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给大家介绍抗战时期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之前写过好几篇火炮方面的文章,今天换个领域,介绍一下坦克方面。抗战时期中国军队虽然整体武器落后,但不全是小米加步枪,也有飞机、坦克和大炮,今天说一下中国军队装备的豆坦克,有网友可能要问,不会是本子的94式豆坦克吧?还真不是,抗战时期中国军队装备过数款豆坦克,但没装备过94式豆坦克(汪伪军队不算),装备数量最多的是意大利CV35式豆坦克,也是本文的主角。
豆坦克其实是超轻型坦克的俗称,不要看其体型很小,有点Q,但在上世纪20~30年代是坦克技术发展潮流的一个重要方向(机动作战)。当时很多国家都研制装备了超轻型坦克,数量还很大,其中数量最多的是英国研制的卡登-洛伊德超轻型坦克,有上万辆!并且它是一切超轻型坦克的鼻祖,包括日本的94式,和本文要介绍的意大利的CV33式。
PS:超轻型坦克的主要特点是重量轻、战斗全重5吨以下;速度快,越野速度可以达到40公里/小时;武备弱,主要配备1~2挺机枪,少数型号配备1门小口径火炮;乘员也少,只有1~2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列强总结了欧洲战场阵地战的残酷教训,机动作战成为各国军事部门研究的方向,其中跟随步兵作战的轻型火炮(步兵炮)以及超轻型坦克的研制是工作重点之一。作为列强之一的意大利也不例外,在1929年,意大利菲亚特公司从英国购买了卡登-洛伊德超轻型坦克的生产许可,同年生产出第一辆原型车,命名为CV29式。CV是意大利语Carro Veloce的简称,意思是快速坦克,这也是该型坦克的主要特点。
当时意大利陆军的计划是把快速坦克和运兵卡车结合起来,组建一支高效机械化部队。不过CV29式算是意大利超轻型坦克的初期型号,技术还不成熟,因此只生产了21辆用于测试。经过数年时间全面改进后,于1933年定型,命名为CV33式(武器为1挺6.5毫米口径机枪),同时定购1500辆。具体生产时有多个批次,每个批次在装备有所调整。1935年为了提高坦克产量,将上部外壳由焊接改为螺栓固定方式,命名为CV35式(武器为2挺8毫米口径机枪)。此外,为了增强火力,在1938年推出了CV38式,武器换成1挺13.2毫米大口径机枪。
CV35超轻型坦克的主要性能:战斗全重3.44吨,长3.2米,宽1.4米,高1.32米,车组乘员2人。装甲厚度6~13.5毫米,配备2挺8毫米机枪,弹药容量3200发。43马力菲亚特4缸汽油发动机,最大行程125公里,最高速度42公里/小时。
意大利陆军在大量装备CV33/CV35式超轻型坦克后,将其用于实战——1935年的埃塞俄比亚战争中。由于埃塞俄比亚实在太落后,连这种豆坦克也无法应对,因此CV33/CV35式超轻型坦克取得了不少战绩(胜之不武啊)。
抗战前夕的整军备战,国府向国外采购了不少军火,坦克也是其中一项。可惜战争爆发后,由于日本的干涉,很多订单受到影响(交付数量大幅减少),不少国家甚至中止了订单。不过意大利这个国家除外,意大利可不大理睬日本的抗议,国府向意大利采购的CV35式超轻型坦克订单影响较小,订单数量100辆,实际到货94辆。这批坦克由时任行政院副院长兼财政部长孔祥熙在战前于欧洲考察时向意大利订购,1937年底到货54辆,1938年4月到货40辆,总计94辆。
对于严重缺乏武器装备的中国来说,这94辆超轻型坦克可是及时雨,之前购买的德国一号轻型坦克和英国维克斯轻型坦克已经在抗战初期的几次大会战中损失殆尽。国府用这批意大利超轻型坦克和苏联援助的T-26轻型坦克重新组建了装甲部队,主要用来装备机械化第200师(国军唯一的机械师)。CV35超轻型坦克在抗战中参加了多次重大战役,如兰封会战、长沙会战和入缅作战,并取得了一定战绩。例如在兰封会战中,副师长邱清泉指挥的国军装甲部队(CV35超轻型坦克为主)重创了日军先头部队。缅甸战场上,CV35超轻型坦克表现也不错。支援国军攻下叶达西,以及南阳车站和周边地区。还在一次战斗中,攻破一个日军炮兵阵地,摧毁大炮数门。
不过作战中也暴露出CV35超轻型坦克的不足,就是装甲太薄,一旦日军携带了反装甲武器的话,则很容易被击毁。另外就是发动机故障率较高,例如发动机一旦熄火后很难再启动。此外火力也弱,配备的2挺8毫米口径机枪只能打轻步兵。所以CV35超轻型坦克用于通信和侦察更适合,正面作战还是太弱了。国军还曾使用CV35超轻型坦克牵引火炮,当牵引车用,例如牵引德制Pak35/36型37毫米反坦克炮。
CV35超轻型坦克在抗战中损失较大,不过还是有部分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解放战争中,国军继续使用CV35超轻型坦克,并在作战中被人民解放军所缴获。在军博中展览的一辆CV35超轻型坦克,就是1949年解放上海时人民解放军的战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