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从中专生到北大法学博士后再到法学教授:把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方式

来源:微信公众号:光石法学院

与法学院的很多老师不同,刘东亮教授求学经历充满曲折。当年,为了早一点“跳出农门”,他初中毕业后没有读高中,而是就读于河南省西华师范学校,毕业后成为乡政府的广播员。然而,正是这段基层政府工作经历,让他朦朦胧胧中萌发了模糊的“法治”意识。同时,抱着错失接受高等教育的缺憾,刘东亮于1994年到中国政法大学成教大专班进修法律,这期间,他自学英语通过四六级,通过国家律师资格考试,并发表多篇学术论文,为日后的进阶之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98年,刘东亮考上浙江大学的研究生;2001年,考回中国政法大学,攻读诉讼法学博士;2004年,进入北京大学法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其后担任河南省某地级市政府法制办负责人;2012至2014年留学美国;现为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并入选西安交大“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这颇具传奇色彩的逆袭经历,着实让人惊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94年9月,刘东亮初到中国政法大学进修)

从中专生到法学教授,成功的逆袭不是仅靠机遇,而是如刘东亮老师所言:“没有你做不到,只有你想不到”。“与国外大学‘宽进严出’相比,中国大学的特点目前还是‘严进宽出’,刚入学时几乎看不出大家有什么不同,然而,四年之后即将走出校门的时候却相差悬殊,甚至判若云泥。其根本原因是,很多人因没有奋斗目标而失去了提升自我的动力。仍然以我自己为例,1994年我到政法大学进修,1996年通过国家律师资格考试(当年的通过率是3%)。我在两年内就通过了这场对法律人来说意义重大的考试,归因于当时的学习目标非常明确:毕业后去做律师。——沿着正确的方向一步一步走下去,水滴石穿,何事不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4年刘东亮教授在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UCD)访学时留影)

法学初学者,面对一个个磅礴巍峨的概念术语,常会留下深奥难懂的刻板印象,认为若想一窥法学的浩瀚大海,就必须“寒窗苦读”。然而,在刘东亮老师眼中,“书山有路勤为径”尚可以理解,“学海无涯苦作舟”完全不能苟同。“学习新知,乐不可言。只有认同这种观念,才谈得上学习的乐趣。如果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那就没有必要去‘自讨苦吃’。”

如何在自学过程中,把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方式,刘东亮老师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自学,英文中的一种表达方式是“teach oneself”。——我们能自己教自己吗?实际上,在自学过程中,老师还是有的,这位老师就是“兴趣”。只有找到了你真正感兴趣的东西,学习才会有不竭的动力,才会有“最好的老师”指导你如何学习。在自学过程中,无论遇到什么曲折,只要你始终保持着学习的兴趣和乐趣,都可以不畏艰险,甚至知难而进,最终登上有着无限风光的险峰。”

正是由于一直以来对法学研究的浓厚兴趣,刘东亮老师的道路选择和人生轨迹也因此受到改变。2004年,刘东亮从政法大学博士毕业,面对“省委组织部选调任职副县长”和“攻读北大博士后”两条道路时,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后者。于是,才有了后来的《行政诉讼程序的改革与完善:行政行为司法审查标准问题研究》这本专著的问世。“我在政府和学校之间几度穿梭来回,最后发现自己真正喜欢的还是读书、学习的生活,而不是去做‘肉食者’。尽早发现自己的兴趣,稳定自己的兴趣,并努力发展自己的兴趣,这是每个人可遇而难求的福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96年8月,刘东亮在中国政法大学昌平校区八号公寓留影

中间为学友刘俊标,左为桑磊主编

转自微信公众号:光石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