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拥有碟片的时代,怀念渐渐逝去的青春——

老汪和他的音像店走过20多年

本报记者 蒋祖华

“给你一张过去的CD,听听那时我们的爱情……”歌词中提到的CD,承载了一代人的青春。那个时候,人们将音乐和故事写进光盘,在朋友之间互相传阅,一来二去就有了情感联系。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如今的人们更习惯于在网上听歌、看电影,光盘作为音乐和故事分享的载体,正渐渐淡出人们视野。那么售卖光盘的音像店会不会也慢慢从市场上消失呢?店主老汪认为不会,在他看来,只要还有人在怀念那个时代、怀念青春时光,他就会把这家店继续经营下去。

小小音像店的“灵魂人物”

双联音像店对许多老苏州来说并不陌生,这家店的老板叫汪亮,熟客们都称他为老汪。他戴着一副厚重的黑框眼镜、头发梳成三七分,穿着一件没有图案的黑色T恤。见到他时,店铺里正播放着邓丽君的粤语金曲。老汪说话夹杂着苏州口音。

店里除了未拆封的唱片,似乎所有的物件都有些年头。厚重的笔记本电脑、老式的VCD碟机、功放机、音箱,以及一台银灰色的背投电视。一张邓丽君的唱片被摆放在这些物品中间,凸显那个年代特有的气质。

老汪是这家店的老板,也是唯一的员工。店面不大,能坐的地方只有通往阁楼的楼梯台阶。台阶前面放一张简易折叠桌,老汪平时就坐在台阶上,伏在折叠桌上写写画画,管理音像店的经济命脉。“老板位”的周围摆满了他平时爱喝的饮品——清酒、威士忌、泡茶用的热水,以及几瓶便利店买来的饮料。可以想象,当店里没客人时,他有多自在。

几万张碟片囤积在这间十来个平方米的小店里,一摞一摞堆成半人高。看似杂乱无章,实则井然有序。“顾客进来看看,感兴趣么翻一翻,翻乱了我就整理一下。”老汪每天的工作就是整理这些唱片。经典唱片缺货了,他就及时补货;热门明星出新专辑了,他就及时上新。一摞摞唱片,封面放哪张专辑,歌手名字叫啥,他都门儿清。“大陆的、欧美的、港台的、日韩的,最新流行的、古典的、摇滚的。只要你告诉我,我一下子就能给你找出来。”他的大脑里好像有一个搜索引擎,只要告诉他关键词,他就能找到对应的专辑。

一般来说,店铺里有顾客光临,老板都会笑脸相迎,热情招待,而老汪却是个例外。看到有顾客进门,他只是礼貌性地点点头,然后继续埋头做自己的事。如此佛系的老板,要么是对自己的人缘自信,“能来的都是朋友”;要么是对自己经营的货自信,“很多货网上买不到,他们最后还是得来找我”。而老汪属于这两者的结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汪(左)与好友赵先生。

周日的夜晚,80后音乐爱好者赵先生走进店里,见老汪在忙,他便径直走到“老板位”上坐下,有一搭没一搭地和老汪聊天。老汪耳朵里听着,头也不回,自顾自在整理手中的唱片。有的顾客走进来,还误以为赵先生是这家店的老板,反而老汪是客人。

老汪与赵先生是认识了20多年的老友,说起第一次结缘的场景,他俩记忆犹新。2000年初,赵先生20多岁,喜欢听日系音乐。在认识老汪以前,他常光顾观前街的一家音像店。有一次去买碟,赵先生发现那位老板“杀熟”。“他卖给我的唱片要比正常行情价格高一些。我问老板多买几张能不能便宜点,他说不行。我选了十张,结果算下来反而比单张买还贵,于是我就再也没去过那家店了。”赵先生说。

那个年代,一条街上就有好几家唱片店,可赵先生想找的那几张唱片市面上并不多见。他东走走西瞧瞧,最后在老汪的店里发现了他想要的。“老汪蛮实在的,给出的价格合适,我就买了。从那以后我就经常来这家店逛逛,有好听的歌也会跟他交流,找他帮着进货,时间久了就成朋友了。”虽然赵先生现在买唱片不像以前那样狂热,但时不时来店里找老汪聊天,已经成了习惯。

小光盘承载着一代人的青春

很多人不明白,在数字化的时代,明明大部分音乐作品、影视作品在网上都能找得到资源,而有些人还是愿意用很高的价格,为这些磁带、唱片买单。这20多年来,老汪一直在用他的实际行动来回答这些问题,用他深沉的热爱,来致敬光盘的价值。

老汪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当时唱片、磁带作为主要声音媒介,在市场上迅速流行起来。年轻时的老汪对流行音乐很感兴趣,在大多数苏州人还听不惯粤语歌的时代,他已经是四大天王的“资深铁粉”,购买了不少当时流行金曲的磁带和唱片。“以前没有网络,听歌只能通过磁带、唱片。那时候手里只要一有钱,我就到附近店里把喜欢的光盘买回去,定定心心地听,反复地听。”

“因为爱好才会入行,入了行才有机会开店。”2000年前后,老汪从一家音像店老板那里得知双联音像店要转让,于是他立即筹钱把店盘了下来。在老汪看来,他盘下的不仅是这上万张光盘存货,还有这些光盘所承载的岁月。

“不知道你有没有印象,那段时间大街小巷都能听到陈慧琳、李玟的歌,《大日子》《花花宇宙》《记事本》,再到后来的周杰伦、SHE……”2000年前后,华语流行乐坛无比辉煌。那段时间音像店生意最火爆,对此老汪印象深刻。“那个时候不管是谁的唱片,都有人来买。可以说只要店里有货就不愁卖,闭着眼睛都能挣钱。”直到2007年前后,人们开始从互联网下载歌曲,用MP3听歌,唱片的销量才逐渐回落。

双联音像店分成三个区域:国内音乐唱片、国外音乐唱片和影视作品光盘。若是问老汪哪个类别卖得最好,他一定会说“都好”。但他把周杰伦、陶喆的全套专辑摆在最显眼的位置,答案不言而喻。

这些年,到店里来买唱片的人又多了起来。一开始老汪还想不通,“这些人连唱机和光驱都没有,他们为什么要买唱片?”现在老汪渐渐想明白了,买唱片似乎和光驱没有太大关系,他们大多是在怀念自己的青春。“就好像当时的我,喜欢的东西一定要抓在手里才真实。他们也一样,好像买到了学生时代喜欢的唱片,就抓住了一段青春。”老汪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少人曾在这样的音像店里淘过碟,如今这里又成了他们追忆青春的地方。本版图片 记者 蒋祖华摄

小店铺成了追忆青春的地方

“过去在街头巷尾经常能看到音像店,仅仅在古城区的十全街、凤凰街就有十多家。但是坚持到现在的没几家。”在地图上搜索“音像店”“唱片店”,能搜到的仅有4家,其中位于北寺塔附近的一家店还被打上了“已停业”的备注。

在网上搜索“唱片店”,弹出来的消息看上去都有一种孤独感。“这个城市最后一家实体唱片店”“一个时代的终结”……这或许就是在告诉大家,唱片终将淡出人们的视野,放学后泡在音像店里淘碟的场景,也将成为时代记忆。而老汪在开音像店这件事上,总有一股劲儿。“这家店有好的时候,也有不好的时候。现在属于基本维持经营的状态,以后不管再困难,只要有人需要碟片来回忆青春,我都会把这家店开下去。”

一道玻璃门,把双联音像店和马路分隔。门外是熙熙攘攘的人流车流,门里是老汪的精神乌托邦。门外的店铺不停更迭,门里面的陈设布局,20多年来却没有改变。只不过从前来店里淘碟的孩子,如今都步入中年;从前来店里赶时髦的那批年轻人,脸上也渐渐显露出岁月的痕迹。经过时间的催化,买光盘的消费者变成了老朋友,这家小店也从一个消费场所,变成了大家追忆青春、怀旧打卡的地方。

临近打烊,一对中年夫妇走进店里找老汪帮忙,他们的孩子从小就喜欢泡在这家音像店听歌, 长大后又喜欢上嘻哈音乐,便想找个地方成立工作室,平时自己写写歌编编曲。老汪准备将音像店二层的阁楼清理出来给他们用。“一方面是支持小孩的爱好,另一方面,我也是为了这家店的未来做打算,音像周边、音像品牌都是值得发展的方向。”老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