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时节,在广袤的田野上,农民驾驶着农机收割夏粮,确保颗粒归仓;硕果累累的农田、果园,呈现出产业蓬勃发展的景象;风光旖旎的乡村,迎来各地游客……
近年来,贵阳贵安学用“千万工程”经验,以“四在农家·和美乡村”为载体,以“强省会”为抓手,坚定不移“强三农”,农业农村经济承压前行、稳中有进。2024年上半年,贵阳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42.63亿元、增长4%;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072元、增长7.1%,绝对值和增加值保持全省第一。贵阳贵安乡村振兴稳步推进、高质高效,正在逐步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做强种子“芯片” 筑牢农业根基
金秋时节,稻穗飘香。走进清镇市红枫湖镇民乐村龙滩村民组,在贵州筑农高科种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筑农高科)的水稻育种科研示范基地,稻秆已经被饱满的稻谷压弯了“腰”。
“这片基地示范种植的水稻采用了我们的最新专利,今年长势良好,目前是以展示为主,近期不断有种植大户和经销商来参观。”筑农高科负责人邓勇介绍,9月下旬就会收割测产,预计亩产800公斤左右。
通过基因应用,筑农高科培育的筑优110、筑优钰禾、筑优玉禾占等品种已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具有矮秆抗倒、优质高产、广适性好的特点。“‘筑’指贵阳,就是要把种子‘芯片’技术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为保障粮食安全贡献力量。”邓勇介绍,公司研发的系列水稻品种已在全国各地推广种植300万亩,仅贵州省内就有20万亩。
这一边种子研发不断取得新突破,另一边的制种基地也取得新成效。
为促进玉米制种本土化,贵阳贵安在乌当区新场镇王坝村开展了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集约化、信息化、绿色化“六化”示范,带动玉米制种基地高质量发展,这也是省内唯一一个采用“六化”模式打造的玉米制种基地。
据了解,全省玉米种子目前缺口达1500万公斤以上,过度依赖省外,面临诸多不可控的风险因素。因此,建设“六化”玉米制种基地不仅是提高种子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的需要,也是制种本土化的需要。
今年,“六化”玉米制种基地已基本实现基地规模化、制种机械化、生产标准化、经营集约化、管理信息化、资源绿色化。在9月10日进行的田间测产验收中,玉米鲜穗加权平均亩产达679.6公斤,干籽粒加权平均亩产达260.6公斤。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近年来,贵阳贵安先后出台支持种业高质量发展18条措施、种业高质量发展3年实施方案、现代种业评价指标体系,种业企业达53家,29个主要农作物品种通过国家级审定、170个主要农作物品种通过省级审定,在种业发展相关措施支持下,制种基地从2022年以前的300余亩增加到现在的1.3万亩,种业发展迈出新步伐。
深化产权改革 激活农村要素
9月2日,息烽县小寨坝镇小寨坝村耐头山村民组四栋闲置农房在息烽县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挂牌交易,总面积1400平方米,通过多方竞价后均达成交易,总金额124800元。
将农村闲置宅基地及农房使用权在线上平台挂牌交易是息烽县“宅改”试点的经验成果之一。息烽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线上操作简化了手续、方便了群众,也提高了交易效率,安全又便利。”
这也是贵阳贵安在深化宅基地改革上的积极探索。近年来,贵阳贵安把加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建设作为畅通城乡资源要素流动的重要抓手,加快构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体系,推动农村“沉睡资源”向“活跃资本”积极转变,实现农村产权交易规范化、市场化发展。
2021年,贵阳统筹推动贵州省农村资源资产权益交易中心有限公司与贵州阳光产权交易所有限公司合作,搭建起全省首个市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运营中心——贵州省农村资源资产权益交易中心贵阳运营中心(以下简称省农交贵阳运营中心)。中心设立以来,通过加强区域联动,将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重心下移,积极建立上下联动、规范有序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以实现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公正交易。“今年以来,全市产权交易项目达1730宗,农村发展动力得到不断激活。”省农交贵阳运营中心负责人介绍。
经过三年多的实践探索与经验沉淀,2023年底,贵阳被确定为全国33个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整市(州)试点之一,为加速农村资源资产盘活、提高农村产权交易质量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被确定为试点以来,贵阳相关部门制定出台《2024年深化农村改革工作方案》《贵阳市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示范创建工作方案》《关于推动集体林地流转进场交易的通知》等政策文件,形成一套符合贵阳实际的政策“组合拳”。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积极开辟农村产权要素有序入市流转交易路径,畅通农村产权要素流动渠道,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逐步形成综合性、规范性、开放性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大市场。
推广农机应用 助力农民生产
旋耕机、播种机、拖拉机、无人植保机……在观山湖区金华镇三铺村的贵州(贵阳)山地智能农机产业园,功能各样的农机让人目不暇接。
面对山高坡陡、地块分散的农业现状,去年8月,贵州省农业农村厅联合贵阳市委、市政府启动“贵州(贵阳)山地智能农机产业发展省市联动工作机制”,推动山地农机产业全链条发展,建立贵州(贵阳)山地智能农机创新发展平台。贵州(贵阳)山地智能农机产业园便是结合贵州省山地智能农机产业发展方向而规划建设的。
农业机械不仅要会“产”,还要善“用”。近年来,贵阳贵安把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村生产力的重要抓手,农业机械已经开始逐渐运用到耕、种、管、收各个环节。
在清镇市卫城镇,每到春耕秋收时节,广袤的田野上总能看到一台台现代化农机穿行田间,一派繁忙景象……这些农机与农机手大部分都来自该镇犀牛村的黔耘农机专业合作社。
黔耘农机专业合作社是犀牛村通过村集体经济“1+1”发展方式,采用“村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建设的。合作社运营后,为周边农民提供耕、种、施肥、收割、运输等“一条龙”服务,业务也逐渐扩展到毕节、安顺、黔南等地。
目前,合作社已经拥有收割机、移栽机、开沟机、播种机、无人机等现代农机28台,培育农机手18名。2023年,犀牛村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350万元,主要来源就是农机社会化服务。
农机开下地,效益提上来。新型农机设备不仅让犀牛村的农业耕作“活跃”起来,也成为贵阳贵安各地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农户们都在享受机械化带来的便利。2023年,贵阳贵安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58.74%。今年以来,共投入各类农业机械10.1万台,开展机耕作业221.1万亩。
“今年,贵阳贵安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力争达到61%以上。”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贵阳贵安将聚焦“贵阳贵安研发+支撑全省”“贵阳贵安服务+辐射全省”,通过着力抓农机化技术推广、抓农机社会化服务、抓农机化人才培育、抓适宜农机研发制造,全力以赴抓好山地智能农机产业发展,积极推动山地智能农机研发制造及推广应用,着力建设全省农机产业高地。
来源|贵阳网
编辑|黎云凤
统筹|干江沄
编审|刘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