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周
摘要:如果要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哪一支军队战斗力最强,会有很多不同答案。但是要问哪一支军队最凶残最没有人性,答案基本上是唯一的,那就是——日本军队。在战争中,日军对平民烧杀掳掠,对战俘虐待残害,在战场上刻意射杀医护人员,完全无视国际法和战争法,犯下了累累罪行,可谓罄竹难书。
图1:1942年4月菲律宾巴丹死亡行军是二战日军三大暴行之一
如果要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哪一支军队战斗力最强,会有很多不同答案。但是要问哪一支军队最凶残最没有人性,答案基本上是唯一的,那就是——日本军队。在战争中,日军对平民烧杀掳掠,对战俘虐待残害,在战场上刻意射杀医护人员,完全无视国际法和战争法,犯下了累累罪行,可谓罄竹难书。
日军的残暴行径数不胜数,而其中南京大屠杀、新加坡大屠杀和巴丹死亡行军,杀人之多,手段之残忍,最为骇人听闻,并称日军在战争期间的三大暴行。今天就来重点介绍一下巴丹死亡行军。
1941年12月7日,日军航母舰队偷袭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基地珍珠港,美军太平洋舰队遭到重创,由此拉开了太平洋战争的大幕。
紧接着,日军开始了在东南亚地区的全面攻势。12月8日日军轰炸了美军在东南亚最大的空军基地菲律宾克拉克机场,炸毁了机场上72架P-40战斗机中的55架,以及全部18架B-17“空中堡垒”轰炸机,使得美军的空中力量受到沉重打击。由于空中力量损失太过惨重,显然已经无法和日军抗衡,美军不得不将在菲律宾仅剩的17架B-17轰炸机全部撤至澳大利亚,彻底丧失了在菲律宾的制空权
12月10日,日军飞机又在马来亚海域炸沉了英国海军远东舰队的两艘主力舰“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反击”号战列巡洋舰和3艘驱逐舰。
至此,盟军在东南亚的三支海空支柱力量:美国太平洋舰队,美国在菲律宾的航空队和英国远东舰队损失殆尽,制空权制海权也就此全部丧失。
图2:1941年12月7日,珍珠铬事变拉开太平洋战争大幕
日军随后在泰国、马来亚、菲律宾等地登陆。其中在菲律宾,日军兵分两路,12月22日,日军第48师团在吕宋岛西岸林加延湾登陆,24日,日军第16师团在吕宋岛拉蒙湾登陆,两路日军对部署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的美菲联军形成了合围之势。
菲律宾,位于西太平洋中部,由700多个大小岛屿组成,在西太平洋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位置。1898年美国在美西战争中击败西班牙,菲律宾就此成为美国殖民地。
1937年,美国陆军退役上将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出任菲律宾陆军总司令,着手组建菲律宾陆军。
1941年6月,由于太平洋上战云密布,美国也开始加紧备战,将菲律宾陆军与驻菲美军合并,并将麦克阿瑟被召回现役,以陆军中将军衔担任美国远东军总司令,统一指挥美菲联军。
此时美菲联军总兵力约13万人,其中美军约3万人,菲军约10万人。虽然兵力不少,但装备落后,训练也不足,相比两个师团约5万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日军,整体战斗力还是远远不如的。
因此面对日军的两路夹击,麦克阿瑟只得下令放弃马尼拉,将主力撤至到巴丹半岛继续抵抗。巴丹半岛,地形陡峭复杂,易守难攻,在麦克阿瑟的计划中,早就将巴丹半岛和南部的科雷希多岛作为最后的防线,并已经修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他准备依托巴丹半岛的有利地形和坚固工事,坚守半年以上,等待美军反攻。
图3:1942年1月2日,日军进入马尼拉
1942年1月2日马尼拉陷落,日军认为拿下菲律宾全境是早晚的事,甚至乐观地以为大局已定,将海军主力以及第48师团调往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这样进攻巴丹半岛的就只有第16师团了。
1月9日,日军向巴丹半岛发起进攻,这时退守巴丹半岛的美菲联军还有9万人之众,凭险死守,
顽强抵抗,给予日军以很大杀伤,成功击退了日军第一次攻势。
日军这才意识到巴丹半岛才是美军在菲律宾的核心抵抗据点,因此日军第14军司令官本间雅晴中将调来了援军第4师团和第65独立旅团,以及重炮、飞机,并囤积弹药、粮食,准备再次发起总攻。而此时日军在东南亚已经相继占领泰国、马来亚、新加坡、关岛,在巴丹半岛的美菲联军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困境,麦克阿瑟所期待的反攻更完全不可能了。美国高层也明白巴丹半岛的陷落是迟早的事情,为了避免已经在1941年12月晋升上将的麦克阿瑟落入敌手,罗斯福总统下令麦克阿瑟撤离菲律宾,前往澳大利亚组建西南太平洋战区。
3月11日晚,麦克阿瑟将指挥权交给乔纳森·温赖特中将,和家人搭乘美军鱼雷艇利用夜色掩护冲过日军的海上封锁线,到达菲律宾最南端的棉兰老岛,再换乘飞机前往澳大利亚。麦克阿瑟的撤离,对于在巴丹半岛上粮尽弹绝的美菲联军来说,在心理上无疑是个沉重打击,军心士气一落千丈。
图4:罗斯福命令麦克阿瑟离开菲律宾,以免他成为日军俘虏
4月3日,经过补充和重组之后的日军发起了第二次总攻,已经山穷水尽的美菲联军再也难以支持,4月9日,爱德华·金少将率7.5万美菲联军(其中美军9300人)向日军投降。温赖特中将率残部退守最后的阵地科雷吉多岛,到5月6日,科雷吉多岛也被日军攻陷,温赖特中将率1.5万美菲联军(其中美军约6000人)向日军投降。
在巴丹半岛上向日军投降的7.5万美菲联军(其中美军9300人),这也是美军历史上成建制投降人数最多的纪录,还有2.6万平民,总人数超过了10万人,这让日军十分震惊。因为日军完全没有预料到会有这么多人,根本没有足够的粮食来供给。而这些人早就没有粮食了,美菲联军如果有充足的粮食,说不定还能多坚持一段时间。
于是日军决定将这7.5万战俘转移到120公里外的奥德内尔战俘营。整个转移分为三个阶段,从巴丹半岛最南端的马里韦莱斯机场以东4公里处的167号里程碑开始,首先步行至圣费尔南多,因为这里有一个火车站,战俘们再乘坐火车抵达卡帕斯镇,然后从卡帕斯镇步行11公里抵达终点站奥德内尔战俘营。一开始爱德华·金少将还很乐观,觉得四五天的时间走完120公里,而且中间还有一段可以乘坐火车,应该是很简单轻松的。他甚至还很天真地向日军提出为无法行动的伤员和病患提供卡车,在投降时他没有下令破坏交通工具,日军缴获的机动车辆足够运送所有战俘。但是这种要求不出意外被日军断然拒绝了。
当美军放下武器的时候,他们认为苦难就此结束了,他们可以在战俘营里平安地待到战争结束,然后遣返回家。而且本间雅晴向 爱德华·金少将保证,战俘将会受到人道的待遇。但是本间雅晴的保证完全就是谎言。爱德华·金少将更想象不到,这段120公里的路程,日后会被以“巴丹死亡行军”载入史册。
图5:这段120公里的路程,日后会被以“巴丹死亡行军”载入史册。
4月10日,也就是爱德华·金少将率部投降的第二天,在日军刺刀下,7.5万美菲俘虏踏上了死亡行军之路。在出发之前,日军就将战俘身上除了随身衣物之外所有物品都收缴了,而且没有发给任何食物和饮用水。战俘们四人一排,十人一列,四十个人一个方队,开始整队行军。日军士兵除了随战俘队列行军押解,还在道路两侧每隔一段距离设有固定哨进行监视。
日军在出发前就宣布,所有掉队者都将被视为逃跑而就地处决!但是没有交通工具,大量的伤员和重病患者都无法自主行动,注定要落在队伍最后了。那么他们就成了巴丹死亡行军的第一批牺牲者,对于日军来说,根本就没有食物、饮水和药品提供给这些伤患,这样“就地处理”是最简单的办法。
上路的战俘也好不到哪里去,不少伤患最初还咬牙坚持在队列中,但4月初的热带雨林地区,气温还是很高,而且湿度很大,加上没有饮水补充水分,很快就有人体力不支,开始掉队了。对于这些掉队者,押送的日军士兵毫不客气,过来就是一枪。枪杀还算是痛快的,如果是被刺刀捅了,不是刺到要害,那就要等到血流干了才死,相当痛苦。
两三个小时之后,队列中的战俘也开始坚持不住了。炎热天气下没有水分补充,长时间在露天行军,太阳暴晒下很快就会脱水。巴丹半岛地处热带雨林,所以泉水、自流井和溪流还不少。当饥渴难耐的战俘们看到路边的一个水塘,尽管水塘里的水非常浑浊还泛着绿色的泡沫、散发着阵阵恶臭,谁都知道喝这样的水,很可能会得上稀奇古怪的疾病。但这些俘虏们却管不了这么多了,得病那是之后的事,就算是这样肮脏的水,能喝上一口都是幸福的。于是有战俘向押送的日军士兵报告,请求出列去喝水。在得到批准之后,就有五六名战俘冲了过去,但是他们还没有跑到水塘喝上水,枪声就响了,这五六名战俘在眨眼间就被射杀了——日军就是毫无信义的。
接下去每路过一个水塘、溪流或自流井,总有一些战俘不顾一切前仆后继冲出队列,因为极度缺水已经让他们宁愿冒着死亡的风险也要尝试一下。于是沿路的水塘、溪流或自流井都留下了战俘的尸体。
在最初的三天里,日军就没有发放过任何食物和饮水,三天不吃东西还扛得住,但是在炎热的气候下,没有饮水,但可真是要命的。由于缺水,导致体力不支又会被日军直接就地解决。围绕缺水这个闭环,成千上百战俘失去了生命。
图6:一路上不断有战俘死去,名副其实是一场死亡行军
但是对于日军来说,这就是在进行“优胜劣汰”,最大程度减少对战俘的物资供应,用日军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在减少“麻烦”。
三天之后,历尽磨难的战俘终于到达了圣费尔南多,在得到了少量食物和饮水后,战俘们被塞进了闷罐车,尽管车厢很小,正常情况下最多只能容纳30人,但日却军在每个车厢都塞进了上百人,这样体力虚弱的战俘很可能会因为空气不流通而窒息死亡。这个时候只有坐在车门口的位置才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在车门口可以呼吸到新鲜空气。
死亡列车驶入卡帕斯镇,甚至不用日军的刺刀驱赶,战俘们争先恐后跳下车厢,只为了能够尽快呼吸到新鲜空气。只有已经死去的,以及奄奄一息无法行动的战俘,永远留在了车厢里。
下车之后的战俘重新整队,开始向终点奥德内尔战俘营走去。此时的战俘,已经被炎热的气温,缺少食物和饮水,折磨得虚弱无比。正当他们想着只剩下最后一段行程了,还以为这一天会和前两天的行程一样,咬咬牙就挺过去了。可是日军却下令:以两倍的速度跑步前进!经过这几天的行军,战俘们很清楚,如果不执行日军命令,那就只有死路一条。所以他们没有也不敢有丝毫犹豫,拼尽身体中的最后一点力气,向前奔跑。他们相互推搡,稍有迟缓,就会遭到日军士兵的皮鞭、枪托的殴打,一旦体力耗尽而掉队,等待他们的就是被枪杀或者被刺刀捅死!
在整个死亡行军过程中,最骇人听闻的,是日军的“斩首游戏”。在南京大屠杀中,就有日军军官进行杀人比赛的“百人斩”,不过,在巴丹死亡行军中的“斩首游戏”不是比谁杀的人多,而是比试杀人的刀法,看看谁又快又准。
亲眼目睹日军暴行的战俘,后来满怀惊惧地回忆日军的“斩首游戏”:手持武士刀的日本军官,先是在空中挥舞几下作为热身,找到感觉之后,便高喊一声,一刀挥下,手起刀落,人头落地。随后日军士兵们上前踢倒无头的躯体,有说有笑的走了,仿佛他们杀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只鸡。
图7:最令人恐惧的是日军的“斩首游戏”
这样的杀人场景,确实令人非常胆寒。这就是当时在日军官兵中流传的“斩首游戏”,通过斩首俘虏,来展示自己高超的斩首技巧。在他们的眼中,俘虏的生命,只不过是游戏中的玩具而已。
在古代日本,上品的武士刀打造出来之后,会用人的尸体来试刀。能一刀斩断一具尸体,称为“一胴”,把两具尸体摞起来一刀斩断,就叫“二胴”据说最好的武士刀能够一刀斩断七具尸体,也就是“七胴”。但现在日军是用俘虏的人头来试刀,这实在是太残忍了。
4月16日,经过整整六天苦难的长途跋涉之后,战俘们终于到达了终点奥德内尔战俘营。此时,出发时的7.5万战俘,只剩下6万人了,也就是说在120公里的路途中,总共有1.5万人丧生,折算下来,平均每十米就有1.25人死去!死亡行军,一点都不夸张。
不要以为到了战俘营就万事大吉了,在到达战俘营之后短短两个月时间里,就有2600名战俘由于各种原因死于战俘营。情况稳定之后,日军又迫使战俘从事高强度的劳作,在食物、药品严重短缺,甚至连饮用水都无法保证供应的情况下,战俘们在刺刀和枪口的胁迫下必须进行重体力劳动,因此死亡率非常高——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战俘营里盟军战俘的死亡率高达三分之一。
就连像温赖特中将这样的高级将领,同样在战俘营里受到了非人的待遇,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之后获释时,温赖特的体重从180磅(约81.7千克)降到90磅(约36.3千克),瘦骨嶙峋,形同枯槁,惨不忍睹。中将尚且如此,普通战俘就更不用说了。
所以,在1945年9月2日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举行日本投降签字仪式,麦克阿瑟就邀请温赖特和1942年新加坡战役率英军投降的英国陆军中将帕西瓦尔陪同自己签字,作为对两位盟军最高被俘将领的慰藉和补偿。
图8:1945年8月获释的温赖特中将(右)瘦骨嶙峋,形同枯槁
图9:在日本投降签字仪式上的麦克阿瑟(中坐者)和温赖特(麦克色身后左立者)、帕西瓦尔(麦克色身后右立者,有武装带)
1944年10月,麦克阿瑟率领盟军反攻,在菲律宾莱特湾登陆,发起了菲律宾战役。日军担心战俘被解放后,会作为巴丹死亡行军暴行的见证者,来控诉日军的罪行。因此对经历了“巴丹死亡行军”的俘虏进行屠杀,如在巴拉望岛战俘营里就残忍烧死了150名盟军战俘,并彻底清理了现场。这一惨案直到日本投降后才被发现。这也导致美军随后实施了一次突击行动,偷袭了吕宋岛卡巴那图镇战俘的战俘营,营救出512名战俘,这些战俘都是巴丹死亡行军的幸存者,并且在战俘营被关押了三年八个月之久。
巴丹死亡行军开始时的7.5万名战俘,到1945年美军重新占领菲律宾时,仅有7500人还活着,绝对是九死一生。而在仅仅六天的死亡行军中,死者就达1.5万人,确实触目惊心。
尽管“巴丹死亡行军”已经过去了八十二年,但是当年日军的残暴,不应当湮灭在历史的尘烟中,而是要永远铭记,前事不忘,方为后事之师。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