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最喜欢读的一本古典书叫《容斋随笔》,这部书的作者南宋文学、史学家,江西鄱阳(今波阳)人洪迈,他有两部笔记小说名垂青史:《容斋随笔》和《夷坚志》。搜罗丰富,记治学,论经典,考辩诗词文史,对历代社会生活、宗教文化、伦理道德、民情风俗的一面镜子,这本书有学识渊博,议论高简考证辨析精确之誉,内容繁富,议论精当。
其中,书中记载今天我们所说走后门一词的由来:北宋年间,宋徽宗以蔡京为相,此人专横跋扈,拉帮结派,专搞营私舞弊之勾当。他除拼命排斥、打击元祐旧吏外,还规定其子女亦不得出仕入京,甚至连他们的诗文亦不得流传。蔡京的恶劣行径,引起了人们的强烈不满。于是,一些人就变着法儿挖苦、讽刺他。
一次,朝廷大宴宾客,特邀京城一些艺人席间助兴。这些艺人早就恨透了蔡京,他们之间一商量,便专门为蔡京上演了一出滑稽剧:一个大官据案而坐,传判各事。有一和尚要求离京出游,经查戒牒是元祐年间的,就立即令其还俗;一位道士遗失度牒申请补发,一问又是元祐年间出家,立命剥下道袍复为百姓。总之,大凡与“元祐”沾边之事,一概排斥。这时,一位属官上前低声说:“今国库发下俸钱一千贯,皆为元祐钱文,该如何处置”?大官略加思忖,便悄悄告诉属官说:“那就走后门,从后门搬进来吧”!
此时,奸奸相蔡京环顾左右,羞得无地自容,遂灰溜溜地退了下去,从此,“走后门”的故事就在民间传开了。同时,走后门也演绎凭借关系、以权谋私的代名词,人们对拉关系走后门这一现象,义愤填膺,深恶痛绝。然而,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老家就曾经出现了一起走后门上名牌大学事情,有一名学生主动申请退学,但学校领导不同意,最后惊动了中央高层领导人,后来这名名牌大学生回到老家种田。这便是当时轰动一时的“钟志民退学事件”。
1974年1月18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一份退学报告,这是来自于南京大学一名大二学生钟志民的自愿退学申请,在这篇申请中,钟志民详细的阐述了自己想要退学的心路历程,并表示“要做一个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就要有决心彻底地改造自己。”这封主动要求退学的信还加了编者接,一时间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钟志民,出生于一个高级干部家庭,他的父亲钟学林,江西瑞金叶坪瑞星村人,1932年参加红军,参加过多次反“围剿”作战及红军长征,红军时期担任过排长、连指导员、抗战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教三旅七团政治处主任、冀鲁豫军区八分区六团政委、解放战争时先后任第二野十六军后勤部政委、政治部副主任,建国后参加抗美援朝任十六军干部部长,回国后担任江西省军区政治部第一副主任、第二十九军政委、福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曾获得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二级红星勋章。
拿现在的话说,钟志民是一位名符其实的高干子弟,他父亲就是行政九级干部,每个月工资250多元,母亲是福建省委组织部的正处级干部,工资150元,家庭月收入是普通家庭的近10倍,他小的时候,即使当年经济困难时期,一切生活必需品都凭票供应的时候,他生活的军队大院却有特供的物资,如肉、牛奶、巧克力等,敞开供应。军队高干家庭住着独栋的房子,配有专车。他曾有一块400多元的手表,不小心弄丢了,他毫不在意,母亲又给他买了一块180元的。
1968年10月,南昌第二中学毕业,此时,作为热血青年的他,积极响应主席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在上山下乡的热潮中,他回到自己的祖籍所在地,著名的“红色摇篮”,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诞生地而闻名的江西瑞金县沙洲坝公社百花园生产队插队落户,成为了一个农民。
一个生活富足家庭的孩子,告别繁华的都市、告别亲爱的父母,踏上了汽来到这里插队落户,身上带着一顶蚊帐、一条毛毯、一只竹壳热水瓶、一双草绿色解放鞋。当汽车开了很长的路时,一路上道路泥泞。刚刚到农村里,一切都感觉到很新鲜,然而,时间稍微一长,锄头斗笠、土屋油灯,方知现实与理想有差距。
先说生活方面,当时的口粮由国家照顾下拨,按每人每月60斤谷子、4两菜籽油,由生产队补贴到每人头上,每天的工分约七毛钱。一个男孩子,洗衣做饭都要靠自己,每天参加生产劳动,下工后累得够呛,村子又没有电,到处到是杂草和脏水坑,蚊子多,繁殖速度特快,易于聚众,形成雷鸣之势,夏日蚊虫十分厉害,叮得又痛又痒。还有田间插秧有蚂蝗经常袭击,吸到腿上就甩不脱,常常一条腿上挂了五六只吸饱了血的虫,后来这个口子还会溃烂,真的很可怕。
再说劳动方面,在生产队出工的日子里,拿起锄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田间劳动,除了挣工分外,而要上山砍柴,煮猪食、养猪,搓草绳、编草鞋,特别是双抢(抢收抢种)”季节,每天天刚蒙蒙亮就听到生产队的哨子声起床,下田间干活,一直忙碌到昏暗才挑着湿湿的稻谷收工,那辛苦是不言而喻的,心里也难免萌生出要离开这个地方的想法。
那时候,要离开农村,唯一的途径就是去当兵,能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解放军战士,那自然是钟志民梦寐以求的事情,而恰恰这个时候,当地的征兵工作就已经开始了,由于他来到这里插队时间短,生产队的贫下中农自然不会推荐他去当兵的,看来只有等来年征兵时了。但是,此时的钟志民觉得要跳出艰苦的“农门”,有一条重要的通道,就是去走走后门,看下有没有机会。
于是,他拿着自己的履历,找到乡人武部的部长,向他反映了自己的家庭条件和愿望,并进行了一番“毛遂自荐”,这位部长得知钟志明的爷爷是瑞金著名的红军烈士,由于自己是一位烈士的亲属,对革命先烈有着特殊的感情,就对他的诉求深表同情,接着得知钟志民的父亲是福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钟学林时,便决定要给他开这个后门,让钟志民穿上军装。于是,他从邻近的一个公社调来了一个当兵的指标,结果本来已经体检合格,能够入伍的那名社员被挤开了,由钟志民顶替光荣入伍,终于走出了农村,成为陆军第26军76师的一名新兵。
钟志民进入军营,其实他的父母并没有出面,完全可以算是照章办事,但在当地老百姓的眼里,这样就是“走后门”。不过,钟志民参军以后,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一门心思用在苦练本领上,他刻苦训练、团结同志,勤奋工作,成为了这支部队有名的训练尖子,同时,得到了领导的欣赏,由于他有文化,而且又是当过农民,积极肯干,很快就被提拔为班长,并被部队列为了重点培养对象。
就在钟志民部队干得顺风顺水,眼看就要向上级晋升的时候,他看到一则令他欣喜的消息,就是暂停的一些高等院校恢复招生,招生的形式不是象现在的升学考试,而是面向“政治思想好、身体健康、具有三年以上实际经验、年龄20岁左右、有相当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工人、农民、解放军战士和青年干部”,采用“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录取,学习期满后,根据国家需要进行统一分配。这就是当年所谓的“三结合”大学生。国家做这样的改革,本意是为了促进“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并借以解决教育公平的问题。
由于停止好些年的大专院校恢复招生,招生名额特别有限,僧多粥少十分严重,此时的钟志民最想上的就是大学,但在自己的部队中,有不少的战友都跃跃欲试,摩拳擦掌报名,鉴于上次参军时挤掉了邻社的一个指标的教训,这次钟志民决定不愿“抢战友的指标”,但如何能圆自己的大学梦呢?他想到了在军中颇有人缘的父亲、开国大校,时任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的钟学林。
当钟志民要求父亲钟学林去“打招呼”、“开后门”,找点关系帮助上大学的时候,一开始断然拒绝,这位长征干部大半辈子勤恳清廉,从没利用职权谋过自己的私利,怎么能给这事坏了规矩呢?但经不起儿子的再三央求,况且儿子下过乡、当过农民、参过军,从基层干起,而且表现还不错,可以说跟上面要求的招生条件比较相符,现在他这年龄多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也不是坏事,何况大学毕业之后,遵循“哪来哪去”的原则,将来回部队能作出更大的成就。想到这一层面,钟学林拨通了军区政治部干部科的电话。就这样,钟志民如愿以偿,顺利被名牌大学,南京大学政治系哲学专业录取了。
钟志民进入了大学的殿堂,一心扑在掌握知识上,学习非常认真。然而,有一天的一件事情,让他陷入十分尴尬的境地。原来这一天学校组织全校师长生收听中央重要文件的广播传达。一位福建莆田知青家长向主席写信,反映说:“走后门成风”现象,自己的儿子插队后连最起码的温饱都无法解决,而一些干部子弟下乡没几天就被招工、招生、招干回去了。此事主席十分重视,亲笔回信:“李庆霖同志:寄上300元,聊补无米之炊。全国此类事甚多,容当统筹解决。”
听完上级的广播传达后,学校师生群情激愤,气氛十分热烈,人人狠批“走后门”现象,认为“打招呼”、“走后门”是“资产阶级法权”,事关“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高度。大家虽然在批一种现象,此时的钟志民却觉得有千万双眼睛盯着自己,感觉到如芒剌背,毕竟自己正是走后门’入的学,一时十分汗颜,心里想的是,一定要用实际行动来改正错误。便作出一个令所有人大吃一惊的决定:申请退学!
当钟志民把退学的事情告诉父母时,父母都认为无论是自身条件还是孩子的入学后的表现,都没有什么问题,只是程序上有些“瑕疵”。何况孩子已经入学一年多既成事实”了,眼看学业有成毕业,不一定非要采用“退学”这么个“极端”的办法。接着,钟志民把退学申请写到了大学的高层,校领导更是不同意,理由有三:
一、钟志民是在中央发文要求对“走后门”来的学生进行清退之前入学的,而钟学林给相关部门打招呼的时间更早,不属于文件规定的“清退”范围。二,工农兵学员的学制本来就只有三年,钟志民已经入学一年半了,现在退学,只会给党和人民造成更大的损失。三,钟志民在学校品学兼优,老师、同学对他的评价都很高,都希望他继续完成学业,以便今后“将功补过”,为人民多做贡献。
大学高层作出的决定,钟志民申请退学的事情就这样搁置了下来。不过,南京大学十分认可他的优秀品德和崇高境界,便把他这事作为正面典型形象汇报给了江苏省委和国务院科教组,并且附上这份退学申请。令人没有想到的是,他这份退学申请,引起了中央高层的重视。周总理看到这份报告之后,亲笔作出了批示:“既然将钟志民退学申请报告作为教育材料批发江苏各学校学习,但又决定钟志民本人不予退学,这不是自相矛盾,惹别人议论吗?”支持钟志民的退学申请,批准他退学返回部队。
随后,《人民日报》全文刊出了钟志民的退学申请,同时还配发了编者按,赞扬钟志民“向地主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展开了新的进攻”,全国上下,尤其是各级干部,都对自己是否溺爱了孩子,是否有过“打招呼”、“走后门”现象进行反思。一时间,竟然出现了一个“退学”、“退工”、“退兵”的小高潮。客观地说,这对净化当时的社会风气起了不小的作用。
根据上级指示,南京大学决定支持钟志民退学,因为,他参军和上大学都是“走后门”来的。 学校经过研究后,很快就批准了钟志民的申请,并为钟志民召开了隆重的欢送会,此时的钟志民成为了名人,全国各地的信件雪片般飞来。在写信的人中,有一位也当过兵的南京女医生,对他的选择非常认同,后来成为了他的笔友,再后来成为了他的妻子。他回到了自己原先插队的江西省瑞金县沙洲坝百花园生产队,重新插队当农民。
回到瑞金沙洲坝公社百花园生产队当农民的钟志民,决定一切从头再来,被晒得很黑,剃了平头,非常瘦,穿着一件破军装,一只裤腿挽到小腿上,脚下都是泥,他学会了犁地,能挑重担,一个月能挣几百个工分。由于他的能干,很快就当上了生产队长,次年又当上大队支部书记。他带着村民兴修水利,一家一家地讲愿景。最后,两千亩地实现灌溉,不再“靠天吃饭”。一步步地,他先后担任共青团瑞金县委副书记、书记,共青团赣州地委副书记、书记,中共南康县委副书记。
是金子放在哪里都会发光,改革开放之后,钟志民辞去公职下海,几经浮沉之后,他从零做起,后来,他开办的公司拥有500多人规模,旗下有17家子公司、拥有完整的产业链,他也成为集团公司的董事长兼CEO,真的实现了他的华丽转身。谈起过往的经历,他十分感慨地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谈起年轻时候申请退学这件事经历时学,他称: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