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

——习近平

《清平乐(春归何处)》

词作者:黄庭坚

春归何处?

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

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

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

因风飞过蔷薇。

赏析

黄庭坚(公元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宋英宗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进士,历任承议郎、国子监教授、国史编修官等职。后身陷党争,被章惇、蔡卞等人以其所修《神宗实录》多诬不实而遭贬。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九月,黄庭坚逝于宜州。

黄庭坚诗词文皆工,亦擅书法。作诗同苏轼齐名,并称“苏黄”;填词则又与秦观齐名,并称“秦黄”。其作诗推崇杜甫,风格奇崛,造语奇特,却又严谨细密,讲求章法,为江西诗派之先驱。黄庭坚移诗法入词,风格硬瘦,且好用典故,也有清新隽永、飘逸优美之作。今有《山谷词》《豫章黄先生集》等作品传世。

《清平乐》,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兴起于唐代,流行于宋代。此调共三体,其中正体为双调四十六字,上片四句二十二字,四仄韵;下片四句二十四字,三平韵,是为平仄韵转换格。此调在兴起之初,内容多为抒发相思恋情,具有五代词的特点,入宋后,题材不断扩大,涵盖家国情怀、个人情志、生活趣味等多种内容。

这是一首风格清新的小令,词人用简练的语言,抒发了对春天的无限眷恋。上片描述春在不知不觉中过去,起句即发问,将春拟人化,为无形的、不可触摸的春赋予了人的特质。春光不再,它归于何处?到处都是孤单冷清的迹象,寻觅不见春天的踪迹。如果有谁知道春光向何处归去,那么请呼唤它回来吧。词人写惜春之情,不直言自身对春的眷恋,而是设想春天是寂寞的,并说若有人知道春天的踪迹,要将它唤回来,极富创意,也极富生命力。

下片惜春之无踪影可以追寻,在词意上仍承接上片,然而思绪却从缥缈的想象中回归现实中来,谁能知道春风的踪迹呢?好像只有去问黄鹂鸟。不同于哀鸣的杜鹃,黄鹂在词人笔下永远充满着朝气和活力,是生机的象征。黄鹂又是如何给予回应的呢?它也百啭千鸣,似乎迫不及待想要说出春风的下落,然而鸟语难解,使人焦急万分却又无可奈何,所以只能任凭它随着风势飞过蔷薇丛,而后无影无踪。词人寻春未得,似有寂寞之意,然而结句只说黄鹂飞去,仍不言自身心绪,语尽情延,耐人寻味。

撰稿:江合友

诵读赏析:聂一菁

栏目介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演进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宋词以其独特的神韵独树一帜,与唐诗并列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

“未来讲堂——经典宋词诵读与赏析”活动,通过多媒体重新演绎,让最经典的词句与最优美的声音有机结合,把美的享受和宝贵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两岸青少年,在提升孩子们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的同时,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两岸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来源 |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

京彩台湾

微信号:bjstb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