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盼了一个暑假的《野孩子》终于上映了。

之所以如此期待,是因为这部电影取材自曾感动无数人的“流浪兄弟”真实事件。多年前的《今日说法》栏目,就曾报道了这个故事,当时就被深深触动到。后来听说要被拍成电影,所以一直很期待。

这不电影上映第一天,十分妈就带姐弟俩去到电影院观影和感受。

电影开播不到半个小时,我就绷不住了,看完电影之后,心情久久也不能平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电影讲述了一段“小偷”哥哥和“孤儿”弟弟在流浪生活中相互守护与救赎的故事。当镜头深入到《野孩子》中,你会发现电影不仅仅是在讲一段故事,更是一场情感的深刻旅行,每一个镜头都充满了温度,让你觉得既温暖又充满力量。

而“流浪兄弟”这一真实故事,也让我们再次将目光聚焦在“社会困境儿童”这一群体上,重拾对他们的关注。作为一个妈妈,电影更激起了我对育儿的思考:没有爱和关注的孩子,终将变成野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知乎上有一个点赞很高的话题:那些从小缺爱的人,长大后会怎样?

有个网友回答:心是空的。没有底气,焦虑,易怒,善良又冷血,自负又自卑,碌碌无为,患得患失,没有安全感,矛盾且别扭。

没错,当一个孩子从小缺少爱和陪伴,长大后他们的内心就像是一片荒凉的沙漠。面对情感,他们往往会变得孤僻、封闭,将内心的痛苦埋藏在冰冷的外表下。他们不愿被别人靠近,也很难去相信别人,害怕伤害再次降临。

《野孩子》里的马亮,就是如此。他从小被父母抛弃,原本该被父母捧在手心的年纪,他只能去流浪,忍冻挨饿、受尽欺负。没有身份证,打不了工,只能靠捡废品、偷东西为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童年父母关爱的缺失,让马亮成为一个冷漠孤僻的人,他不愿意相信别人,也不愿别人靠近,很难融入社会。从一群熊孩子手里“救”下轩轩后,轩轩说明天还要找他玩时,他的本能反应是沉默和拒绝。

这让我想起德国心理治疗师伯特·海灵格曾经讲过的一个实验:

一头熊在幼年的时候,长期被关在一个小到只能站立的笼子里,当时的小熊屡次挣扎,都无法脱困。久而久之,熊习惯了站立的状态,即使后来它被放出来,可以满地打滚,却仍然一直站着。——因为困住它的,是那些曾经被伤害的记忆。

《野孩子》让我深刻地看到,童年对孩子一生的影响——

幸福的童年如同温暖的阳光,能照亮并治愈未来道路上的每一个阴霾;而不幸的童年,则像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让人在自我救赎与挣扎中度过漫长岁月。

当遇上了同样命运的8岁轩轩,马亮开始了他的自我救赎。

即使连自己都养活不了,马亮依然倾尽所有去照顾轩轩,给他创造一个家,甚至为了养他,而被迫入室盗窃,最后被抓。

他让弟弟一定要好好学习,还会和弟弟承诺,以后赚了钱,就买个大房子,只属于两个人的房子。

他逼弟弟喝牛奶,给弟弟买喜欢的东西,却不舍得给自己买一件衣服。

他偷东西给弟弟买吃的穿的,从不允许弟弟偷东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开始他也想过要离开,但是轩轩在他身后边跑边哭祈求他留下来,就好像是小时候的自己,可是他的母亲并没有回头,但是马亮为了轩轩留了下来。

自己淋过雨,如今只想为弟弟撑伞。他向8岁的轩轩伸出了手,也试图拯救儿时那个处在深渊的自己。

轩轩其实是马亮的另一个化身,照顾他不仅出于善良,还是自我疗愈、自我救赎的尝试。突然就懂了,“我是孤儿,但我的弟弟不是”的含义。

两个孩子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却建立起了比血缘还要牢靠的亲情。这不禁让我思考,所谓亲情到底是啥?

真正的亲情,是真心,是不管你变成哪种样子,我都爱你如初。

是付出时间与陪伴,无论发生什么,我都愿意陪你一起度过。

是尽最大的努力,把全世界最好的给你。

是不够好的我,也想给你好未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马亮对轩轩如此,那我们呢?看完电影,我开始反思,我给孩子的陪伴是否到位?

不可否认,平时因为工作忙碌,对姐弟俩的陪伴有些缺失。这种缺失,不是时间上不够,而是陪伴质量上的不足。

比如当我沉浸于写稿的时候,弟弟跑过来让我陪他一起玩积木,我总是习惯性地拒绝, “宝贝,妈妈这会儿很忙,请等一等好吗?” 这时候,弟弟总会失落地噘一噘嘴,自己跑去玩。

又或是当我需要集中精力的时候,被孩子的哭闹打断,也会控制不住地想要发脾气,怒吼。

看完《野孩子》,我想我该对孩子的耐心更足一点。

因为高质量的陪伴,才是对孩子最好的富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野孩子》的上映,再次将大众的目光聚焦于“事实孤儿”这一群体。

什么是“事实孤儿”?

他们是一群虽然有爹有妈的孩子,也有监护人,却在街头巷尾四处游荡,挣扎着生存。父母的不作为,无人指导教育,让本应该在学校的孩子走上社会摸爬滚打,顺其自然地被影响着去做坏事,过着糟糕的人生。这群孩子被称为“事实孤儿”。《野孩子》电影中的马亮和轩轩就是典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就是在今天,“生而不养”依然是很常见的问题。

我身边也有不少这样的父母。他们认为生下孩子传宗接代的任务就完成了,至于他怎么长大?长成什么样?和自己没关系。又或是部分留守儿童的父母因为夫妻感情破裂离婚,认为孩子是影响自己再婚的"拖油瓶",于是选择把他们扔给老人带,而老人因为精力不足或能力不足,也几乎是放养式的或者直接不管。

这些“没人管没人要,爹不疼娘不爱”的孩子,因为从小缺失家人的关注和引导,很难正常地跟其他孩子相处。

对电影中的一幕仍然印象深刻,轩轩在公园玩耍时,他想吃老师手上的冰淇淋,老师说要会背乘法口诀才能吃,可是他不会,就直接抢了一个孩子的,躲在角落里吃起来。他喜欢一个孩子手上的玩具,二话不说直接上手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这些孩子的本性不坏,他们只是因为缺乏引导,不知道如何正确地跟人相处,仿佛没有社会化的小动物。这些孩子是可怜的,是值得被关注的,也应该更多地被理解,他们可能就在我们身边。

十分妈妈也在此呼吁大家,如果身边遇到那些不好相处的孩子,请给他们多一点耐心和理解,他们可能正是这些“情感上的孤儿”。

一直以来,“事实孤儿”都是社会热议话题,尤其是电影的原型“流浪兄弟”被报道之后,引发了不小的轰动,也因为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相关部门联合行动,至今已有 35.8 万事实孤儿得到救助。《野孩子》的上映,也让大家更好地回顾与铭记这对兄弟,也关注到“事实孤儿”这个群体。

这也是为什么我写这篇文章强烈推荐大家带孩子去看《野孩子》这部电影的原因之一。

看见即是帮助,关注就是力量,你的一次观影也无形中推动着一切向好的方向发展。

同时也能让孩子看到这个世界不一样的角落,能多维度地看待这个世界,意识到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群跟自己不一样的同龄人,对那些与自己不一样的孩子多一份理解,多一点耐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喜欢影片末尾那首袁枚的《苔》:

白日不到处,

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

也学牡丹开。

在阳光不到的地方,春草照样萌动。哪怕只如米粒一般微小的苔花,仍然像牡丹花一样绽放。这也正是《野孩子》想要向我们展现的那股力量——

即便这个世界很灰暗,我们依然要向阳而生,努力生活,努力成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马亮和轩轩的故事背后,是千千万万个社会困境儿童,他们值得更多的关注,他们也值得在废墟之上开出美丽的花。

电影《野孩子》有残酷的现实,也有温情的留存。

中秋节这个难得的假期,不如带孩子走进电影院,让孩子看见不一样的小孩,也看见自己所处的这个世界更为真实的一面,学会感恩和珍惜现在的生活,对周围的人和事抱以更多的理解和耐心。

当然,也可以让家长反观自我,对孩子的关注和陪伴是否到位

和孩子一起观影就是一趟小小的文化娱乐之旅,肩并肩步入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在笑和泪里体验一段人生,感受影片中的力量。

毕竟,高质量的陪伴才是真正的富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