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乡明,人是家乡亲”。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即将在惠州古城缓缓拉开序幕。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正紧锣密鼓地筹备着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文旅大餐”,迎接这一仅次于春节的重要节日。在老惠州人的记忆中,中秋节不仅是一个阖家团圆的时刻,更是一场充满仪式感和文化韵味的盛宴。从传统的拜月祈福、品尝月饼,到扎灯笼、驳山歌、点孔明灯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惠州的中秋习俗不仅蕴含着浓厚的文化内涵,也承载着老惠州人的儿时记忆与浓浓乡愁,更是彰显出惠州民俗文化中多种文化形态兼容的地方文化特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万家灯火映中秋团圆

惠州民间习惯称中秋节为“过八月十五”或“过八月半”,博罗等地还有“接月华”的说法。节日里,家家户户团圆相聚,共进晚餐后,最重要的仪式便是拜月与赏月。户外摆放着月饼、瓜果等供品,尤其是当地特色的风栗、菱角、青榄等六大件,备受欢迎。月出之时,点香焚烛,拜月仪式庄重而温馨,女性多参与,并有卜巧的传统。

惠州中秋之夜,全城灯火辉煌,玩灯笼的习俗尤为盛行,其热闹程度甚至超越了元宵节,被当地视为真正的“灯节”。五彩斑斓的灯笼点亮了城市的夜空,孩子们提着灯笼满街嬉戏,增添了节日的欢乐气氛。这一习俗据传与广东的“竖中秋”相关,是明清以来地方风俗的延续。

然而,随着时代变迁,部分传统习俗逐渐淡化,如点孔明灯的活动因防火安全考虑已被禁止。但驳山歌等公共娱乐活动,在往昔曾是全城瞩目的盛事,两岸居民赏月对歌,欢声笑语不断,展现了惠州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

月撒惠州一地一风情

惠州广袤乡村则遍布着别具一格的中秋习俗,如拜山祭祖、舞龙、舞火狗等,从中也可一窥惠州民俗文化中多种文化形态兼容的地方文化特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惠东:

每年中秋,革命老区惠东县高潭镇上空明月高挂,村民手舞“长龙”穿街走巷,鞭炮齐鸣,鼓声大作,整个小镇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里。据悉,当地中秋舞龙已延续200多年,其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一个说法是承传当地一个武举人为庆祝衣锦还乡,召集族人在中秋之夜舞龙,之后舞龙活动便相传下来。

龙门:

远在200公里之外的龙门县“北大门”蓝田瑶族乡,则是上演独具特色的“舞火狗”。当夜色降临,篝火燃起,少女们全身插满香火,唱着古朴的歌谣,迈着矫健的步伐,队伍蜿蜒起舞,欢呼声不断……神秘独特的“舞火狗”,吸引不少珠三角游客慕名而来。相传,先祖靠狗奶养大,要瑶民永记狗作为“再生之母”的恩德,规定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团圆节(中秋节)之夜,举行舞火狗活动。舞火狗既是一种瑶族对狗图腾的崇拜礼仪,又是瑶族少女的成人礼仪,每个少女要参加2到3次的“舞火狗”,方能向族人宣示自己已经成年,进入谈婚论嫁的行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惠城:

在惠城区横沥镇,依着东江而居的数万客家人“八月都是节”,中秋当天更是开怀畅饮。他们大多都是数百年前从福建或梅州、紫金迁徙而来,遵循传统的俗礼,从八月初一至卅,依序进行祭祀活动:初一祭炎黄二帝,初二祭姓氏老祖,十五至卅祭家神。

博罗:

惠州遍地散落的客家围屋,是大家庭也是小社会,有着非常浓郁的中秋习俗特色,鲜为人知。在博罗凤安围,嫁进来的媳妇在八月十五期间要为娘家人“送中秋”。“送中秋”的时间十分讲究。出嫁女在八月初一至十五期间,一定要送完“中秋”,即中秋节期间要到娘家去送月饼或者水果等礼物。如果“送中秋”者未生过小孩,娘家人要买一对灯笼给她带回婆家,把灯笼挂在门上,意指明年要生小孩;如果是生了孩子的,娘家人也要买一对灯笼送给女儿带回给小孩玩。

惠阳:

在惠阳最大的围屋——崇林世居内,每逢中秋便开展妇女专属的“伏三姑”活动。晚上,在禾堂摆上四方桌,每桌边坐一妇女,在禾堂边烧三支香。由一人在桌边请神,伏桌的人中有的就会唱,也有其中两个对唱或由桌旁其他人诱唱。唱的内容有游耍、读书或苦楚之类内容。伏唱者唱到兴奋时,会手舞足蹈,唱够数个钟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 | 李海婵 潘小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