能达成的目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十四师节水滴灌过滤器

回顾这段“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经历,陈锐军坦言,成功达成愿望离不开各方面的努力,尤其是国家相关部门对兵团事业的支持,但就事在人为的层面而言,一方面,要牢牢守住政策底线,找准政策依据从而做到据“理”力争,晓之以“理”;另一方面作为援疆干部通过推出“七宗最”而彰显的深厚感情确也起到了“动之以情”的效果。

无独有偶,就在免税事宜刚刚落停之际,陈锐军的肩头又挑起了为十四师培育的“和田玉枣”产品商标注册的担子。这又是一个“难啃的骨头”。一则以和田地名注册普通商品商标,不符合《商标法》基本要求,注册很难通过;二则同时期已有大量冒牌“和田玉枣”充斥市场,以次充好,严重影响了正宗“和田玉枣”的声誉;三则过去品牌意识淡薄,能够找到的支撑品牌注册的史料很少;四则“和田玉枣”商标注册申请经三年排队曾遭国家商标局驳回,有过失败的“阴影”。

曾经起草过中建总公司品牌管理制度的陈锐军,深知品牌建设的重要性,也深谙其中道理,为将“和田玉枣”这一品牌牢牢锁定在原产地,在师党委的支持下,他积极主动作为,开展一系列工作:拜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工商局和国家商标局领导,取得领导们的理解和支持;组建专门领导小组和工作组,明确工作方向和节奏;充分调研,掌握商标注册相关法律法规,吸取先前注册失败的教训;投入必要的人力和物力,搜集相关史料,准备充分的论证材料;促成和田地区与十四师兵团达成共识,成立和田玉枣产业协会,作为兵团和地方红枣产业共同发展的载体和纽带。最终,2009年底,原产地标志“和田玉枣”注册成功。和田玉枣品牌的问世,标志着和田玉枣产业的发展迈进了新阶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锐军和援友们一起共同组织举办多样公益活动,持续对新疆各族人民提供多层次的援助

援疆期间,陈锐军时时思考着如何为兵团按照中央要求发挥好“建设大军、中流砥柱、铜墙铁壁”三大作用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他结合自身善于整合资源的特点,组织北京医疗队援友利用业余时间到十四师考察巡诊,促成了“兵地融合”新载体,盘活了援疆干部资源,促进了兵团医疗事业的发展,也为地方援友更深入地了解兵团打开了一扇窗户。

2009年发生了乌鲁木齐“7·5”事件。在这一特殊时期,陈锐军主导申请并促成了全国第一所民族团结红军小学落户在有着光荣历史的十四师四十七团,创建了第一个双语教育奖励基金;提出第二个支柱产业的发展计划并协调资源予以实施,为新疆的长治久安创新了激励机制,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09年7月17日,全疆也是全国首座民族团结红军小学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十四师四十七团落户

鉴于为十四师的经济建设、文化教育、社会稳定等各方面所付出的努力,陈锐军被兵团党委评为“优秀援疆干部”,并荣立二等功。2012年,陈锐军被共青团中央评为“劳动·创造·奋斗——青春励志人物”。

对于陈锐军这趟援疆之旅,中建五局的同事帅兵用一篇散文做了这样饱含深情的总结:“短短一年半的援疆,陈锐军没有把自己当作匆匆‘过客’,而是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饱满的工作热情,只争朝夕的工作作风,为兵团建设、为民族和谐、为当地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接续发力:以文艺的方式讲好“新疆故事”

2010年2月,陈锐军带着新疆人民所授予的荣誉、寄予的厚望,踏上归途回到北京,回到了中国建筑集团的本职岗位。他留给新疆的是叫得响、立得住的若干项目,带走的是无限的眷恋与牵挂。日后,他将点点滴滴的情感蕴藉化作创作的动力与源泉,向文艺领域进军,在更广阔的未知空间发挥出新的创造力。

如前文所述,援疆期间,善思善学的陈锐军喜欢边记录边分享。起初,他将这一篇篇散文发表在北京浙江大学校友网站上,不意竟引起了广泛关注。有一天,陈锐军接到了新华网时任副总裁李保东的邀约,在审查了他的文章之后,专门在新华网上开一个“锐军南疆飞鸿”的专栏,作为一个讲述新疆故事的窗口,发出关于新疆的真实声音。几年后,受邀作为特邀个人用户入驻新华号,不到一年就发文650多篇,浏览量超过3亿,获评“最具影响力的新华号”并遥遥领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阿勒泰,喀纳斯山谷,晨间的迷雾,扑面而来,增添了神秘色彩 陈锐军/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漠勇士——胡杨 陈锐军/摄

显然,文字比脚步走得远。如此一来,陈锐军的创作激情被进一步释放,他对新疆的关注度更高了,讲述新疆故事的意愿也更加强烈。随后,“蓝天下的新疆”品牌栏目又入驻《人民日报》人民号。它已不单单是陈锐军展示个人风采的平台,因吸引一大批热爱新疆、了解新疆、关注新疆的知名书写者,而成为新疆一方形象展示平台和新疆声音民间发布平台,并锁定了一大批稳定而忠实的读者群。

在各级政府领导,包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有关领导以及文艺界朋友的鼓励下,在各方资源的助力和护航下,陈锐军对援疆期间的精彩好文十易其稿,并梳理归纳,分为“所见所闻”“所谋所划”“所感所悟”和“所牵所挂”等几个主要部分,辅以他援疆期间拍摄的精美而饱含深情的图片,最终凝结成他的首部专著《南疆飞鸿——陈锐军援疆手记》。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时任司令员华士飞欣然为《南疆飞鸿》写序,称赞道,“这些援疆笔记言之有物,来自边疆大地的最基层,是最鲜活的第一手国情资料,真实感人,也就有了很大的可读性。”因为对新疆持有同样深厚的感情,“诗人外交家”李肇星与陈锐军结缘。老部长得此书后手不释卷,连夜看完,并亲自对此书加以把关、指点、润色,专门题词“援疆路远,兵团情深”以资鼓励。如今,该书已成为援疆干部们的教科书,是全体驻村干部的必读教材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诗人外交家”李肇星因新疆与陈锐军结识,并对陈锐军的创作给予了肯定,两次为其著作作序

距离《南疆飞鸿》成书已过去了十几年,但其影响仍然在持续发酵。不少朋友时不时发来一篇读后感,或感怀他深沉的援疆情怀,或赞叹其工作能力与智慧,或致敬持续的创造力与文字书写的功底,篇篇均为发自肺腑的自觉书写,情真意切。江苏文友李光西先生前后共计写了19篇阅读札记,篇幅逾13000字;江苏援疆团“小粉丝”胡晓婷,向陈锐军连发两篇读后感,以表崇敬之心。

对于陈锐军而言,《南疆飞鸿》的问世仅仅是一个新的开始,蕴蓄在他职业角色下的文艺情怀被彻底钩沉出来,创作热情自此呈井喷式爆发。他开始了更加多元的书写,表达的内容和形式也越发广泛、自由。

在援疆期间,陈锐军还养成了一个习惯,即拿起相机深入基层的团场、村庄,走门入户,捕捉真,定格善,再现美。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挂职的一年半,连同此后每年不定期的多次走进新疆,他竟拍下了十几万张精美的图片,既有或旖旎或雄浑的大美风光,又有新疆各族人民亦灵动亦质朴的笑容,更有最鲜活、最真切的生活场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锐军将专著《南疆飞鸿》赠送给南疆某部边防将士

与蕴蓄着真情实感的文字相比,摄影作品的感染力和冲击力则显得更为直接和强烈。于是乎,从《南疆飞鸿》开始,再到后来陆续出版的三本书《援疆十年》《我和我的新疆朋友》《援疆好声音——歌曲背后的故事》,图文大多出自陈锐军之手,所撰文章无一不直抵人心,所选图片无一不美轮美奂。

长期以来,新疆一直为恐怖主义分子所觊觎,而和田地区则曾是受伤害最深的地区之一。陈锐军多部著作的问世,真实呈现出新疆今日之风貌,新疆各族人民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生活状态及共创幸福生活的美好心愿。系列书籍的出版,成为化解民族隔阂,消除心理阴霾的有效载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锐军著作被翻译成不同的语种

陈锐军关于新疆的书籍,不但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同时也赢得了出版界和宣传部门的肯定。《我和我的新疆朋友》荣获中国外文局2020年度优秀外宣文艺作品“十大中文好书”,俄文版、白俄罗斯文版、乌克兰文版等7个文种,获中国外文局2021年度“图书版权奖”,土耳其文版和吉尔吉斯文版入选2021年国家丝路书香工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著作均作为留给后世的精神财富,为国家版本馆和国家图书馆、各省市自治区图书馆和不少高等院校图书馆所收藏。也就是说,在共和国著作版权发展史上,陈锐军作为一个从业余作者起步的文学爱好者,也留下了自己特殊的足迹。对此,陈锐军曾经饱含深情地说:“援疆生活成为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藏和创作源泉,让我用心领会了艺术来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服务于人民的真谛。”

除了工作手记、散文等专著之外,陈锐军还相继推出了小说《雪域奇兵》,荣获第二届“青稞文学奖”;他所创作的电影剧本《冰湖历险记》荣获第十五届夏衍杯创意作品奖。他还尤其擅长辞赋创作,代表作有《援疆赋》《文军西征赋》《浙江大学赋》及《长江大桥赋》,其中,《文军西征赋》专门为纪念母校浙江大学的抗战西迁精神而作。2024年7月8日,为报答母校的教育之恩以及多年来的资源支持,陈锐军和校友林格锋(书法撰写者),向母校捐赠了以瘦金体书法作品《文军西征赋》,捐赠仪式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举行。陈锐军表示,自1987年毕业至今,母校的“求是创新”精神始终犹如灯塔一般,指引和鞭策着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锐军文艺作品获得的部分荣誉

如何宣传新疆形象、传递新疆声音、讲好新疆故事?陈锐军以16年的实践摸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即以文艺创作的方式触摸新疆的草木山川,品鉴新疆的历史人文,打破重重认知壁垒,唤起人们心底最柔软、最深沉的共鸣。静水深流,行稳致远。

综合效应:呼朋引伴 填补空白

“我每年都利用各种工作机会,回新疆出差好多次。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这些年新疆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真是惊人。与我援疆那时候相比,尤其是南疆和田地区真是不可同日而语。”这是陈锐军一路见证下来的肺腑之言。

尤其令他为之振奋的,是“文化润疆”工程对新疆文化事业发展带来了巨大变化,一大批优秀的文化作品正在产生或酝酿之中,社会各界对治理、发展好新疆的信心,也更加有底气了。自然,善于以文化润疆的他和“小伙伴们”的作为空间也就更大了。

就歌曲创作而言,陈锐军是在2013年的某一天偶然开始涉猎的。关于和田的各种梦久久萦绕于心,他利用午休时间边回味边捕捉灵感,竟一气呵成创作了自己人生的第一首歌词,这便是日后被当选为和田地区代言歌曲的《梦回和田》。这个意外之喜给了他莫大的鼓舞,也让他找到了比文字更容易传播、宣传新疆的方式——音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锐军和新疆音乐大咖们成为好友

201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旅游和宣传部门首次推出“一个城市一首歌”评选活动,让广大群众和业界专家都参与进来,为每座城市选出公认的代言歌曲。人们发现,在《吐鲁番的葡萄熟了》《达坂城的姑娘》《草原小夜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经典老歌毫无悬念当然入选的同时,居然有三首由援疆干部作词并打造的歌曲,如黑马闯入赛场,分别入选乌鲁木齐、和田、喀什新时代城市代言歌曲,循着这一思路,陈锐军和众多援友在上海星外星总裁芮文斌的支持下,正式步入这个新赛道,开启了又一轮无止境的探索。

此后,陈锐军的创作欲一发而不可收拾,《和田玉缘》《和田玫瑰》《和田》《玉龙喀什河》《爱的阳光》《阿尔金山的光芒》等原创歌曲接踵而来,既被业界称颂又为广大群众所认可。

这其中,推出先被“雪藏”8年的《蓝天下的新疆》被选为新疆反恐纪录片《暗流涌动》的主题曲;《来一场饕餮盛宴》被确定为央视纪录片《新疆滋味》的主题曲;《美丽新疆我的家》被央视节目《民歌中国》选为“走进新疆”的开场歌舞;所创作的《阿克苏情缘》荣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七届“天山文艺奖”和阿克苏地区第三届“塔河文艺奖”等。此外,陈锐军的歌词创作也不再局限于援疆范畴,随着知名度的提高,他为家乡西安创作了《梦回大唐》并获得多项大奖,成为广为流传的城市代言歌曲;他为全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创作了《和你在一起》主题公益歌曲;为全国乡村振兴创作了《一起来加油干》主题公益歌曲。今年,受习总书记新年贺词的启发,陈锐军又创作了《蒸蒸日上的好生活》。

“独行快,众行远。”文化润疆的路上,陈锐军与越来越多的志同道合者团结在一起,拧成一股绳,把个人的尝试转化为集体的成果,共同打造出一个叫得响、传得开、深入人心的“援疆好声音”品牌。张明平、安谅、郭艺文等援疆干部在“援疆好声音”的创作团队中发挥着骨干作用,也被收录在《援疆好声音——歌曲背后的故事》里。但陈锐军也坦言,音乐的创作不同于文学或摄影创作,作词谱曲只是迈出了创作的第一步,真正要让歌曲走进大众,传唱开去,还需要编曲配器、后期录制等大量工作,而这部分耗资巨大,单靠这个群体的挥洒创作热情和才华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更多社会力量的参与,需要一个好的机制来支撑。

在文艺创作的过程中,陈锐军处处留心,处处有新的思考。他在甘肃考察时发现,“花儿”在当地人们的生活中仍然发挥着抒发感情、排解情绪等特殊作用,“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经验丰富又会唱‘花儿’的思想政治工作者遇到了一个轻生的人,她通过唱‘花儿’帮助对方疏导情绪,放弃了轻生念头,最终回归了生活。那么,我想‘花儿’一定也可以用在我们日常工作当中,把党的政策精神要求用‘花儿’的方式唱出来,更贴近生活,更通俗易懂,这样群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贯彻党的政策方针,缓解社会矛盾。目前我正在做这方面的尝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漠深处的守水人李青春在陈锐军的宣传下得到社会各界人士捐助,拥有了一台雪地摩托,再也不用靠马拉爬犁雪天进出大漠了

近几年来,陈锐军应不少机构邀请,为文艺活动创作《三句半》,就印证了文艺在上情下达方面的独特效果:“我用《三句半》把政协以往的成果和今后要做的事用十几组‘三句半’就说明白了,大家会心地一笑,也就用心记住了,可能比几万字报告的传播效果还有效。”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许多青年人仍在为不知道如何实现梦想而苦恼。或许可从陈锐军的援疆奋斗事迹中获得借鉴和启示。他对于梦想有这样的理解,“梦想就是你的初心,它首先包括你为人民服务这个总目标,其次,也应该包括你个人的兴趣和爱好。这些兴趣爱好千万不要等到退休的那一天才开始着手做,那就错失了很多良机。”

就实践中的具体方法而言,他说,“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给自己留一块自留地,每天给自己一点放空的时间。此外,要重视做好过程信息的及时整理,那些散落在平日里的日记、工作笔记、诗歌、散文、杂文等作品,便是你人生的印记,心灵的轨迹。”

源头活水:爱出爱返 薪火相传

在持续援疆的探索过程中,特别是以文艺的方式援疆,可以说陈锐军已经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同时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摄影家协会、北京音乐家协会和中国音乐文学学会的会员便是证明。然而,迎接他的并不总是鲜花和掌声,也有质疑和冷嘲,最典型的观点是:“一个建筑行业的领导人员,每天日常忙得要命,还能有时间搞文艺创作,这不是不务正业吗?!”

事实上,陈锐军在文化润疆方面的大量工作,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的。他援疆归来之后,就养成了每天5点钟起床开始写作的习惯,同时坚持每天5公里的慢跑或快走,以夯实身体基础。往往是在结束一天忙碌的工作之际,再对白天的笔记做复盘与梳理,次日一早起来投入创作,其状态多是文思如泉涌,下笔如有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喀什地区静谧的白沙湖 陈锐军/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疆阿勒泰地区的喀纳斯美景 陈锐军/摄

对旁人来讲,这是一份难能可贵却也难以理解的坚持。而对陈锐军而言,这情愫由来已久,至韧至深。在援疆之前,他心头始终徘徊着两重遗憾挥之不去。一则,他父亲早年曾有机会到新疆公安厅工作,因尊重祖父母意见而忍痛割爱,新疆从此成了一家人屡屡提起却从未揭开神秘面纱的牵挂;二则,他的母亲出生在1942年从河南开封逃荒到西安的路上,饥寒交迫,挣扎在死亡的边缘,幸得解放军搭救而得以生还。老人家做母亲以后,希望两个儿子能从军以报救命之恩并接续传承人民解放军精神,为此给每个人都起了带“军”字的名字。不料兄弟两人都选择了读书之路,母亲的宿愿落了空。

在陈锐军看来,一段援疆之路,既帮助他圆了父母的梦,弥补了家族遗憾,又开启了全新的生命之旅,岂有不珍重之理?安能虚以应付,草草了之?

这份激情同样也传承到了下一代。陈锐军的女儿在耳濡目染中对新疆产生了独特感情,不约而同、不同程度地参与到父亲的援疆事业当中。大女儿陈馨怡,研究生选择了新闻传播专业,毕业后加入央视纪录片《我到新疆去》《新疆滋味》《自然的力量2》的拍摄当中。此时,她已不需要父亲的引导,以独立的视角走进新疆,感知新疆一草一木不变的坚韧,谛听新疆各地区新时代发展建设的潮声。三代人的新疆情缘从她这里绵延开去。

回望陈锐军的求学生活和职业生涯,我们不难发现,他的援疆情怀只不过是其家国情怀的一个分支、一个缩影而已。早在浙江大学读书期间,他就是活跃的文学青年,与同学携手创办了大学生新闻社,深入社会生活,广泛寻找题材搞创作,既锻炼了文笔,也用这种方式实现了勤工助学。

1987年回家乡西安在中建西北院从事建材工艺设计工作。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他加盟新华社陕西分社,成为特约记者,因多次关注社会动向,深入采访写出有分量的内参,得到中央主要领导批示,差一点调进新华社工作。2002年,他通过了中建系统组织的公开竞聘,以双科冠军的优异成绩调入北京中建总公司总部,开始了新的人生篇章。

由此可见,陈锐军无论置身于任何地方任何岗位,都有一股子“干就要干到最好”的执着精神,不轻易被角色、职位、身份乃至经济条件等外在因素所定义、所局限。作为援疆干部,他通过一己之努力树立了优秀援疆干部的形象;立足建筑行业的本职岗位,他同样会以多元的发展和成就,塑造了新时代建筑行业党建、纪检和企业文化工作者的全新形象。

陈锐军担任北京市西城区第十三、第十四和第十五届政协委员,每年都提交若干份提案,所涉及的议题涵盖城市建设、民生改善等多个方面。如,就城市建筑更新改造工作而言,他提交了《推广运用模块化集成建筑技术(MiC)加快推进北京危旧楼改建》的提案,并得到了西城区住房和城市建设委员会的高度重视,相关工作得以有序推进。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不仅具有实用功能也有着极强的审美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一个城市的气质和总体印象,可长期以来,我国的建筑体上往往只体现施工单位和建设单位,独独忽略了设计者的著作权。为此,陈锐军递交了《关于设立建筑作品署名标识牌保护知识产权 完善治理体制机制的提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伊犁地区喀拉峻草原曼妙的倩影 陈锐军/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塔里木盆地神秘的胡杨林 陈锐军/摄

从陈锐军的文字来看,不论是娓娓道来的散文还是条分缕析的提案,读者都能捕捉到一种清晰可辨的人文情怀,那是对生命的真切关爱,那是对时代的由衷热爱。

从立足本职岗位到援疆屯垦戍边,从以身作则培养青年干部到吸引各领域人才才尽其用,在陈锐军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勇毅追梦、以奉献为使命的群体;透过“陈锐军现象”,我们看到了更多讲好新疆故事、讲好中国故事的创新思路与可能。

如何在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进一步完善援疆工作机制,持续盘活资源,充分挖掘、调动、保护好援疆干部的积极性,使“陈锐军现象”由个案变成更为普遍的现象?如何用好“陈锐军现象”,吸引、感召更多与新疆结缘的人,成为名副其实的“新疆文化使者”“新疆荣誉市民”?如何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激励机制,促进“陈锐军现象”的成果转化,产生更好的社会效益,为“文化润疆”注入更多的动力和活力?这是“陈锐军现象”留给全社会的思考。

——原文刊载于《中华英才》半月刊2024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