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长信宫灯遇见河北梆子

一个光耀千年国之珍宝

一个慷慨激昂燕赵之声

新编河北梆子历史剧《长信宫灯》首演成功

保定戏曲舞台再放异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长信宫灯,一件出土于保定市满城区的国宝级珍贵文物。这盏灯于1968年在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县(今满城区)中山靖王刘胜之妻窦绾墓中被发现,现收藏于河北博物馆。由此,这盏灯成为该馆的“镇馆之宝”和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之一。

西汉时期,满城区属中山郡管辖。汉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中山郡改中山国,刘胜为第一代国王。专家根据长信宫灯上965字铭文中的“长信尚浴”4字判断此灯为长信宫之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长信宫灯”通体鎏金,外形为跪地执灯的宫女,神态恬静优雅。此灯构造精巧,整盏灯是中空的,部件可灵活拆卸,灯罩可通过调节开合角度控制灯火的明暗,宫女高举的右臂内部巧妙地设计为一条烟道,燃灯后烟灰经右臂进入体内,从而保持室内清洁。

这盏灯素有“中华第一灯”之誉,以其丰富的历史价值、精妙的艺术价值和独具匠心的实用价值被视为中华文明中民族工艺和美术珍品的巅峰之作和民族工艺的重要代表。

长信宫灯,烛照千年,这是古老的满城闪耀的中华文明之光。

那么,此灯是怎么制成的呢?

日前,保定艺术剧院河北梆子一团创作的新编历史剧《长信宫灯》穿越时空,讲述了此灯的来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掬一捧白洋淀水,望一眼长城烽燧。告别了燕南赵北,点亮了千载光辉……”这是一部以中山故里为背景的家乡戏,剧作通过主人公进京寻亲的线索,巧妙地将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相融合,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觉与心灵的双重盛宴。

这是一部什么戏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剧情简介】

汉景帝前元二年(公元前155年),长安。数九隆冬,漫天飞雪。中山郡抱阳山下(今保定满城)的少年满城进京寻亲,饥寒交迫,奄奄一息,被宫廷少府器物匠人褚师邑救下并拜其为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五年后,满城尽得师学,在工徒考绩独占鳌头,功成名就,前程似锦。但当得知妹妹满桃花已随和亲匈奴的“公主”远赴西域,决意辞职前往寻找。公主刘嫽承诺为其接回妹妹,条件是制作一盏宫灯,以为祖母窦氏贺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为褚师邑的弟子,仝鱼伷见师弟满城考绩夺魁,更受到公主殿下的器重,嫉妒不已,在其舅父、少府丞卞弧巽的帮助下,窃取满城设计图样,悄悄另制宫灯献给公主,以博取青睐。

刘嫽践诺,前往西域探视和亲“公主”的使团奉命带领满桃花离开西域。日思夜想的中原故国日渐临近,满桃花愈加归心似箭。刘嫽怀疑卞弧巽及仝鱼伷窃用满城的宫灯设计理念,暗遣考工室内者燕卧秘密调查,终获确凿证据。

满城设计的“贺寿”宫灯,灯体结构及实用功能别具一格,增置虹管以吸储蜡烛或油脂燃烧的烟尘、大幅减少异味的理念,更是前无古人,只因宫灯造型不甚满意而迟迟不能开始制作,得知妹妹即将归来,满城深感愧对公主。

太后寿诞越来越近,“宫灯造型”毫无眉目。一筹莫展之际,满城忽闻妹妹染病身亡,痛不欲生。手捧桃花央人转交的“深衣”、“巾帼”,想象妹妹应征进京、宫中劳作的点点滴滴、远赴西域、思念故里的心心念念,突发灵感,汉宫官婢满桃花着“深衣”、戴“巾帼”,持灯跽坐、恬静优雅的宫灯造型逐渐清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匠人满城呕心沥血、寄托深情的人形宫灯,于太后寿诞盛典大发异彩,中山王后窦绾爱不释手,念及晚辈千里迢迢进京贺寿,窦氏将其赐予这位嫡亲兼孙媳,窦绾带着“长信宫灯”回封国,化身宫灯的满桃花由此魂回故里,叶落归根……

《长信宫灯》不仅是一部戏剧作品,更是一次对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它将长信宫灯这一珍贵文物与戏剧艺术相结合,让更多的人了解并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同时还通过戏剧形式传递了“择一事,终一生”的工匠精神,鼓励人们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坚持不懈、勇往直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长信宫灯》的主创团队表示:希望通过这部剧作,让这件沉睡千年的文物“开口说话”,向观众讲述历久岁月尘封的故事,让更多人了解并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让历史文物与地方文化相结合,激活二者的内在价值,厚植家国情怀;让古今文明相链接,碰撞出新的文明之光,继续光耀后世。

“长信”就是永恒的信念,代表人们对光明和希望的追求和向往。《长信宫灯》的情感表达不仅真挚朴实、充满希望、不失细腻灵动,带有浓浓的地域特色和厚重的家国情怀。

老家是满城区的梆子一团团长刘麦穗表示,这部戏借“长信”之意聚民族之魂,表达、传递对美好明天的追求和向往,并以此提升观众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长信宫灯》列入了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这台大型舞台剧的剧本创作历时一年,聘请国家一级编剧王景恒为编剧,著名导演马海燕担任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