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斯大林这些曾经如雷贯耳、铿锵有力、朗朗上口的鼎鼎大名,其实都不是他们的原名真名,而是他们的笔名。

起笔名的缘由,主要是出于推翻沙皇俄国,把革命进行到底的工作需要。那时既没有身份证户口本,也没有网络和大数据库,只要改个名换个姓,警察就很难发现你的真实身份。

当年从事地下工作的中共党员,也有多个笔名或者化名,比如周恩来就曾有飞飞、伍豪、少山、冠生等多个化名,其中以伍豪最出名。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为了躲避沙皇秘密警察的追捕,一生用过148个笔名,比如图林、伊利英、弗赖、里希特、迈尔,其中以列宁最为著名。

列宁这一笔名,最早出现于1901年1月,他从慕尼黑用这个名字,给亲密战友普列汉诺夫写信。后者是最早在俄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著名思想家,深受列宁敬仰,晚年转向孟什维克少数派,与列宁分道扬镳。

1902年,他用这一笔名,发表了声讨机会主义的著名檄文《怎么办》。十月革命后,他在各种正式场合,频繁使用“乌里扬诺夫•列宁”这一组合嵌套签名,包括党员证、人民委员会法令。

“列宁”的来源,有多种说法,扑朔迷离。列宁侄女奥莉加在回忆录中写道:“我有依据,这个笔名来自勒拿河,它在作家科罗连科的笔下是如此美好。弗拉基米尔•伊里奇没有用沃尔金(即欧洲第一大河伏尔加河)当笔名,是因为后者被用得太多了,普列汉诺夫就曾用过。”

有人称,列宁之所以用勒拿河做笔名,是因为他曾经流放西伯利亚,在勒拿河附近的舒申斯科耶居住过。但这经不起推敲,因为舒申斯科耶地处舒希河畔,该河并非勒拿河的支流,而是叶尼塞河的支流。

也有说跟妻子女友父亲有关。1900年,乌里扬诺夫已经是沙俄秘密警局黑名单上的革命大佬,出国避难时护照难免被扣,妻子克鲁普斯卡娅的女友,敬佩并同情革命者,改了父亲尼古拉•列宁护照上的出生日期(那时的护照没有照片和防伪水印),然后借给乌里扬诺夫,顺利出国。

那以后,列宁就成了乌里扬诺夫的笔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有一说,列宁是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铁粉,流放西伯利亚期间,手不释卷托翁的小说《哥萨克》。书中主人公叫奥列宁,也遭到流放,可谓同病相怜惺惺相惜,遂截取“列宁”作为笔名以言志。

列宁逝世后,克鲁普斯卡娅在1924年5月16日,莫斯科出版的《党支部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为何弗拉基米尔•伊里奇选了列宁做笔名》的文章:

“尊敬的同志们!其实我也不知道,他为什么给自己起‘列宁’这个笔名,我从未问过他此事。他母亲叫玛丽亚,去世的妹妹叫奥莉加,勒拿河金矿起义事件,发生在他取这个笔名之后。他流放期间没有到过勒拿河。或许他选这个笔名纯属偶然,就像是普列汉诺夫突然写下‘沃尔金’这个笔名一样。”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朱加什维利是格鲁吉亚人,由于看上去像葡萄藤一样的格鲁吉亚文,实在太难辨识,他于34岁那年,给自己起了“斯大林”这个笔名,钢铁之意,代表着钢铁意志和铁腕手段。

这种做法,有点类似新中国政府,为了多快好省地扫盲,将难以辨识的繁体字简化。

朱加什维利一生给自己取过两个笔名:一个叫柯巴,意思是“不屈不挠的人”和“无情的人”。在格鲁吉亚的传奇故事里,柯巴是一个绿林好汉的名字,流行于革命者中间;另一个叫斯大林,震惊整个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维亚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维奇·莫洛托夫,曾任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外交人民委员(外交部部长)等重要职务,是斯大林领导班子里的二号人物。他原姓斯克里亚宾(Скрябин),由于第一个音节有3个辅音字母连在一起,不好发音,于是学习斯大林好榜样,选了“莫洛托夫”这个“具有工业化特征”的名字。

莫洛托夫的意思是锤子,不仅“具有工业化特征”,还是苏联国旗的重要组成部分,真是硬棒棒响当当,杠杠的。

说起苏联红军总司令、莫斯科市委书记罗森菲尔德,很多人都感到陌生,但要说起加米涅夫,那就久仰大名了。加米涅夫是罗森菲尔德的笔名,石头的意思。

这同样是个“具有工业化特征”的名字,这块石头,应该是块矿石,不仅熔入革命大熔炉,也熔入革命胜利后的工业大熔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