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创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至今已问世948年。其中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
近代以来,因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反复出现在舞台剧和影视节目之中,在民间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由于宋词原本是古代中国文人雅士聚会时演唱的曲子词,但是年代久远,原曲早已经失传,于是又有当代词人专门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重新谱曲,请来邓丽君在舞台上演出。
从此,“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传播热度到达了顶点,十几亿中国人,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于是慢慢地,就有人将这首词誉为——“千古第一中秋词”。
每到中秋佳节来临,人们想在卡片上,或者在社交平台上写几句关于中秋节相关的话语时,总是会不自觉地引用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来表达内心的情感。
不过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同时流行的,还有一首“中秋诗”,则更加受到官媒的偏爱。那就是唐代名相、大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
一、“千古第一中秋诗”——《望月怀远》
《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这首诗创作的时间比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早了340余年,其诗风格朴实自然,不尚辞藻,却清醇典雅,沉郁顿挫,因此也成了张九龄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
在张九龄《望月怀远》问世之前,中国其实一直有写“望月”诗的传统。据说最早以“望月”题材创作的诗歌是《诗经·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这是一首流行在河南、安徽一带的民间歌曲,讲述的内容是“月下思美人”。后来历朝历代都有大量诗人创作相似题材诗歌,讲的大多是闺中女性在月夜思念良人,思想与内容都倾向于民歌风格。
但是自从张九龄的《望月怀远》问世之后,情形就不一样了。因为这首诗写得“雅正”,非常符合儒家正统的伦理价值观。
诗的第一句写“海上生明月”点题以后,不是马上去写月下的“思美人”,或者月下“思良人”的陈旧内容,而是立刻把“明月”高升带来的情绪,引向了“天涯共此时”磅礴大气的场景。
旧有“望月思”,写的是一门一户,一男或者一女之思,是小儿女之思。但是《望月怀远》把这种情感提升了一个档次,变成了全人类共有之“思”。这样处理,就非常符合“诗言志”的特色。
诗的第三句中的“情人怨遥夜”中的“情人”,不是特指“恋人”。因为在中国古歌里面“情人”,是泛指一切“有情之人”。
他们在中秋节除了思念“爱人”,更多的时候是在思念包括“亲人”、“朋友”在内的一切“离人”,因为他们渴望在这样一个节日里与之“团圆”。
由于《望月怀远》的诗风上承陈子昂,下启李白、杜甫,因此它在中国史诗上占据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而此诗的“清澹”风格,还开创了一个唐诗的新流派,就叫做“清澹派”。
“海上”与“天涯”的阔大意象,整体拓宽了“明月之思”的覆盖范围,到了近现代,这首诗不断被官媒引用,借以表达渴望海峡两岸团聚的“团圆之思”。
所以历来的中秋节,在官媒引用的古诗词里,张九龄这首《望月怀远》的出现频率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样高,或者有时候会更高。
与张九龄《望月怀远》清淳雅正的风格相比较起来,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显然更加注重表达“个性”。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上阕中的“我欲乘风归去”等句子非常有想象力,“起舞弄清影”等句子又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李白《月下独酌》中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而下阕着重刻画月夜思亲的细节,遣词方面也比《望月怀远》更加煽情,所以历来深受老百姓喜爱。但是也正因为写得情致缠绵,所以词中意象的涵盖范围,反而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因此我们说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千古中秋第一词”,而“千古中秋第一诗”的名头,则必给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了。
二、一代名相张九龄
人人都知道,苏轼是两宋第一大才子,二十一岁科考进士及第,深受皇帝和百姓的爱戴,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张九龄其实也是一名“学霸”。
张九龄同样少年得志,二十出头就两榜折桂,并且还是中国历史上岭南出的第一位“布衣宰相”。同时也是唐朝开元盛世时,最后一位“贤相”。
清代王夫之评价张九龄,说他是:“唐室无双士,自古南天第一人。”张九龄博学多才,自小熟读经史,甚至还通晓一些兵法与数术。不论是做诗人,还是做宰相,都是当时第一流的人才。
并且张九龄在识人方面也有独到之处,他很早就发现了安禄山有谋反的嫌疑,可是当他告诉唐玄宗的时候,唐玄宗根本不听。后来因为唐玄宗听信李林甫的谗言,张九龄被迫离开了政坛。
张九龄在朝为官之时,写的诗大多是用词华丽的“台阁体”,大约是应皇帝要求创作的奉承诗。后来淡出政坛,反而开创了用语朴实,清醇雅正的“清澹派”。
“清澹派”诗歌语言清新、自然,质朴无华,且情思深远,着重强调高尚的品格与情操,为后世唐诗的发展开辟出了一条崭新出路。作为此派代表作的《望月怀远》,也因此一直受到世人推崇。
结语
人的性格是复杂多样的,比如李白,他性格豪放、外向,有时还有一点情绪化,喝醉了酒,“天子呼来不上船”。
比如杜甫,他谦逊、敏感,坚韧不拔,“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再如孟郊,他自卑、耿直、孤僻,沉寂时是“昔日龌龊不足夸”,得意时就是“今朝放荡思无崖”、“一日看尽长安花”。
这三位诗人写诗,都把自己的性格融入到诗句里了。所以我们看到的李白始终是天真浪漫、具备神思妙想的,而孟郊则经常表现出“寒蛩号”的一面,最终成了苦吟诗人的代表。
只有杜甫,少年时代也是野心勃勃,甚至也有血性冲动的时候,但是中年以后却显得十分老成持重。所以他写的诗,也没有李白那么多锋芒,反而是情感细腻,被人称为“诗圣”。
诗歌“个性化”让作品打上了诗人本身的印记,优点是很容易以真性情打动人。但是打动的,多半是与作者有同样性格与情操的人。
所以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更能打动的,其实是天下和他一样具有疏狂性情和人生追求的人。
反而是张九龄《望月怀远》其中的情感表达得非常克制,清正雅和、不过不失,所以把它摆到前台,用来代表最大多数人的月夜之思,再妥帖不过了。
不管怎么样,中秋佳节是属于全体国人的。在不同场合,我们自然需要有不同的中秋诗词,所以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与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在中国人的佳节里,永远都不会缺席。
- 参考资料:
- 《苏东坡新传》——《四川人民出版社》,作者:李一冰,2020.05;
- 《旧唐书》,作者:刘昫,五代;
- 《新唐书》,作者:宋祁、欧阳修、范镇、吕夏卿等,北宋;
- 《望月怀远》,作者:张九龄,唐;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者:苏轼,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