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到吧,睁眼闭眼间,就到了假期最后一天。翻开日历一瞧,今天是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正当天。
观月赏月的美事得等入夜了,白天出门逛街依然是好动成都人的惯常。小都要安利一个很契合今日主题的小展——“篮篮筐筐篓篓·云贵川竹编展”,它藏在宽窄巷子隔壁的柿子巷。
篮篮筐筐篓篓,看名字就知道要展出的内容了。
对于这几个字,想必身处四川盆地的我们并不陌生,餐桌上常见毛竹笋、雷竹笋、麻竹笋、方竹笋、苦笋和慈竹笋,总有一款你吃过。
事实上,除了四川,云南、贵州的土壤气候同样适宜不同品种的竹子生长。过去,房前屋后的竹林等,是村民们的生活资料来源,大家就地取材,才有了“竹筢晒席侍弄田地,竹筐竹篮晾晒果蔬”。
篾匠,这样一种顺应农耕时代生产需求的职业,与瓦匠、木匠、铁匠同等重要,为村民们提供着必要的生活支持。
不过,随着时代发展以及乡村转型,竹篾编制的器具由功能性转向装饰性,粗工农具往更为精细化的工艺品和装置工程发展。
像这次展出的展品均属云贵川三地的日用竹编制品,分别出自三位老师傅之手。这些手艺人由云集杂货店实地寻访而来,比如:
贵州省非遗传承人龙远军,生活在贵州“竹编之乡”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三穗县,家中四代都是篾匠,他跟竹子打了半个多世纪的交道。
云南省玉溪市民族民间工艺师普志学,出生在每年种植四五万亩竹子的新平老厂乡。30岁时,他跟着父亲学手艺,后来在自己竹编的过程里不断尝试创新,学习借鉴新平花腰傣、彝族的刺绣图案。
邛崃的瓷胎竹编、青神的平面竹编、崇州的日用竹编是四川竹编的三大类,而展览也将目光聚焦在四川日用竹编匠人身上:
在邛崃,寻访过经营竹编日杂店的张成杰师傅;
在崇州,遇见82岁的周同松爷爷和他的妻子,将年轻时的谋生手艺作为晚年生活的消遣;
尔后又无意中,跟崇州“细工竹编之父”胡长发的外曾孙何崇怀相遇。何崇怀继承了家里的竹编事业,但是,事业重心放在了装置工程上。他同意借出两只提篼做展品,虽然时间久远,仍能窥见倾注了心思的物件其精巧度。
云贵川都盛产竹子,但是,其因材因人、因地域文化的不同发展,竹篾编制产品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倾向。具体有什么差异?不妨钻进柿子巷看看。
时间:9月15日至10月7日 11:00—19:00(周二店休)
地址:花鸟虫鱼陶艺·一平方米美术馆(柿子巷七号附九号)
票价: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