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里沁人心脾的果香弥漫,红彤彤的林果挂满枝头,果农们提着编筐忙着采收,新鲜的果子咬上一口又脆又甜……每年9月,九台区上河湾镇双顶村就开始热闹起来。趁着天气晴好,果农对林果进行分拣、筛选、称重、装箱,不远处的冷藏库内更是一派繁忙景象,丰收的喜悦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年9月,九台区上河湾镇双顶村就开始热闹起来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支持打造乡土特色品牌。”林果种植面积400多公顷,果品年产量3万余吨,每年创造经济效益6000万元……走进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的双顶村,这里土质肥沃、光照充足,32万株成龄果树遍布山野,大大小小的果园点缀林间,全村200多户农民从事林果种植,“金红苹果之乡”的美誉成了强村富民的“金字招牌”。

统筹优势资源、空间布局,将林果作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近年来,为实现规模化经营、品牌化发展,双顶村建起了新品种试验基地、标准化果品示范园区,成立了金红苹果农民专业合作社,引进了移动果园、林药间作项目,并通过大规模建设储藏设施,实现了果品反季销售。双顶村乡村振兴专干杨裕博说,他们正在高起点、高标准打造产业配套,不断提升林果产业的“含金量”,推动特色产业转型升级。

双顶村的林果产业有着四十多年发展史,如何做到品种“保鲜”、产量稳定?“擦亮老品种、引进新品种,是林果产业长足发展的秘诀。”杨裕博说,通过与牡丹江林业科研所合作,他们打造了13.8公顷的栽培新品种实验基地,通过示范培育引导果农更新换代新品种,极大地提升林果产业的经济效益。

“新品种的最大优势就是市场好,参考新品种试验基地的种植方式,我尝试种植一些马奶果,经营好了收益能翻倍。”果农尚洪宝说。如今,双顶村不仅重新擦亮了“123苹果”、晚李等老品种,也使得马奶果、龙丰果、鸡心果等优质新品种被果农接受,不断提升林果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产业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暖阳下,双顶村内的“移动果园”让人眼前一亮,纵观整个园区就像一座“林果工厂”,随时可将优质的成熟果树搬进来,及时淘汰过时的老品种。

“这里的果树都种在了特制的容器里,容器就埋在了地下,是一种新型种植模式。”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容器栽培不仅能保障果树正常开花结果,还可以随时移动,不受空间限制,便于日常管理。相比较传统的果树栽植方式,能更精准控制果树大小,并利用有机肥调节土壤,增强果树根系作用。

林果种得好,还要储得好,才能卖得好。这几年,双顶村逐步加大储藏、保鲜等设施建设力度,延伸拓展产业链条,相继建起冷藏库85个,村内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林果储藏设施。利用冷藏技术延长销售周期,巧打时间差实现反季节销售,目前全村每年果品储存量达上万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村民将采摘的林果进行分拣

“依托储藏资源优势,极大地提升了果品的议价能力。冷库的建立,有效解决了贮藏保鲜问题,林果的反季销售已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法宝’。”杨裕博说,现在村里凡是上规模的果园都建起了制冷设施,平均两三户果农就有一个冷库,全村近五成的林果都实现了保鲜存放,果品销售能持续到明年春节以后。

天刚蒙蒙亮,果农王志锋便一头扎进了自家的冷库里,“林果连年丰收,就是价格不太稳定。我家10公顷林果按照品级,一部分直接销售到市场,一部分储存到冷库。”明年,他还打算继续扩大冷库面积,让更多的林果从集中销售变成反季节销售。王志锋算了这样一笔账,“由于是错峰上市,林果销售期能延长两三个月,价格至少翻一倍。按照公顷产量4万斤计算,每公顷林果能多赚上万元。”

户户有林,家家有树。如今,双顶村的林果产业实现了一业突破、整村推进,并带动起周边多个半山区村发展林果产业,甜脆可口的金红苹果已成为“长春区域公用品牌”,果品远销我国南方及韩国、东南亚等地。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