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中文媒体里看过的对一个体育人物最全面的回顾,是《乒乓世界》在2003年对瓦尔德内尔做的特辑。那期杂志用上了整本的厚度,介绍了差不多能想的到瓦尔德内尔的一切:他的生涯,战绩,技术,器材,自己和对手的访谈,甚至包括了每一分之间提袜子的时候在想什么——“根据我们的统计,他提袜子之后发奔球的概率大幅度上升”。
这首先当然是一种尊敬。现在的观众大概无法想象瓦尔德内尔作为一个对手在中国队心目中的分量:他累计823天世界第一,连续534天世界排名第一,他是第一个乒乓球大满贯选手,长期对中国选手的胜率超过50%——有那么个时候,不管谁输给瓦尔德内尔都属于正常,而谁赢了他,都算得上意外之喜。
这么说吧,“赢老瓦”,是整个中国男队在90年代脑袋里不停回响的主题。比他小上十岁的孔令辉刘国梁,一个对他先输后赢,一个对他先赢后输,最后也难说清楚是中国队战胜了他,还是时间战胜了他。
在2003年,看起来是时间棋高一着:《乒乓世界》出的专刊,角落里提到老瓦最后一次在大赛上挥洒,已经是两年之前的世乒赛团体。2003年世乒赛,老瓦128进64输给了希腊选手Konstantinos Papageorgiou。老瓦不是第一次不被人看好,1997年曼彻斯特世乒赛,大家认为他年龄以高,技术也已经落后,结果他以7个3-0横扫所有对手毫无争议的再次登顶世乒赛。但是这次,大家普遍觉得,瓦尔德内尔的生涯,只差一个正式的谢幕。
换句话说,从蔡振华打到马琳,中国队上上下下对这个已经恨不得研究到他脑袋里的对手想法大概都是——“可算结束了”。
这种看法也有外部原因: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将是乒乓球第一次采用一系列新的规则的奥运会,几乎每一项都对瓦尔德内尔是个打击
①乒乓球从21分制改为11分制,发球变成2分轮换。这对非常擅长发球的瓦尔德内尔是个很大挑战,很难在落后的时候连续利用发球轮次的优势掌握主动。
②发球必须无遮挡:老瓦的发球变幻莫测,但是和很多当时的选手一样,很大的隐蔽性来自当时规则允许击球一瞬间可以用胳膊遮挡击球
③乒乓球从38毫米改为40毫米(实际上因为公差允许,更接近39.5mm,真正变为40毫米以上是2014年的事情了),旋转大幅度降低,对力量的要求大幅度提升。
换个角度看这些变化的影响:刘国梁和瓦尔德内尔同样依赖发球,也相当依靠遮挡。在短暂的尝试了新规则的变化之后,刘国梁几乎没怎么挣扎,直接在26岁挂拍退役。对之前几十年围绕发球,正手进攻和旋转打造的运动员来说,这些新规则非常致命。
于是,雅典奥运会瓦尔德内尔磕磕绊绊的战胜塞尔维亚选手卡拉卡萨维奇,出现在马琳对面的时候,中国队并不非常担忧。一来,各种迹象都显示他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第二,他过去三年很少出现在国际赛场上,存在感之稀薄,连解说席上的王涛都怀疑他能来是不是奥委会给他了外卡;第三,中国对老瓦战绩最好的两个选手,刘国梁和马琳,一个坐在球场边,一个站在赛场里。
2004年的马琳对自己的首次奥运之旅有着很高的期待。当时他不到24岁,体力,手感,技术都可以算是职业生涯的巅峰。张怡宁都表示,当时马琳对球的掌控能力几乎是随心所欲。原本马琳是2000年悉尼奥运会中国队三号的有力竞争者,但队里基于对各种打法和厚度上的考虑,没选择1999年世锦赛亚军的马琳,把名额给了刘国正。
四年过去,世界杯在手,世锦赛亚军,状态绝佳的马琳心气都在奥运会金牌上。他当时还有一项所谓的秘密武器:赛前中国队曾经神神秘秘的说,我们掌握了一项颠覆性的技术,会在奥运会之后公开——球变大了之后,以前很难做到的在台内拧拉进攻,开始慢慢被摸索出来,而当时对拧拉探索比较成功的,就是马琳。
接发球,典型的马琳反手拧拉接发球
方博模仿马琳拧拉
战绩上说,马琳对瓦尔德内尔并不下风。虽然两人生涯重叠不多,但是两人的特长有很多类似:同样重视发球,倚靠正手,主打速度旋转,变化很多,技战术针锋相对。老瓦在生涯大部分时期对中国选手胜率都在50%以上,马琳和刘国梁是为数不多的对老瓦战绩占优的中国选手。
但是,像我们今天说的,乒乓球没有应该,奥运会都是意外。奥运会青睐老将,喜欢平等的惩罚所有第一次参加的青年才俊。
这场球现在全场录像流传下来的只有一个 抖动模糊的视频 ,分辨率在诺基亚年代都说不上够用,但是仍然足够我们窥见当时的过程。
总体来说,老瓦的战术延续了他之前面对直板的主要套路,以调动正手回反手为主。整场马琳都很难发挥出直板侧身位的杀伤力,一直在被左右调动。老瓦一给正手之后,马琳几乎都是斜线,老瓦退一步等好,要么封堵直线两面调动,要么形成正手相持:
这之外,老瓦在前三板环节对无遮挡发球适应的出人意料地好。虽然他的发球的隐蔽性大不如前,但是他仍然谙熟发球所有的秘密。马琳对别人经常能直接打开局面的发球被老瓦适应的非常的好(老瓦事后还说,他没觉得马琳的发球有什么特别的,就那个“铲子”发球发的还行——应该指的是马琳的转不转)。
值得一提的是,在奥运会里,老瓦使用了很多今天才普遍使用的套路。相比于那个年代以中间为主的发球套路,老瓦用了很多正手位的短球配合反手长球来限制马琳的侧身。
第三,老瓦的反手攻击力增加了很多。在新规则的时代,勉强侧身使用正手的效果其实不如直接用反手发力。作为欧洲为数不多的主打正手的选手,老瓦在这个生涯晚期的节点上,大幅度的增加了反手第一下发力的频率,很多时候都直接顶住了马琳,封死了他侧身的机会。
这场球的一个关键节点在第一局10-8老瓦领先的时候。他的第一个发球直接下网,在这种情况下,他的下一个选择非常老瓦——他直接发了一个其实弧线很高的 直线大奔球 。马琳依靠步伐把球勉强勾上台,老瓦一靠,然后冲了一板马琳削回来的救球。
在关键的时候选择了一个战略上正确,战术上非常冒险,执行的还不太完美的发球,很有老瓦特色。
后来老瓦在采访里说,第一局“难以置信的重要”。第一局之后,他开始放松下来,而马琳开始肉眼可见的紧张。
第三局作为调整,马琳开始使用反手拧拉,来对抗老瓦晃撇到自己反手位的接发球。当时的拧拉和现在不同,主要是侧下。以当时的理解,对手第一时间感觉这个球是上旋,反手一碰会直接下网;而且当时拧拉本身也缺乏体系(这要到后来王皓才开始丰满起来),拧过去之后连续不成体系,很多时候指望的是对手打不过来这个球。
马琳在第三局拧了两个,老瓦防下网之后,果断开始 侧身进攻 ——用侧身直接搏杀拧拉仍然是个非常流行的战术,不信你问韩国的张宇镇。
但是总体而言,马琳的发挥被老瓦的战术限制的非常牢固,与此同时,老瓦作为卫冕冠军,搏杀也非常果断——即便有失误风险,他也基本上坚持了尽量抢先发力,绝不手软的原则。后来的五届奥运会都证明了,在所有人发挥都打折扣的奥运赛场上,只有硬着头皮杀伐决断,才是取胜之道。
仿佛为了证明这一切都不是意外,老瓦接下来在四分之一决赛淘汰了后来长久扛起欧洲大旗的波尔。两场比赛,过程几乎一模一样:4-1的比分,老瓦2-0开局,在前半段就给对手巨大的心理压力。第三局技术上占优势的波尔加大马力,拿下一局之后心态有所缓和;老瓦马上全力押上用搏杀给对手的压力,第四局拿下之后,3-1的大比分之下,窒息的奥运会气氛足以溺死对手。
从战略上说,老瓦对11分赛制的理解也被证明是超前的:在这个赛制里,开局非常重要,而且比分一旦被拉开,2分发球轮换下很难追回。相比于21分球时代,11分球前所未有的考验选手的抗压能力和心理素质——尤其是在奥运会上。
老瓦战胜马琳之后,中国队的男单半区失守。更要命的是,老瓦给中国队造成的麻烦还没完:在双打上,瓦尔德内尔和老搭档佩尔森,淘汰了新科世锦赛男双冠军孔令辉王皓。作为项目的头号热门协会,中国队三个单打两个双打,直接被老瓦淘汰掉了一个单打一个双打。
换句话说,马上39岁的瓦尔德内尔,在大家普遍认为差不多应该挂拍退役的情况下,一个人打掉了整个中国队的奥运部署。这个几十年的老对手,几年不支棱,一出来还是让人脑瓜嗡嗡的。据说前方很多人判断老瓦会战胜柳承敏进入决赛——很难说这不是某种应激反应。
即便过了20年回看,都能感觉得到前方脑袋里的想法:“老瓦又回来了?”,“要知道,老瓦确实很擅长对付直板。他连马琳都赢了,柳承敏当然不在话下。”
——于是在另一个半区,王皓在一场非常沉闷的半决赛中战胜了王励勤,到现在都有人猜测这到底是不是刻意的布置。
后边的事情大概你都知道了,老瓦没能继续奇迹,半决赛不敌柳承敏——但是贡献了那个无数次重放的 不看人击球 ;之后柳承敏决赛中暴走击败王皓。一直到2020年,柳承敏出来选韩国乒协主席,这场球依然是他最重要的政治资本。
老瓦这次奥运会的也给了中国队一系列的警示。
首先中国队开始了一系列直通和竞争机制,给了很多选手挑战主力层的空间,这种激烈的竞争铸就了二王一马时代开始中国队长达20多年的统治的开始。
其次,中国队开始空前重视队心理层面的要求,在训练比赛的各种环节对选手增加心理层面的压力,并且对11分赛制的规律研究的更加彻底。
最后,雅典奥运会之后,反手技术环节在乒乓球环节中的重视变得无法忽视,在后来20年逐渐上升,到现在绝对主流的强势反手为核心的男子技术时代。
至于老瓦,他在漫长生涯的无数故事里,在他1997年在曼彻斯特,2000年在吉隆坡等等传奇之后,又在雅典增加了一个在疲倦的尽头,在无人预料到的奇妙角度送出一击,逆转命运的故事,然后翩然离去了
——这次是真的。
除了不定期推送独家原创文章,我们还不定期奉送独家比赛信息和八卦信息哦:
在公众号下回复微信表情图乒乓球拍,或者关键词乒乓,可获得一条独家信息!
在公众号下回复关键字“八卦”可获得一条独家八卦信息!(多发送几次关键字“八卦”有时候会有多条八卦可看呢!)
八卦和信息从不群发,从不预告,随时可能有新内容,旧内容不会滚动推送,只有发送关键字的朋友才会看到哦!