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春秋5000
编辑||杨伦清
一度流传林彪所坐的256号飞机是被导弹击落,也不算是空穴来风,去过现场查勘的部分人员,根据现场场景也提出自己的推测,又因为苦于没有拿到黑匣子,所以”真相“就变得一切皆有可能。
林彪坠机现场目击者时任中国驻蒙二等秘书孙一先回忆,他亲历参与调查林彪坠机事件的经过,他在失事现场亲眼目睹了机上的大洞,并对大洞的原因作了细致的考察,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根据孙一先的记录:
这截大片机翼的翼根处,有一个大洞引起了他的注意,他认为这是他要找的证据
翼根厚度五十厘米上下有个洞,洞在翼根处中央,‘民航’的‘航’字旁边,直径四十多厘米,周围有不规则的铝刺,刺尖有的朝里,有的朝外。
洞的旁边有兔耳朵形的细长洞两个,与大洞并不连接。翼根连接机体处的铝蒙皮凹陷,但没有燃痕。
他进一步探查这个洞的底部,却发现并未穿透,机翼另一面完好无损,这只是一个向一面开的大洞。
于是他就想,这个大洞很像是一枚地空导弹打的。
但这却与他过去看过的被我军击落的国民党U—2飞机不同,那枚导弹是齐翼根处穿透,打掉了整个机翼,而这个洞为什么只朝一面开口?
难道是这个飞机大、机翼厚?
那又为什么洞口朝上呢?带着疑问,他从各个角度拍了这个洞的照片。
回国后,孙一先向周恩来汇报时谈到了机翼根部的那个大洞,怀疑是防空导弹打的,但是洞口朝上,下面没有穿透,而且洞口铝刺并不规则,所以难下结论。
周恩来听了后点了点头说:“这个要好好研究研究。”
总理还要求写一个关于机翼大洞的专题报告,让孙一先详细写明有关情况及个人看法。如何写这份报告的呢?
孙一先自己认为对于这个大洞,联系到蒙古境内几乎遍布苏军基地,他一直怀疑:256号飞机是被导弹打的,可是要他拿出更多证据却拿不出。
他反复看了从不同角度拍的照片,觉得似乎更多迹象表明不像是被打的,特别是大洞朝上,机翼又没有穿透,防空导弹总不能从高空往下打吧。
那么这个大洞是怎么造成的呢?
考虑来考虑去,依然不得要领,只好把自己的怀疑和否定都写进报告里。
为了搞清飞机坠毁的原因所在,又对一架同类型的飞机进一步研究。
这架飞机的机翼下面‘中国民航’四个大字(同“256号”一样是总理的笔迹)写在右机翼,方向朝着地面,字的顺序是由翼尖往里排,‘航’字正好在翼根处。
那么,失事现场机头左边二十米远的那截残翼,自然是右机翼的内展部分,‘航’字旁边那个大洞是朝地而不是朝天了。
而且,这还确证了飞机在爆炸前飘了起来,在空中翻了身,所以右翼折断到左边。
他顿时高兴地认为找到了根据,并不排除飞机被导弹打了一下的可能性,尽管翼面没有打穿。
他向相关代表说明了这个‘发现’,几人就一同来到右翼下面,我指出那个洞是在‘航’字的旁边,洞口是朝向地面。
可是,同行的梁参谋长并没有支持我的观点,而是兜头浇了他一瓢‘冷水’。他说:
“这里正好是一个检查孔,是检查电路和油路用的,里面有一个油箱,要不要让机械师打开看看?”
另一人则考虑了一下说:
“事情已经比较明白,‘256号’右翼根的洞是油箱着火向下冲炸开的,所以翼面没有穿透,洞口铝刺也不规则。如果是导弹打的,不可能不穿透机翼,而铝刺也都应该通通往里翻。”
这样一分析,可以看出孙一先的判断是错误的,而另一人的分析看来无懈可击。
估计与孙一先有着相同判断的人也不在少数据,于是就传出了:“256飞机被导弹击落”的传说。
无论如何,肯定不被导弹击落的,还真就是因为油耗尽而选择迫降,迫降失败导致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